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主要股指大幅高開,機構:全球資金對中國經濟信心重估

2024-10-08   觀察者網

今日(10月8日)開盤,A股主要股指大幅高開。其中滬指高開10.13%,深成指高開12.67%,創業板指高開18.44%。截至發稿時,滬指報3555.42點,漲6.56%;深成指漲10.02%,報11585.30點。全市場超5300隻個股上漲。

據財聯社統計,開盤後僅20分鐘,滬深兩市成交額突破1萬億元,較昨日此時放量超2400億元,刷新此前9月30日創下的歷史最快萬億紀錄。

同花順iFinD截圖

中信建投提出,從一系列指標看,中國已完成熊牛轉換,投資者目前最重要的是轉換思維,以牛市思維面對市場。當前的A股正在迎來一輪「信心重估牛」,這是在中國資產被系統性低估、居民部門積累大量超額儲蓄並面臨資產荒、強力振興政策即將出台、美聯儲降息周期開啟、全球股市市高位、外資追入中國資產等多重背景共振下的一場牛市。

中信建投認為,這輪牛市將反映全球資金對中國經濟前景與中國資產的信心重估。本輪牛市的基本面驗證需要時間,不會一步到位,投資者在初期對牛市要有信心,在中期也要有有耐心。「信心重估牛」可關注的投資機會包括:明顯低估的中國資產、對通縮改善重估、龍頭企業價值重估和牛市中的彈性資產。

另據澎湃新聞消息,在題為《此時不搏更待何時?看漲中國股市的十大理由》的最新研報中,高盛列舉了看漲中國股市的十大理由,並將中國股市上調至「超配」。「歷史表明,中國股市本輪上漲可能還有更多的空間。」高盛主要提及的原因如下:

原因一,政府已亮出底牌。高盛認為,自9月24日以來,中國政府公布了覆蓋貨幣寬鬆、財政刺激、房地產市場支持和股市激勵政策在內的超過10項關鍵措施,其量級、廣度和全面性都極具里程碑意義,可與2008年的「四萬億刺激計劃」、2012年德拉吉出任歐洲央行行長以及2015年的「A股救市計劃」相提並論。

原因二,就市場對政策的反應而言,這一次與以往有所不同。高盛表示,與過去幾年相比,中國政府在政策刺激方面更加迅速和有力。市場對於政策的預期較低,因此最新的寬鬆政策超出了投資者的預期,從而改變了市場對政策的預期。

「在最新的寬鬆政策中,中國政府似乎已經從以往的側重於供給側的措施(例如基礎設施投資),轉向了更多關注需求側的政策工具(如按揭再融資和其他可能的消費相關補貼和社會保障福利),這表明政府正在採取更為有效的措施來解決經濟中的結構性問題。」高盛稱,倘若後續有進一步的財政刺激措施出台,中國股市可能會有更加積極的反應。

與此同時,高盛也表示,「目前中國在房地產政策方面已有所完善,雖然仍不是一些投資者所希望『大火箭筒』那樣的刺激措施,但(政府)應該會提高政策效能,更好地助力住房去庫存。」

原因三,不要在股市和央行背道而馳。9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宣布,證券基金保險公司互換便利首期規模5000億元,股票回購增持專項再貸款首期額度3000億元。對此,高盛指出,「這些措施允許市場參與者利用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並重新部署所得資金(在某些情況下加槓桿)以有吸引力的資金成本投資股票,從而有助於恢復市場流動性,提振股票需求(例如回購)。」

原因四,政策大轉彎帶來的漲幅很少低於30%。高盛在報告中寫道,MSCI中國指數和滬深300指數分別較9月份的低點上漲了36%和27%,這是滬深300指數自1993年和2005年分別推出以來漲幅最大、最集中的一次。歷史表明,本輪上漲可能還有更多的空間。

