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蘿蔔的「變形記」開啟沙橋鎮的「致富路」

2023-12-25     微量城市看看看

原標題:一顆蘿蔔的「變形記」開啟沙橋鎮的「致富路」

原標題:一顆蘿蔔的「變形記」開啟沙橋鎮的「致富路」

12月22日,走進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的沙橋鎮,村民們載歌載舞,碩大的蘿蔔堆成「蘿蔔山」。拔蘿蔔比賽、蘿蔔王選拔大賽、萬人三弦舞……第七屆蘿蔔文化藝術節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中,村民們正歡快地慶祝著蘿蔔豐收的喜悅之情。

在沙橋鎮,漫山遍野的蘿蔔連成一片,綠油油、白花花,隨意拔起一根,生脆脆、水嫩嫩,有蔬菜的清香,也有水果的香甜,不甜不膩剛剛好。

從口感辣、個頭小,賣不出去的「廢蘿蔔」到如今可口美味、暢銷海內外的「致富寶貝」,沙橋鎮的蘿蔔經歷了一場長達22年的「變形記」。

蘿蔔困境

「以前沒人覺得種蘿蔔有前途,因為村民們自己都不愛吃,太辣了。」回憶起2001年,南華縣光順農產品種植營銷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周光順介紹,最初南華縣委縣政府提出大力發展綠色產業工作思路,天申堂片區大膽實踐、先試先行,由石橋河村村委會的老支書和天申堂鄉老鄉長帶隊到通海縣考察,他們發現那裡蘿蔔產業發展很好,靠著種植蘿蔔,村民們都很富裕。

「我們沙橋鎮海拔高、霜期長,這對種蘿蔔來說是得天獨厚的優勢,為何不發展蘿蔔產業呢?」天申堂鄉鄉長對剛開始研究蘿蔔種植的周光順說。彼時的沙橋鎮,因為地處河谷地帶,又是亞熱帶季風氣候,常年風大幹燥,種植水稻等農作物都一一失敗,「種蘿蔔」成為沙橋鎮的新發展思路。

不久,沙橋鎮便引進「日本耐病松態」和「春白玉」兩個蘿蔔品種,不出所料,靠著獨特的地理位置和氣候優勢,蘿蔔很快茁壯起來,全鎮當年試種植蘿蔔800畝全部獲得成功,也開始銷往各個地方。然而,種出來的蘿蔔葉子大、果實小,不僅產量小、口感差,銷量也很一般,雖說比之前的狀況好一些,但始終沒能讓群眾富起來。

蘿蔔變種

2010年,結合南華縣農業農村局的建議和市場反饋,周光順等帶頭人再次考察多個地方,總結經驗,很快他們發現,沙橋鎮的蘿蔔種植條件沒有問題,但品種不好,導致口感不好、銷路難以打開。經過篩選,「亞美百春」這一品種很快進入大家的視線,試種後,口感香脆、個頭大的蘿蔔很快贏得大家的一致好評。

「一開始大家都不願意換種,我們就一家一戶地送種子,讓他們試種,幾個帶頭的農戶產量和銷量提起來以後,大家也轉變了想法。」於棲麼村村委會書記普宗成說,改變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好在更換品種後,效果明顯,一個個健康碩大的蘿蔔拔地而起,和蘿蔔一起成長的,還有全鎮的村民的錢袋子,截至今年,全鎮蘿蔔種植有4萬畝、預計產量達25萬噸以上,產值突破2.5億元,帶動沙橋鎮天申堂片區種植農戶戶均增收8.82萬元。

「以前村裡好多年輕人都出去打工,如今種蘿蔔也能賺錢,現在大家都選擇留在家鄉。」村民羅榮華說。在沙橋鎮蘿蔔「變形」成功的同時,村民的日子也跟著好了起來,從土房、瓦房,到現在的嶄新的洋房別墅、小汽車,「漫山遍野種蘿蔔,家家戶戶住別墅」成為大家口口相傳的佳話。

蘿蔔致富

「從2000年以來,歷屆沙橋鎮黨委鎮政府始終堅定不移把蘿蔔產業發展作為高原特色產業來發展、作為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的支柱產業來發展,一屆接著一屆抓,取得今天的成績實屬不易。」沙橋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查國志在南華沙橋首屆蘿蔔發展論壇上說道。

汲取過去的經驗教訓,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除了賣新鮮蘿蔔,沙橋鎮還靠著自然風乾的優勢,打開了蘿蔔條的市場,蘿蔔條有著保存期限更長、銷路更廣等優勢,讓村民們既種得出來,也賣得出去。

如今在田間地頭、村邊路旁都能看到一面面掛滿白色蘿蔔條的「牆」,千絲萬縷的蘿蔔條一排排迎著風兒飄揚,路邊的蘿蔔收購站里,一輛又一輛載滿蘿蔔的卡車你來我往,蘿蔔條已成為鎮里的重點產業之一。

賣蘿蔔也要與時俱進,除了銷售形式的多樣性,在南華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沙橋鎮也不斷進行育種創新,由雲南省農科院規劃,南華縣農業農村局帶頭,在石橋河村成立蘿蔔產業園區,種植蘿蔔30畝,種植品種111個,全力推進蘿蔔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同時,不斷優化蘿蔔品種,促進蘿蔔產業提檔增效。

未來,沙橋鎮計劃將蘿蔔產業向品牌化方向持續發展,強一產、補二產、延三產,全力提升沙橋鎮蘿蔔的競爭力,成為村民的致富產業。

雲南網見習記者 王璐瑤

來源:雲南網

責編:Su Won

監製:孔糯志

終審:排 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c5928cfb57ad0c2577de446b6f08a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