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洞察 丨 作者 / 劉潤 整理 / 由之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549篇原創文章
時代的變化越來越快了。
在過去,學一個專業,捧一個飯碗,一吃就是一輩子。
但是今天,不一樣了。
你很難再找到能夠吃一輩子的「鐵飯碗」。
十幾年前,微軟、四大、聯合利華,是最受歡迎的公司,人人趨之若鶩。
進了這些公司的年輕人,臉上洋溢著驕傲和自信,就像新華字典中描寫的一樣:
「張華去了微軟;李萍去了四大;而我進了聯合利華:我們都有著光明的前途。」
最近幾年,這些明星公司變成了騰訊、百度、阿里巴巴等網際網路巨頭。
去到這些公司,就相當於拿到了一個「金飯碗」,一張通向美好未來的船票。
但是,從去年到今年,大環境又發生了變化。
各個公司都開始裁員了,許多人變得無處可去,就業壓力壓得人喘不過氣。
跳槽的人也不順利。
智聯招聘發布的《2019職場人年中盤點報告》顯示,上半年有70.3%的白領沒能跳槽成功。
而在跳槽的白領中,只有12.1%的人收入得到提升,17.6%的人跳槽後的收入還不如從前。
Winter is coming.
看到如今這幅光景,你甚至很難想像,就在幾年之前,網際網路世界還是遍地黃金。
那個創業者蜂擁而起的時代,只要擁有一個idea、一套ppt,就能拿到融資。
只要振臂一呼,就有一批好兄弟辭職跟著創業,每個人都懷揣著「改變世界」的夢想,仿佛未來一片光明。
想到這裡,你只能默默感慨:
太快了。
時代變化,實在是太快了。
是的。
商業世界變化之快,快到機會來了,你還沒有抓住,就已經走向下一個時代。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們到底應該怎麼辦?
— 1 —
一個長經濟周期的產生,會伴隨著一場重大的技術革命。
而當這場技術革命的潛力消耗殆盡時,這個長經濟周期也就結束了。
趨勢的背後,是「技術革命」。
生產技術發生根本變革,社會生產力的增長發生飛躍。
18世紀中葉,蒸汽機的發明使得工業革命的車輪,轟隆隆地向前滾動,人類文明開啟了工業化時代。
一般認為,工業革命於1750年開始,發源於英國,1750~1850年,英國大概保持了 100 年的領先優勢。
19世紀後期,電力和內燃機的發明,取代蒸汽機成為新的動力源,出現了第二次工業技術革命浪潮。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製成了發電機,19世紀下半葉歷史舞台的榮光,屬於德國,不再屬於英國。
20世紀40年代左右,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明,則開始引領第三次工業技術的信息革命。
以美國為首的工業化國家,讓信息技術領域發生重大飛躍。
從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電子計算機問世,到1969年網際網路出現,再到2009年工業和信息化部發放國內移動通信(3G)牌照,移動網際網路浪潮開始迅速崛起。
你會發現,基礎設施和生態完善的速度,越來越快。
技術疊代進步的速度,越來越快。
技術層面壁壘消解的速度,越來越快。
— 2 —
技術疊代越來越快,商業世界也會隨之發生劇變。
為什麼?
因為技術層面的壁壘,都會進入一段穩定期,機會被大公司幾乎壟斷了。
但是,每次新技術的結構性突破,一出現就是一個翻天覆地的機會。
所以,網際網路、移動網際網路浪潮興起後,誕生了大量的商業機會,孕育了很多新公司,而且出現了大量的風險投資。
為什麼會出現風險投資?
因為網際網路公司的商業模式,是「贏家通吃」的邏輯。
誰越快獲得更多用戶,突破「臨界點」,誰就能一口吃掉剩下的市場。
所以,為了更快突破這個「臨界點」,就有了風險投資,他們拿出大把的錢往裡砸。
這些初創公司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發展和積累經驗,迅速被過量的資本堆積,被「催熟」。
所以,風險投資的資本推手,又會催化生和死的速度。
我們以前常說,基業長青,百年企業,現在能活30年,其實,就是一家相當好的公司。
這個時代,變化的頻率越來越快。
未來,只會更快。
— 3 —
那麼,我們又該如何應對?
