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張悅 曹學平 北京報道
當下,創新藥出海受到市場的廣泛關注,產品出海也是眾多藥企競相追逐的目標。創新藥出海面臨怎樣的難題和挑戰,企業又選擇了怎樣的應對方法?12月13日,由中國經營報社主辦的「馭變·圖強——2023中國醫藥大健康產業高峰論壇」在北京舉行。武漢海特生物製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陳煌在「出海謀新」圓桌對話中分享了對於藥企出海的思考。陳煌表示,創新不易,堅守更難,在創新的過程中要堅持主業、堅持初心。
陳煌表示,2023年是創新藥出海的「大年」,「License-Out」(授權轉讓)的品種數量超過 「License-In」(授權引進),這對於創新藥出海是一個標誌性事件。美國市場占據全球50%的醫藥開支,而創新藥高投入、高回報、高風險,「first-in-class」(首創新藥)、「best-in-class」(同類最優)的藥品都應該面向國際市場,自然歐美市場是重中之重。
海特生物「first-in-class」的產品埃普奈明(CPT),也是全球首款DR4、DR5 靶點激動劑,於今年11月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陳煌表示,產品獲批後海特生物也有出海的計劃。藥品出海一般面臨兩條路徑,一是License-Out,二是單打獨鬥、自建團隊進行商業化。對於很多企業而言,出海並非易事,「在國內從 Biotech公司轉為Big Pharma是驚險一跳,更何況出海」。
陳煌也認為,出海更多要考慮商業化的落地。他表示,出海與產品的靶點和自身特性相關,一款好藥、「first-in-class」的藥品,不僅要服務於中國市場,也要有意願和志向服務於歐美主流市場。在此過程中,商業化路徑是最大的考量。對於中小型企業而言,除了自身擁有強大製造能力,也可以選擇專業合作單位,與國際 Big Pharma的海外授權合作也是企業重要的考量。
海特生物從開發CPT這一產品至獲批已超過10年時間,而多年堅持的原因在於,這是一款針對DR4、DR5靶點全球首創的產品。陳煌表示,在研發的過程中,對企業自身有極大的信心也不盡然,也有企業轉型發展客觀的緊迫性存在。在企業還未上市之時,海特生物是單品依賴較為嚴重的企業,彼時一款產品營收占比超過90%。儘管產品的盈利能力可觀,高產品集中度同時意味著較高的經營風險,海特生物也面臨著投入仿製藥和創新藥的選擇,海特生物的初心則是做創新。
陳煌表示,海特生物的企業宗旨是敬畏生命,無畏創新。從事與人類健康相關的事業,在任何崗位上都應有敬畏之心。而要在中國大健康行業真正「走出來」,則必須堅持創新,無畏創新。無畏並非盲目,更多是無畏的決心和勇氣。
陳煌表示,在CPT獲批後有業內人士向其感慨,創新不易,堅守更難。新藥開發過程的艱難不可避免,在研發過程中的挑戰和困難又將如何解決?在這一過程中要堅持主業、堅持初心,海特生物也有幾點經驗可以分享。
第一是堅持。CPT啟動三期臨床後的幾年內,國內創新藥投資非常火熱,很多海外進口註冊品種、國內研發品種都是圍繞血液腫瘤的,在臨床當中「搶病例」的情況非常激烈。部分大企業能夠大幅提高招募費用或PI(研究負責人)研發費用,但對於海特而言,堅持下來非常不易。陳煌舉例,比如2016年時,每個月可以入組15—20例患者,到2017年甚至只有3—5例,公司便與PI打「感情牌」,說明自己研發的產品是民族的、創新的,爭取PI的支持,保證合理的病例入組。
二是及時。陳煌分享道,CPT產品2019年7月完成三期臨床,2020年進入Pre NDA階段後,受新冠疫情影響,溝通的時間成本變得更高。在這一過程中,與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評審中心的很多專家並未見過面,而線上新藥申請(NDA)的溝通難免有很多解釋不到位的情況。企業要及時提供細緻、大量的背景資料、研究資料、補充資料等。在和相關人員溝通的過程中,在不涉及外部的實驗、內部的組織分析或者協調數據公司提交資料的情況下,海特生物要求技術部門、註冊部門的同事做到本周提出來的問題本周答覆解決。
三是高效。陳煌介紹,在產品獲批的過程中也可以按部就班,按照相關要求批准之後進行三合一檢查、臨床現場檢查,但是海特生物選擇在審評審批之前同步進行,在這一過程中也有很多調整和很大壓力,公司盡力高效地完成各種工作。從創新的角度,既要謹慎布局又要在實操過程中有關鍵環節的前瞻性謀劃,才能順利使產品獲批。
對於未來國內創新藥發展的期許,陳煌表示,創新藥的企業一定是胸懷天下,這個天下不僅是中國,而應該是全球,每一款「 first-in-class」產品要堅持走出去讓全球人獲益,同時也獲得更好的經濟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