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星的魔女》,想做年輕人看的第一部高達

2022-10-21     ACGx

原標題:《水星的魔女》,想做年輕人看的第一部高達

題圖 / 機動戰士高達 水星的魔女

被寄予厚望的話題新作

「這是高達?只有第0集還算可以吧。」

「戰鬥為什麼不多來點啊?整部作品都要搞校園決鬥嗎?」

「富野之後再無高達。」

「八點檔劇情,建議改名《水星花園》《水星的魅魔》或者《海王星的魔女》。」

「看樂了,鳳傲天、校園戀愛、百合、逆後宮,土但絕不無聊。」

這些評論的出現,只是因為日昇這個依靠「高達」在市場打響名聲的動畫公司,製作了一部看起來「很不高達」的新作。

高達新作,有啥不一樣?

於10月2日開播的《機動戰士高達 水星的魔女》(下稱:水星的魔女),是「令和第一部高達TV動畫」,從目前放出的內容看來,劇情在「話題度」方面狠狠拿捏住了當下「流量密碼」。(以下內容涉及劇透)

來自邊境地區的女主轉校到「貴族學校」,沒過多久便成為了風雲人物:第一集,女主成功戰勝挑染哥替女二打抱不平,由於「對決招親」的設定晉升為女二的「未婚夫」,橘勢一片大好;

第二集,綠毛溫柔冷麵帥哥說出「不會喜歡」的台詞,被觀眾敏銳覺察到可能是flag,來自地球的藍發學姐默默幫助與關心女主,也讓觀眾嗅到「不簡單」的氣息;

最近更新的第三集裡,黑皮帥哥著手調查女主背景後感慨「事情變得有趣了」,另一邊,首集被暴打的挑染哥其實實力很強、渴望認可,在與女主進行二次決鬥後跪地求婚……

這樣的展開,難免讓人想起《流星花園/花樣男子》,還會幻視《五等分的花嫁》的「炒股」,或者與《轉生成為了只有乙女遊戲破滅Flag的邪惡大小姐》的全員修羅場進行對比。

當然,動畫里高達的存在感同樣不容忽視,女主操作驚人,是「四歲開高達擊落MS」「初入校園浮游炮暴打財閥二代挑染哥」的「滿級大女主」。陪伴女主成長的風靈高達,整體設計更為柔和,補完其第一人稱、劇透拉滿的前傳小說之後,配合OP《祝福》歌詞分析,看到具備自我意識的風靈高達對女主的認可與呵護,動畫後期也將展現風靈高達的魅力,說不定還能贏得觀眾們一句「好嗑」的評價。

縱觀整個高達IP發展史,《水星的魔女》與前作們相比,的確走上了不同道路。

自1979年首部《機動戰士高達》誕生以來,系列IP中的口碑佳作,是構成上世紀80年代日本機甲動畫黃金時代的重要成員之一。作品往往用軍武思路對機甲進行嚴謹設定,人物塑造豐滿立體,情節方面並非單純展現「正義戰勝邪惡」的故事,而是會涉及政治、權力、戰爭等眾多現實議題。隨著時間推移,高達IP打造出許多不同風格的作品,陪伴一代代愛好者成長,也讓「高達」成為了一種情懷。

直至今年,高達系列影像化作品總數已超過60部,《水星的魔女》卻是首次以女性角色為主角展開故事。作為《機動戰士高達 鐵血的奧爾芬斯》完結後時隔五年推出的tv新作,《水星的魔女》目前輕鬆到被稱作「樂子」的校園劇情,在許多追求「硬核浪漫」的老粉絲意料之外。

為何高達的新作要如此設計?其實在動畫相關的訪談中便能獲取答案。主創們數次提及《水星的魔女》主打的校園舞台,背後聚焦企業對權力、利益的爭奪,都與以往系列作品有所差別,這樣「將高達的觀看門檻降低」的做法,意在貼近全球10-20歲的年輕觀眾。簡單說來,就是想做「年輕人看的第一部高達」。

長線IP作品裡,含有時代的印記

可以說,跨越40多年的「高達」,其系列作品的各種內容方面的嘗試,所融合、記錄的是不同時代的特徵。我們也可以更進一步認為,高達所屬的「機器人動畫」浮沉史,見證了日本社會思潮的變遷。

「高達」企劃還未誕生的上世紀60-70年代日本,家電普及率上升,民眾樂於通過收看電視節目獲取精神上的滿足,科幻作品的影響、特攝片在日本風靡,加上《鐵臂阿童木》的成功讓電視台看到了動畫的潛能,機器人題材也開始在動畫領域得以發展。

到了70-80年代,一方面是世界上美蘇冷戰仍在持續,一方面是日本製造業、科技的發展,巨大的戰鬥機器人承載著大量創作者、觀眾對力量的嚮往,以及對現實大戰的思考。其間《機動戰士高達》二次放送後掀起的熱潮,不僅影響到後續機器人動畫的創作,還在商業方面取得了可觀成績。

