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寧波商界傳奇企業銀億集團申請破產重整
十多年間,這家企業歷經多個高光時刻
本報記者 王益敏
銀億外灘大廈外觀
三江口是寧波這座城市的地標。餘姚江和奉化江在此匯成甬江,隨後一同緩緩奔入東海。銀億集團總部就在三江口。這座高28層的寫字樓,緊鄰寧波老外灘,前身叫金豐廣場,2000年前後被銀億盤活改造,更名為銀億外灘大廈。
坐擁如此黃金地段的寫字樓,在寧波市區,卻算不上一幢一線品牌的寫字樓。一份當地專業樓市報告顯示,銀億外灘大廈屬於寧波第二個階段的寫字樓產品,這個階段的大樓,綜合品質沒有顯著提升,而市場早已向第三、第四階段飛升。
在過去的十多年時間裡,銀億集團在此完成一次次高光時刻,包括上市、收購,以及創始人成為寧波首富。近段時間,公司連續曝出債務違約與業績觸底事件,上月,他們向寧波中級人民法院申請破產重整。曾經寧波商界的巨無霸,瞬間進入一個「非正常」時期。近日,錢江晚報記者探訪了銀億集團總部。
現任前台剛從分公司調入
辦公室負責人被傳離職已久
中午時分,驕陽似火。這幾天,銀億外灘大樓正進行外立面改造,茂密的深褐色加固竹竿,遮住了直射的陽光,也讓原本就不起眼的大樓正門,顯得更為難找。
步入大樓,裡面有七八個需要刷卡進出的自動門欄,但最左側的一道門欄一直開著,不同顏色服裝的外賣小哥,不時從這道門欄匆匆進出。
一樓大廳的布局圖上顯示,屬於銀億的辦公樓層包括6層、24層、27層和28層。多年來,這幢由公司改造完成的大樓,其物業管理一直屬於公司業務,工作人員說,銀億在27層,而這也是電梯能直達的最高樓層。
事實上,在27樓電梯口,放著一個象徵銀億核心業務之一汽車製造業的汽車變速箱陳列櫃。知情人士告訴記者,公司的中高層都在這一層辦公,包括創始人熊續強。當天探訪中,錢江晚報記者試圖在這層辦公樓找到熊續強,不過工作人員表示,最近也有段時間沒見到他了,他可能正忙著聯繫銀行及申請破產重整的事,目前也不會對外界回應相關信息。
記者在27樓繞著回字形的辦公布局,走了兩三圈後發現,這裡的大部分辦公室都關著門,玻璃窗也被遮光欄掩得嚴嚴實實,只是偶爾有幾個工作人員從開著門的房間裡進出。
一側的牆上,貼著集團公司的簡介,也有涉及重要產業的介紹或是成就。公司前台,放著兩三份快遞文件,前台工作人員說,她是不久前剛從分公司調過來的,而辦公室相關負責人表示,之前的前台,因為合同到期離職了。
隨後,錢江晚報記者向這層的工作人員詢問辦公室主要負責人之一吳女士的去向,有幾個人表示,她已經離職一個月左右,「大家有段時間沒見著她了」。
記者隨後電話聯繫吳女士,她表示自己並沒有離職,「因為一些家裡的事,主要是最近放暑假,要陪孩子。」吳女士在電話里還向記者表示,公司目前一切運營都是正常的,申請破產重整的消息對公司沒有實質性影響,包括工資照常發放。「集團辦公樓里的人本身就不多,而且業務都在外地,大家都出去(跑業務)了。大樓里人多,才說明公司運營不正常吧。」
記者暗訪時,也有27樓的工作人員透露,他們從網上獲悉公司一系列負面消息之後,目前受最大影響的是大家的信心,「最終會怎麼走,很多人心裡是沒底的,所以,很多人都不得不考慮自己今後怎麼辦……」
市值一年跌八成以上
多元化發展讓資金不堪重負
在大樓一樓旁邊,有一個一二十平米的連鎖式便利店,來這裡消費的,大多為這幢寫字樓的辦公人員。「銀億破產」,是最近一段時間連便利店服務員都能經常聽到的詞。「我們一直覺得,他們是這幢樓最大牌的企業,怎麼說破產就破產呢,不太敢相信。」
因為天氣炎熱,到了午餐時間,便利店的簡餐也成了不少辦公人員的選擇之一,大家聚在一起,也會談談「銀億到底怎麼了」。錢江晚報記者了解到,在整改這幢大樓後,銀億將大部分樓層都以直接出賣的方式,轉售給了其他公司,目前主要為外貿、物流企業。
不過,根據銀億方面解釋,他們申請破產重整,並不同於「破產清算」,屬於公司經營的正常範疇。而目前,他們申請破產重整,主要是用於救助暫時經營困難但仍具有運營價值的企業。一方面可以促進資源整合,減少資源浪費;另一方面給困難企業重生的機會,繼續服務市場經濟。
不難發現,銀億看似還吊著一口氣。但如今,銀億的市值已從2018年年中的400多億元,在短短一年的時間裡,縮水至不到70億元,跌幅超過80%。事實上,創始人熊續強還在2018年的胡潤百富榜上以295億元的身家排名第95位,曾有寧波首富之稱。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一家寧波商界的傳奇企業,幾乎在頃刻間跌入谷底?
