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報記者韋黎
「背俞雷火灸法,是可靠的、改善陽虛體質的中醫護理干預方法,它能有效提高患者對中醫護理操作的依從性和滿意度,並有利於中醫護理技術操作的推廣應用。」這是柳州市中醫醫院消化內科護士長蔣應玲完成科研課題——《背俞雷火灸法對陽虛質人群的護理干預》後寫下的結論。目前,雷火灸法正在該院廣泛應用。
雷火灸療法攻克陽虛體質
在平時的臨床工作中,蔣應玲和科研團隊觀察到,在消化內科的就診人群中,陽虛體質占一定比例。而陽虛體質的症狀表現與柳州的地域特點、氣候特點、生活方式等有關。陽虛體質是眾多疾病產生的體質基礎,會導致疾病難以治癒、反覆發作等問題。
每年有數十萬患者選擇灸法進行冬病夏治。雷火灸是灸法的分支,是傳統明火懸灸療法的一種。雷火灸內含精製艾絨、沉香、乳香、木香和穿山甲等中藥,可廣泛適用於陽氣虧虛及濕寒所致的各種疾病。
一名來自外地的女患者讓蔣應玲印象深刻。該患者來到該院就診時已是三伏天,她卻身著羽絨服。中醫診斷:胃脘痛;西醫診斷:慢性非萎縮性胃炎。同時,進行《中醫體質量表》問卷調查及紅外熱成象檢測顯示,該患者為陽虛體質。
「我們選取位於足太陽膀胱經上的腎俞穴、脾俞穴和位於任脈上的中脘穴進行雷火灸療法,每天治療1次,每次20分鐘。連續治療3天後進行中醫症候積分對比,患者畏寒怕冷、四肢不溫、喜熱飲食、便溏、精神不振等中醫症狀積分較前明顯下降。一周後,患者可以只穿長袖外衣了。」
開展科研促成推廣應用
隨著前來做調理的陽虛質患者越來越多,蔣應玲做雷火灸療法科學研究的決心愈加堅定。
2018年《背俞雷火灸法對陽虛質人群的護理干預》課題立項後,她和團隊選取在消化內科住院的陽虛質患者分組實施雷火灸法干預。結果顯示,雷火灸療法可通過人體局部經絡穴位皮膚溫度調節機能狀態,燃燒時產生的紅外線輻射作用和熱力在灸區域穴位形成高濃藥區,熱效應作用滲透到穴內,通過經絡傳導實現調節作用,達到祛風散寒、溫經通絡、扶正祛邪,溫補和溫通的雙重作用。
蔣應玲介紹稱,雷火灸療法從「內病外治」的角度治療疾病,操作簡便,安全無副作用,患者易於接受。目前,該療法正在柳州市中醫醫院廣泛推廣與應用。但是,中醫外治法與疾病療效之間關係的研究較多,但運用於體質改善上的研究較少,這將是蔣應玲今後努力的方向。
34年堅持科研碩果纍纍
在堅守臨床護理及護理管理工作的34年里,蔣應玲已經形成較好的科研思維。她曾主持課題2項,參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1項,省部級課題5項,主持的課題獲廣西醫藥衛生適宜技術推廣獎三等獎1項。
蔣應玲表示,創新是時代發展的靈魂,專業技術崗位的護理人員更不容懈怠。當代護士不僅要做好各項工作,也要有科研意識。
「科研要跟上時代的節奏,每個人都要參與其中,我們不能只作旁觀者。我們要去探索護理科研發展之路,營造濃厚的科研氛圍,以科研帶動教學、推動臨床護理,同時儲備更多的科研護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