AI助力煤質快檢,檢測時間從8小時縮短至兩分鐘

2024-10-24     錢江晚報

潮新聞客戶端 記者 王燕平 通訊員 江敏

10月24日上午,「AI智測·炭索未來」融合光譜煤質快速檢測技術發布會在北京舉行,由國家能源集團攜手海康威視聯合研發的「融合光譜煤質快速檢測技術」正式發布,標誌我國煤炭數質量管控領域邁入全新的人工智慧時代,並首次在煤炭生產、電力、運輸、化工等全產業鏈成功示範應用。

融合光譜煤質快速檢測技術發布會現場

在國家能源集團准能集團黑岱溝露天煤礦,安裝於商品煤膠帶機中部的煤質快檢核心設備,正在對當天裝車外運的商品煤煤質進行實時檢測。兩分鐘後,涵蓋發熱量、水分、灰分、硫分等多項指標的數據信息已傳輸到下游用煤單位。

據了解,這套設備可實現當天4.1萬噸商品煤全部過檢,相當於10列裝車,每車傳輸10組數據,一天共傳輸100組數據。

而在中國華能集團錫林郭勒熱電廠,來自國家能源集團勝利能源公司的商品煤,依託煤質快檢與皮帶秤數據的不落地快速結算模式,勝利能源已實現煤炭數質量數據的自動獲取和實時結算,檢測精度達到傳統煤質檢測水平,交易資金沉澱成本大幅降低,由原來的一月一結變為當日結算,每月可減少財務資金成本17餘萬元。

煤炭一直是我國最主要的能源,煤炭質量數據是煤炭生產、銷售結算、利用的關鍵基礎數據。長久以來,依賴化學手段的傳統煤質檢測技術,存在過程複雜、操作差異大,以及流程長、數據緩、風險大、結算周期長等諸多問題,嚴重製約了煤炭清潔高效利用,而且很難保障上下游煤質檢測結果的一致性,並長期困擾購銷雙方。

此前,國內外進行過大量的煤質快檢技術研發,逐步形成中子活化、雙能伽馬射線、X射線吸收、近紅外光譜(NIRS)等技術路線,但由於檢測精度不高、放射源安全隱患等因素,一直未形成大規模商業化應用的成熟可靠技術。

此次發布會重磅推出的「融合光譜煤質快速檢測技術」,是一項集煤質快檢核心裝置、AI模型與數質量管控平台於一體的原創性技術,實現人工智慧、光譜學及化學等多學科交叉融合,可對煤炭成分中的熱值、水分、灰分、硫分進行精準檢測;基於雙模態神經網絡的人工智慧技術,能實現快速、準確、無損的煤炭成分分析,一舉攻克了傳統煤炭檢測技術檢測數據延遲、失真及成本高等難題,實現煤炭供需兩端全流量實時在線、全自動檢測。

融合光譜煤質快速檢測原理

該技術可以在線檢測6毫米煤樣的熱值、全硫、灰分、全水等指標,整列車採樣完成後僅需2分鐘獲取檢測結果,相較於至少8小時的傳統檢測周期,實現煤質信息的實時精準獲取;單列車的檢測煤量可達1噸以上,是傳統1克煤樣檢測量的百萬倍,樣品代表性和檢測效率大幅提升;全程實現自動無人干預,構建了高效、透明的在線檢測模式。

今年以來,已有10台產品設備在國家能源集團四大產煤區、港口、銷售、電廠、化工產業的9家單位示範應用,檢測煤量超4億噸,且歷經高低溫、粉塵、震動以及高濕度、電磁干擾等各種嚴苛環境條件,均穩定運行。

目前,國家能源集團正聯手海康威視,加速煤質快檢技術的譜系化、產品系列化、應用規模化、管控體系化發展,構建起全集團「體系化、網絡化、標準化」的煤炭數質量管控體系,並通過標準的研製和推廣,推動煤質快檢技術不斷向更高水平發展,加速行業認可和產業化進程。

「轉載請註明出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d730aed94f25b781d1b56f5d0a26c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