原因五,由日本股市可得知,即使在長期熊市中也可能會出現強勁的反彈。高盛指出,在1989年到2003年的十四年間,日本股市累計暴跌了73%,其間經歷了兩輪明顯的熊市反彈,分別是在1992年至1996年、1998年至2000年,這兩次反彈都是由政治或政策預期的重新定價所引發的。

「兩輪熊市反彈都非常強勁(日元計價分別上漲39%和65%;美元計價分別上漲67%和119%),持續時間都超過一年。」高盛進一步稱,然而日本股市在反彈後又觸及到了更低的低點,直到採取足夠的政策行動來充分消化和解決這些經濟挑戰。

原因六,中國相對於全球主要股市的估值仍有顯著折價。高盛表示,截至10月3日,MSCI中國和滬深300的交易價格分別為11.2倍和13.3倍的遠期市盈率,在過去5年的回顧期內分別比平均水平低0.2個和高0.5個標準差,相對於過去十年的範圍分別比平均水平低0.2個和高0.6個標準差,基本上處於或略高於中期水平。

「中國相對於全球主要股市的估值仍有顯著折價,比發達市場和新興市場(不包括中國)的基準股指低40%和15%。」高盛分析道,政策的正面影響和市場對極端負面情況的過度擔憂,正在為中國股票的估值提供上漲空間。如果排除極端的負面情況,MSCI中國的真實價值應該比市場在9月中旬的估值要高出15%。

原因七,FOMO(「Fear of Missing Out」,錯失恐懼症)情緒仍具上升空間。高盛表示,儘管對沖基金和全球共同基金對中國股票的持倉仍低於近年峰值。但中國國內散戶參與度提高,新帳戶開設數和ETF流入額增加。與此同時,南向資金也在持續流入,新興市場購買興趣上升。

原因八,企業盈利前景已略有改善。在報告中,高盛將2024年和2025年MSCI中國的每股收益(EPS)增長預測分別提高了4個百分點和2個百分點,均達到12%。

原因九,美聯儲為中國的刺激政策提供了更多空間。高盛稱,期貨市場現在預計在今年剩餘時間內美聯儲將降息50個基點,並在2025年降息100個基點,美債收益率處於近年低點,中國央行的寬鬆決策應該在利差和對雙邊匯率影響的背景下,受到美聯儲政策的較少限制。

高盛預計第四季度存款準備金率將再次下調25個基點。「如果未來幾個月美聯儲比我們的基準更積極地下調政策利率,這將為中國人民銀行下調政策利率創造更大的空間。對於2025年,我們現在預計將下調兩次25個基點的存款準備金率和兩次20個基點的政策利率。」

原因十,中國股市在全球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中仍將占有一席之地。高盛表示,近年來,中國股票表現主要受到國內風險的影響,對外部因素的敏感性相對較低。而在全球風險資產定價機制日益同步的情況下,股市的特殊性應該會給資產配置者帶來多元化的好處。

「本輪中國牛市可能會加速中國機構和散戶投資者期待已久的資產重新配置,從房地產流向股票。」高盛認為,相對於其他金融和房地產資產,中國機構和散戶投資者目前持有的股票較低,理論上,他們的有效前沿將通過在投資組合中增加更多股票敞口而擴大。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10月5日,高盛上調中國股市至「超配」,並預計中國股市還有15%至20%的上漲空間。具體來看,綜合估值、盈利、倉位等因素,高盛將MSCI中國的目標價從66美元提高到84美元,將滬深300指數的目標價從4000點提高到4600點。從當前水平來看,總回報率有大約15%至18%的上升空間。

對於近期中國股市上漲,高盛認為是由兩大因素推動,一是果斷的政策措施作為催化劑,二是超賣、低估和定位不足的市場背景作為啟動條件。

行業配置方面,高盛將保險和其他金融公司(如經紀人、交易所、投資公司)調整為超配,將金屬和採礦升級為平配,將電信服務下調至低配。此外,高盛維持對幾大行業的超配立場,涉及網際網路和娛樂、科技硬體和半導體、消費品零售和服務以及日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