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國生:以人民健康為中心 將健康融入所有環節

2023-12-16     中國經營報

原標題:封國生:以人民健康為中心 將健康融入所有環節

本報記者 張悅 曹學平 北京報道

在人口老齡化大背景下,當前中國醫藥大健康產業充滿挑戰與機遇。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標誌。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完善人民健康促進政策。在「創新醫防協同、醫防融合機制」的要求下,大健康產業將如何發展?

12月13日,由中國經營報社主辦的「馭變·圖強——2023中國醫藥大健康產業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北京醫學會會長、中華醫學會副會長封國生進行了醫防融合下的大健康產業發展的主題演講,從如何通過醫防融合和醫防協同來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促進健康中國建設的角度進行了分享。

封國生表示,當下我們更加認識到加強疾病預防和疾病管理愈加重要,醫療服務體系在大健康產業的發展中可以從多方面進行創新和做好服務。要加強健康中國建設,加強醫防協同、醫防融合,將健康融入所有環節,是重要的理念和政策支撐。

以健康為中心

慢性病是嚴重威脅我國居民健康的一類疾病,已成為影響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封國生表示,醫療服務體系在大健康產業發展當中進行創新和做好服務,首先要加強慢性病防控。

慢性非傳染疾病逐步取代傳染性疾病成為我國疾病譜的主要疾病。據統計,60歲及以上老年人慢性病的患病率超過78%,我國因慢性病導致的死亡占總死亡的88.5%。封國生介紹,慢性病是影響人類健康的主要因素,國家和政府對此非常重視,近年以來下發一系列政策提出加強慢性病防治。

在慢性病方面,多個病種的防治受到關注。根據國家心血管病中心最新發布的數據,我國心腦血管疾病的患病人數約3.3億,心腦血管疾病在疾病致死原因中排在首位;《中國成人肺部健康研究》顯示,肺部疾病中慢阻肺患者人數接近1億;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學術會議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糖尿病患者總人數約1.25億、患病率11.9%。多種慢性病成為影響健康的主要因素。除「高糖冠腦」幾個主要慢性病外,癌症也納入慢性病的管理中。2016年,中國的癌症新發病例例數約406萬,死亡人數241.4萬人,部分癌症發病率仍在上升,造成沉重負擔。加強慢性病防治的意義尤為重要。

從人口老齡化的角度來看,根據民政部發布的數據,截至2022年年底全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數為2.8億,占總人口比例的19.8%,到2050年我國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5億。封國生表示,如何應對老齡化帶來的健康問題,做好健康服務和保障,是醫療衛生行政部門和健康產業重點關注的問題。

2023年3月,由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的意見》,提出「堅持以人民健康為中心,堅持預防為主」。

封國生表示,隨著近年以來醫療衛生體制改革,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有了極大的改善和推進,這也是更好地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系統的、連續性的醫療服務做出的努力。在完善醫療服務體系方面,國家做了多方面的工作,包括建立家庭醫生服務制度、實行分級診療、加強醫聯體建設,推進「以病人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在圍繞人民健康、為人民群眾提供服務的過程中,在加強康復、醫養結合、護理工作以及婦幼保健院、兒童醫院等專科醫院建設方面也做了很多投入。為了使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好的醫療資源,國家醫學中心、區域醫療中心的建設也正在推進。

如何加強公共衛生服務能力建設?加強醫防融合,在公共衛生領域方面如何實現預防優先?對於這一問題,封國生表示,要將健康融入所有,這也是當下的重要的理念和政策。如以重點人群和重點疾病管理為主要內容,優化公共衛生服務,對孕產婦、學生、職業人群和老年人等開展針對性的健康促進和預防保健服務,提高居民預防觀念。強化常見病多發病診治,提高疾病篩查、防治水平,加強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加強縣級醫院多個學科發展,提升重大疾病診療能力。封國生表示,預防是大健康行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預防性醫療需求不斷增長,「大健康產業」在預防領域也會不斷發展完善。

