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領導人上門講和,中方的要求很簡單,歐洲不能看美國臉色行事

2023-12-09     科羅廖夫

原標題:歐盟領導人上門講和,中方的要求很簡單,歐洲不能看美國臉色行事

據外交部網站消息,經中歐雙方共同商定,第24次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將於12月7日,也就是本周四在北京舉行。

【外交部網站發布公告,12月7日,中國-歐盟領導人會晤將在北京舉行】

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會晤是時隔4年的首次線下會晤,在此之前的第22和第23次會晤,雙方都是採用視頻會晤的線上方式進行的。

根據公告,在即將舉行的本次會晤中,中方領導人就將分別會見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和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共同就中歐之間的政治、經貿、文化和人文等領域進行廣泛的討論。

【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是歐盟內部的對華務實派】

實際上,過去一年的時間裡,中歐之間的接觸其實不少。相較於馮德萊恩,中方跟米歇爾見的次數比較多,而且雙方也談得來,特別是在中歐整體方針上,雙方有很多話題要談,而且基本都能達成一定的共識。去年12月,中方高層在北京會見米歇爾,雙方一致同意通過加強直接對話合作,妥善處理分歧,進一步深化中歐各領域的互利合作。

為什麼中方跟米歇爾談得來?主要原因在於他是歐盟內部的對華務實派,在對華政策上,他與馮德萊恩有著不同的看法。米歇爾主張,歐盟既要與美國合作,也要和中國進行合作,不能對華脫鉤,因為這會損害到歐盟的整體利益。他認為,歐盟經濟的競爭力和未來,與世界經濟的主要參與者息息相關,需要處理好同中美之間的平衡關係,特別是在某些國際問題上,歐盟應該自主制定相應的政策,不能唯美國馬首是瞻。

至於馮德萊恩,則是歐盟內部的對華強硬派,主張在對華政策上跟隨美國,甚至可以說她是美國在歐盟的「代理人」,維護的是華盛頓的利益。

【馮德萊恩是歐盟內部的對華強硬派】

馮德萊恩與米歇爾在對華政策上存在分歧,反映出了歐盟「親美派」和「本土派」之間的矛盾。「親美派」是美國一手扶持起來的利益代表,主張歐洲應該跟著美國走,維護所謂的大西洋共同體的利益;至於歐洲「本土派」,則是希望能夠在中美之間保持平衡,在對華事務上採取務實的態度,不能唯美國馬首是瞻,從而影響中歐關係。

考慮到馮德萊恩在對華政策上的強硬,中方對她的態度其實是不怎麼待見的,這一點可以從今年4月,她與法國總統馬克龍一共訪華時,受到的不同待遇中窺探出一二。

當時馬克龍是受邀訪華的,乘坐的專機降落首都機場之後,就有儀仗隊列隊歡迎,而且在走下專機的那一刻,還收到了一束鮮花,可以說是享受到了中國超高規格的接待;至於馮德萊恩,她是搭乘民航訪華的,而且接待她的官員也寥寥數幾,與馬克龍一對比,兩者的待遇可以說是天差地別。

【今年4月,馮德萊恩搭乘民航飛機訪華,接待她的官員只有寥寥數幾】

中方之所以會「區別對待」,主要還是跟兩人在對華政策上的態度有關。馬克龍這次訪華的背景,是法國當時正處於內憂外患的時刻,急需跟中國搞好關係,是想真心實意地跟中國打交道。而馮德萊恩,則更像來走個過場,甚至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她可以被視為美國的「監軍」,盯著馬克龍。更何況,在沒來中國之前,馮德萊恩就瘋狂叫囂,呼籲歐洲各國在對華問題上採取「更為強硬」的態度。

時間來到上個月初,在透露出自己即將跟米歇爾訪華,並出席中歐領導人會晤時,馮德萊恩又對中國發表了一系列消極言論。

她聲稱,中國電動汽車對歐洲汽車廠商造成了很大威脅,並支持歐盟對中國電動汽車發起的反補貼調查,強調歐盟必須對華「去風險化」,是所有西方夥伴都接受的對華戰略。不難看出,即使在之前,馮德萊恩還是一如既往地製造緊張話題,為接下來的雙邊會晤創造籌碼。

【對於歐盟,中國的要求其實並不高】

這裡需要補充一句。上個月舉行的中美元首會晤,在很大程度上將對此次中歐領導人會晤產生積極的正面影響,在中美關係回暖的大趨勢下,中歐之間的高層接觸也愈加頻繁。

誠然,雙方在電動車反補貼調查等問題上仍存在著分歧,而且這種具體、複雜的分歧不是通過一兩次對話就能解決的,但只要中美、中法和中德各大國之間的關係保持穩定,中歐關係基本就不會出現什麼大的問題。

這次即將召開的中歐領導人會晤,能達成哪些共識,目前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從米歇爾和馮德萊恩在對華政策上的分歧來看,歐盟內部尚未形成一個統一的對華立場,而這種不統一的立場,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中歐關係的進一步發展。

當然,對於歐盟,我們的要求其實也不高,只希望他們在對華政策上保持務實的態度,而不是看美國臉色行事,盲目跟隨美國錯誤對華政策的步伐,最後把中歐關係帶入死胡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b5cd6517de69791a28697279b2e9a9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