對個人來說,你只能不斷學習,去跟時代保持同樣的頻率。
把以往那種一輩子找一個穩定的工作,找一個平穩的市場,端著「鐵飯碗」的夢想,親手擊碎。
你要知道,過去一輩子是干一個工作、一個行業。
但是在未來,可能會變成干一個行業、多個工作,甚至一輩子干七、八個行業。
每個行業都是起起落落的,你要打破以往對穩定性的追求,找到一個又一個年復合增長率高的行業,才能夠活下來。
今天,個體生存模式,開始從「農耕時代」走向「狩獵時代」。
過去我們說,「狩獵時代」是不穩定的;農耕時代,是穩定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為什麼農耕時代就穩定了呢?
因為找到了「水源」,有了肥沃的土地。
再也不用每日出門打獵,尋找牧草豐盛的地方。
但是現在「水源」乾涸了,又需要逐水草而居,直到找到下一個「水源」。
「水源乾涸」,「尋找水源」,不斷地從「農耕時代」回到「狩獵時代」,再到「農耕時代」。
如此循環往復。
所以,我們這一代人,可能會成為第一批,在職業生涯中,不得不徹底變換行業的一代人。
我們這一代人,可能會成為第一批,大學學的東西,註定某天將幾乎毫無用處,必須重學的一代人。
也就是說,我們將經歷幾段完全不同的商業人生。
以後我再去大學演講,下面可能坐著20歲的孩子,40歲的回爐者,甚至50歲的第三次回爐者。
以後再也不會有20歲的同學站起來問我:潤總,我學什麼專業,以後能找到穩定的工作呢?
你看看旁邊比你大30歲的同學就會知道,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穩定的工作。
那麼,在未來,有什麼想法的人,會活得很好?
就是看到不確定性就覺得興奮,覺得機會來了,特別激動的人。
他們擁抱不確定性,他們熱愛變化,他們不斷學習,他們勇於走出自己的舒適圈,他們永遠都在疊代自己。
你能不能適應這種狀態:剛剛穩定下來,就被拍打為零,重新站起,往前走幾步,然後再被拍打為零。
即便在這種反反覆復的歸零狀態下,你依然能夠充滿勇氣,義無反顧地迎接下一個變化。
如果你是這樣的人,那麼恭喜你,在未來,你會活得很好。
反之。一看到不確定,就想這些人在這「瞎折騰」什麼,一點「安全感」都沒有。
這樣的人,就會比較難受。
— 4 —
那對於企業而言呢?
你需要的應對策略,通常不是你自己母體的轉型,而是需要「生兒育女」。
在每次生兒育女的過程中,基因就有機會發生突變。
什麼意思?
以海爾為例。
海爾是一家年收入2000億的商業帝國,全球第一白色家電品牌。
如果時代發展,家電行業巨變,大家不再需要冰箱和洗衣機,1000億收入就面臨巨大風險。
那個時候,你到哪裡去找1000億收入來補呢?
如果我們找的是1個億收入的商業機會,可能滿地都是。
而能讓一家公司獲得1000億收入的商業機會,一個時代也沒幾個。
所以,海爾採取了「生兒育女」式的轉型方法,把機構分成平台、小微、創客三層。
海爾是平台,生下的2000多個兒女是小微,員工是創客。給兒女們資源、資金的支持,你們去發展吧。
誰能從市場上拿到投資,表示你們成年了。
這2000多個小微,可能生生死死,最後活下來的,就能延續海爾的輝煌。
在「生兒育女」的轉型當中,你要注意的是,需要給你的「兒女們」足夠的自由。
最後的話
時代的變化越來越快,未來,只會更快。
你只能不斷學習,去跟時代保持同樣的頻率。
把以往那種一輩子找一個穩定的工作,找一個平穩的市場,端著「鐵飯碗」的夢想,親手擊碎。
未來的時代,會讓害怕改變或者不願改變的人,無處可逃。
唯有不斷學習,擁抱不確定性,才是唯一正確的策略。
曾經,我們追求穩定。
現在,我們需要適應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