雖然「高達之父」富野由悠季在此後還拍攝了《傳說巨神伊迪安》等口碑佳作,卻未能在市場達到高達的收視回報及商業反響,在贊助商的要求下,富野開始打造《機動戰士Z高達》,而後的《機動戰士高達ZZ》還曾嘗試輕鬆搞笑的風格,1988的劇場版《機動戰士高達:逆襲的夏亞》更是當年高投入的「大製作」,至今仍被粉絲們奉為經典。

但到了90年代,冷戰結束,日本經濟泡沫破滅、少子化問題持續,加之動畫題材的多樣化以及電子遊戲的發展,導致機器人動畫在這個階段面臨許多困境。

具體到高達這個IP上,企劃肩負的商業期望與富野身為創作者理念的矛盾越發顯現。1991年富野嘗試脫離初代角色的劇場版《機動戰士高達F91》,以及1993年極致「黑深殘」的TV動畫《機動戰士V高達》未獲得成功。反倒是1994年,日昇被玩具公司萬代收購後,「高達」系列進行了諸多顛覆性嘗試,今川泰宏的《機動武鬥傳G高達》加入了「熱血格鬥」這一流行元素,與港片風格相契合,通俗易懂的故事贏得一些新觀眾的認可;1995年池田成的《新機動戰記高達W》嘗試偶像化路線,憑藉時髦美型的人物設計,開拓了女性市場。

2000年後至今,動畫市場的流行審美風向變化也較為明顯。機器人動畫仍是市場不可或缺的部分,但能夠完美駕馭「戰爭與和平、宇宙與地球、階級矛盾」等宏大議題的作品大幅減少,現代社會的年輕人越發關注自身日常,偏愛節奏明快的輕鬆娛樂向內容。

高達IP在千禧年後的一系列探索,自然爭論不斷。《機動戰士高達SEED》《機動戰士高達00》儘管收穫了部分粉絲質疑,但不可否認,它們在角色與世界觀設計、劇情深度和流行風向上的把控,角色人氣、商業銷量等方面的成功,印證了高達IP的前景,吸引眾多的新觀眾加入粉絲行列。後續高達在穩固老粉、擴張新粉的目標上的拉扯,在新作內容層面亦有所展現。

新作評價分化,但值得嘗試

高達IP的每一次新嘗試,都會引發新觀眾與老粉絲訴求不同的爭議,本次《水星的魔女》也不例外。

25集的《水星的魔女》將分割成兩個季度放送,第一部分於10月2日起在TBS/MBS電視台及多個網絡平台開播。內容雖然有向《少女革命》致敬,還讓人聯想到莎士比亞的《暴風雨》,但顯然追求清爽直白的敘事方式。

觀眾們目前已經能夠猜測面具人的身份和動機,是女主母親通過女兒入校深入集團內部完成復仇,故事後續展開討論的主題,或許會圍繞年輕一代擺脫長輩賦予的枷鎖,學校學生身份(企業奪權、地球人遭受歧視與霸凌),以及科技發展帶來理念衝突等展開,貼近現代生活主題。負責引發廣泛討論的內容,則交給了CP黨爭的安排,囊括了百合、BG和人機。

《水星的魔女》的內容表現,背後正是母公司萬代南夢宮對高達IP的重視與期待。如今萬代已經收購了原持有「高達商品化」權利的創通,完成了版權整合。此前萬代南夢宮第2次高達會議上,官方提出要將《機動戰士高達》從動漫作品延伸至社會圖騰層面,進一步向全球推廣,《水星的魔女》TV動畫正是其中一環。

為此,TBS和MBS電視台自2008年《叛逆的魯路修》開啟、2016年《機動戰士高達 鐵血的奧爾芬斯 第二季》結束動畫放送的「日五檔」宣布復活。周日下午五點的檔期,試圖面向全年齡觀眾,必然看重作品的商業成績。

除了內容和渠道的安排外,官方在網際網路運營方面也下了許多功夫。製作切片同步推特、油管,還開通TIKTOK帳號發布相關內容,動畫開播後還與《天竺鼠車車》、「風靈」同名薯片品牌Aerial展開聯動。

從當下《水星的魔女》收穫的熱度和討論來看,幾乎每集動畫播出後,作品相關詞條總會占領日推趨勢;風靈高達模型在日本脫銷;YOASOBI演唱的OP連續占領榜單高位,新人演唱的ED收穫了不錯的銷量數據。

高達新作動畫的開端,的確在日本年輕人聚集的網絡平台占據了一席之地,至於其最終能否為萬代的遠大目標打好基礎,相信無論老粉絲還是新觀眾都在拭目以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b40ace73e10395c71d40e3f6343a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