有人說,是因為公司多元化發展不利所致,也有人說,是因為對上市公司股票高質押帶來的不可逆風險。
錢江晚報記者查閱公開資料發現,2016年,銀億相繼花費120多億收購了美國ARC、日本艾禮富和比利時邦奇三家國外汽車零部件製造商。這幾乎是一個賭上全部身家的決定。
也正是這次抉擇,不但沒有讓銀億上一個更高的台階,反而成為破產重整的禍根。根據銀億股份公告數據,公司2016年的營業收入80.57億、總資產為251.88億。對於此時的銀億集團而言,120多億的收購讓他們不堪重負。根據銀億2018年年報顯示,銀億股份前十大股東,合計占總股本的69.39%,股權質押比卻高達95.02%。
此外,從原來專業從事房地產開發,到「高端製造+房地產」雙輪驅動,銀億的轉型從結果來看並不順利。2018年,銀億的主營業務汽車零部件及房產銷售的營收分別同比下降36.5%、21.8%。
用「造車夢碎」來形容銀億也許不一定合適,但銀億主要售賣變速箱和安全氣囊卻並不合時機,因為汽車產業的整體低迷,還是將轉型的銀億卷到了渦流中心,最終導致自身問題開始逐漸顯現。
多元化發展下
主業該何去何從
在浙商的發展中,甬商是一支重要的組成部分。在其發展歷程中,甬商的多元化發展,曾屢次出現。比如,雅戈爾、奧克斯等,都曾涉及房地產,「但他們圍繞主業的多元化投資,最終沒有鋪得太大,而銀億的多元化投資和主業的矛盾沒有處理好,高管對宏觀市場的判斷出現了失誤。」寧波某金融機構一位負責人表示。
事實上,作為房地產起家的銀億集團,在地產業高歌猛進,房地產商們大舉拿地的2017年,他們在拿地投資上花了不到15億,只獲得寧波南門、湖州安吉幾幅地塊。2018年,銀億沒有再進行拿地投資。
根據2018年銀億公告,2017年和2018年房產銷售營收分別為36.4億和28.4億,而汽車零部件行業2017年和2018年營收分別為80.7億和51.2億,雖然同比下降36.5%,但仍占營業收入的比重分別為63.55%和57.12%。
也就是說,從自身收入構成看,汽車零部件的營收遠超地產的營收。收購汽車零部件公司給銀億帶來了好處,但房地產方面,在兇猛增長的2017年,銀億也錯過了發展期。
此外,也有內部知情人士表示,創始人熊續強沒有將公司從家族化管理中真正帶入市場化發展。「熊總對公司的影響力決策權重太高了,職業經理人沒能起到很好的決策輔助作用。」
在公司內部管理的問題上,4月底剛離任的銀億前獨立董事之一餘明桂也對外表示,「公司治理及內部控制體系存在重大缺陷」。
那麼,歷經20餘年的銀億集團在此次風險漩渦中,還能否鳳凰涅槃?近日,在銀億集團的官方微信中,熊續強在一篇自述親身經歷的文章中稱,銀億成立以來,經歷了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也經歷了2004年、2005年的樓市調控,經歷了2011~2015年長達5年的寧波樓市低迷期,銀億都挺過來了,並且如鳳凰浴火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