加強健康管理

封國生介紹,隨著社會進步和科技發展,目前醫療領域也有很多新理念和新技術應用。包括可穿戴設備監測健康指標、遠程會診、遠程問診、智慧醫療、智慧管理等,在健康管理、醫療管理、醫療服務等方面得到了廣泛的應用,提升了醫療能力和水平。通過相關技術的應用,醫療服務模式由傳統醫療逐漸轉變為網際網路醫療、智慧醫療、智慧服務等多元化服務,使今後的醫療服務邁向大健康產業化融合的時代,醫療服務更加優化,人民群眾可以更加便捷地享受到醫療服務。

封國生表示,加強醫防融合更要加強健康管理,一個重要理念就是每個人都應該是健康管理的第一責任人。對此,首先要加強健康宣教,使群眾了解如何預防疾病,將預防前置,培養良好生活方式,增強在疾病預防方面的知識。通過宣傳教育,提高群眾的防病意識,不僅在認識上,還要落實在行動上,從而提高群眾的自主管理能力。其次,政府方面也要加強健康管理方面的投入,比如在健康體檢方面,不但面向單位、企業,還要面向社區、面向所有人群,目前已經有很大投入,未來有望做得更好。通過整合家庭醫師團隊,以患者具體情況為出發點,提供個性化的疾病篩查方案,實現疾病的有效管控和預防。此外,還應當加強針對一些特殊人群的疾病篩查、癌症高危人群篩查、慢性疾病篩查,加強婦兒健康的管理以及加強康復方面的管理等。

推動醫藥健康產業的創新研發,加快成果轉化亦十分重要。封國生也提及,在此前的中國大健康產業高峰論壇上,自己曾分享推進公立醫院研究性病房建設的思考。他表示,研究型病房的推進搭建了醫藥產業和醫療機構之間的橋樑,加強研發者、投資者、研究者和臨床之間的緊密的合作,進一步提升醫藥健康領域的研發和轉化能力,加快為人民健康做出貢獻。

封國生總結道,加強慢性病管理,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完善醫療服務體系,推動新技術應用,加強健康管理以及加快生物醫藥領域的成果轉化等,都應當融入醫防融合的體系當中,通過貫徹醫防協同、醫防融合的理念落實大健康領域中的健康中國建設。

對於在完善醫療融合體系的過程中能夠採取的措施,封國生多次舉例。

比如控制對危險因素的接觸,從根本上預防、控制疾病。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在疾病的潛伏期通過「三早」預防,阻止或減緩疾病的發展,提高疾病治癒率。在疾病臨床期採取措施,減少疾病危害,防止傷殘和促進功能恢復。加強慢性病普查和慢性病管理,完善家庭醫生制度,推進分級診療。加快技術賦能,應用多種新技術(Al、物聯網、智慧醫療等)等增加基層服務能力。一些可穿戴設備能夠監測血壓、脈搏、心率等,已經成為註冊的醫療產品,在血糖監測方面也有一些可佩戴的儀器,使病人不需要每天扎指尖測血糖。此外,封國生還關注到,要改革人才培養制度,將大衛生、大健康理念融入醫學教育全過程,培養復合型人才。落實畢業後教育和繼續教育,強化醫務人員尤其是臨床醫師和護士對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傳染病防控等醫防融合服務知識及能力。同時,要推動多元主體共治。構建與健康促進、預防、治療、康復護理、醫養結合、臨終關懷等全鏈條服務融合相適應的,「政府、社會、個人」多元主體參與的治理體系。

封國生表示,要加強健康中國建設,加強醫防協同、醫防融合是非常重要的理念,將健康融入所有環節,是國家的重要政策支撐,全社會應該攜起手來加強醫防融合、醫防協同,共同促進健康中國的建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ca7526ee8715f3c6c76d6e8d907e9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