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碩先生,他才是最牛的書法老師,桃李滿天下

2019-12-02     名家書畫鑑賞

吳昌碩(1844—1927),號老缶,為我國近代畫壇之巨擎,二十世紀書壇第一人,亦是享譽國際的藝術大師,是近百年來「海上畫派」的一面旗幟,在藝術達到一定高度後,不忘提攜後人,將其門下的弟子,都培養成了書畫篆刻界響噹噹的人物。下面我們就來看看他的十三位高足。

1844年,吳昌碩生於浙江省孝豐縣鄣吳村

一個讀書人家。

幼時隨父讀書,

後就學於鄰村私塾。

10餘歲時喜刻印章,

其父加以指點,初入門道。

不幸的是,

在他16歲時,因太平軍與清軍戰於浙西,

全家避亂於荒山野谷中,

弟妹先後死於饑饉。

後又與家人失散,

替人做短工、打雜度日,

先後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數年。

吳昌碩及其著名弟子名單

QI

齊白石(1864─1957)

齊白石比吳昌碩小二十歲,二人既是同時人,又是兩輩人。根據齊白石的好友胡佩衡的說法,齊白石一生之中根本就沒見過吳昌碩。並未得到吳昌碩的親自指點,可以說齊白石師承吳昌碩,但也僅僅只是「遙師」。吳昌碩曾為齊白石寫「潤格」和《白石畫集》(篆)扉頁。

齊白石 東方朔獻壽

WANG

王一亭(1867-1938)

王一亭,浙江吳興人,上海商界名人。與吳昌碩相識於1911年,兩人相差23歲,為忘年交。吳昌碩對王一亭的幫助主要體現在篆刻、繪畫、詩詞等方面的指導和探討,他將自己「用作書之筆作畫」的經驗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了王一亭。

王一亭 我佛初祖

ZHAO

趙雲壑(1874 -1955)

在吳昌碩的眾多弟子中,趙雲壑的身份有些「特殊」:他30歲左右,拜寓居蘇州的吳昌碩為師,1910年間,他到滬上鬻藝,為吳昌碩赴海上發展打開了前路,此後,一直跟隨吳昌碩左右。在吳昌碩親傳諸弟子中,趙雲壑最為接近吳昌碩本人藝術風貌,常為吳昌碩代筆。

趙雲壑 石鼓文

CHEN

陳師曾(1876—1923)

陳師曾,江西義寧人,陳寅恪之兄。曾留學日本,攻讀博物學。1910年35歲的陳師曾歸國,拜吳昌碩為師,繪畫、書法與篆刻,皆得缶翁真傳。潘天壽說:「(陳師曾)天賦高,人品好,學識淵博,國學基礎深厚,金石書畫無所不能,可惜死得太早,否則他的藝術成就定在吳昌碩之上。」

陳師曾 篆書八言聯

CHEN

陳半丁(1876-1970)

陳半丁出生於浙江紹興柯橋,少年時父母雙亡,生活坎坷。1894年19歲的陳半丁隨表叔吳石潛(西泠印社創始人之一)到上海小長廬館拓印為業,在此與吳昌碩相識並拜師。陳半丁十分好學,深得吳昌碩厚愛。非但自己親自傳授,還將其介紹於好友任伯年、蒲作英。

陳半丁刻鰲龍鈕壽山高山石嚴敦和自用印 1934年作

LI

李苦李(1877—1929)

李苦李,祖籍浙江紹興。1916年,近不惑之年的李苦李拜師吳昌碩,師生都極為認真,李的習作,缶翁都加以修改、評語,絕非依傍門戶假託師名。

李苦李 書法

ZHU

朱屺瞻(1892-1996)

朱屺瞻,江蘇太倉瀏河新鎮人,是我國著名的壽星畫家,畫壇的一代宗師。1918年始師從吳昌碩。常與同門的潘天壽、吳茀之研討藝事。

朱屺瞻 歲寒風骨圖

PAN

潘天壽(1897—1971)

1923年, 27歲的潘天壽,任教於上海美專,後經好友諸聞韻介紹,認識了近80歲高齡的吳昌碩,深得其器重。潘天壽常去拜望吳昌碩,耳濡目染,畫藝大進。吳昌碩曾對其入室弟子說:「阿壽學我最像,跳開去又離開我最遠。大器也。」

潘天壽 雛雞啾食圖

WANG

王個簃(1897-1988)

王個簃,江蘇省海門市人。16歲到南通求學,篤好詩文、金石、書畫。1925年29歲的王個簃離開南通來到上海,拜81歲高齡的吳昌碩為師,並在吳家擔任了家庭教師,為吳昌碩孫兒授業。師生之間朝夕相處,得益遂多。

王個簃 楓葉繡球圖

WU

吳茀之(1900-1977)

吳茀之幼承家學,1922年考入上海美術專科學校學畫,並受業於吳昌碩。工書法,善詩詞,擅長寫意花鳥畫,其畫深受吳昌碩一派畫風影響。

吳茀之 書法

SHA

沙孟海(1900-1992)

沙孟海,鄞縣沙村人。沙孟海與吳昌碩的交往有點戲劇性。1924年歲末,吳昌碩先生在海上詞人況蕙風家閒坐時,發現了沙孟海雕刻的印章,當即揮筆書道:「虛和整秀,饒有書卷清氣」。得到吳昌碩如此評價,24歲沙孟海激動不已,不久就拿著自己新刻的印章登門拜師。

沙孟海 書法

ZHU

諸樂三(1902-1984)

諸樂三,浙江安吉鶴溪村人。於1920年到上海拜吳昌碩為師前,詩書畫印已具有相當水平。諸樂三有幸能常常侍從老人左右,得到了吳昌碩的親授,並能直接細觀其原作,反覆深究老人印學之精髓,目睹老人治印之真諦,終得缶翁衣缽。

諸樂三 書法

ZHU

朱復戡(1900-1989)

朱復戡,浙江鄞縣梅墟人五歲時即在青甑上練習毛筆字,七歲可寫一尺見方的石鼓文,引起了吳昌碩的注意。吳親切地稱朱復戡為「小畏友」,朱則稱吳「吳昌老」。吳昌碩每每出席各種高雅重要的活動,都要帶上朱復戡,以朋友之名形影相隨。這樣的搭檔被稱為「一老一少」,成為大上海文化界的一大奇觀。

朱復戡 大篆

各位師友您認為呢?

歡迎到文章最後面留言板留言表達您的觀點哦!

(聲明:傳播收藏知識為宗旨,本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告之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TcZyG4BMH2_cNUgIZx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