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真約大咖 | 蔡毅教授:肺癌MET基因檢測如何做?有哪些意義?

2023-02-08     繪真醫學

原標題:繪真約大咖 | 蔡毅教授:肺癌MET基因檢測如何做?有哪些意義?

近年來,針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NSCLC)的靶向治療取得了重大的進展,患者的客觀緩解率(ORR)和無進展生存期(PFS)明顯提高。除了EGFR等常見的驅動基因之外,其他少見驅動基因如MET基因也獲得了極大的關注。MET基因能夠在多種腫瘤中異常激活,促進癌細胞增殖存活,是實體腫瘤潛在的治療靶點。

針對MET基因檢測在非小細胞肺癌診療中的意義,小編整理了幾個問題:1.MET基因有哪些常見的變異類型和相應的檢測方法?2.非小細胞肺癌患者MET基因變異的靶向治療現狀如何?3.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檢出MET擴增,如何考慮後續靶向治療?4.MET 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是否可用免疫治療?5.MET抑制劑治療後發生耐藥,如何決策下一步用藥?

本期的【繪真有約·大咖答疑】非常榮幸邀請到了解放軍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蔡毅教授,針對上述問題做了簡要解答。

蔡毅 教授

解放軍總醫院腫瘤醫學部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副教授

中國老年保健協會腫瘤風險評估與系統康復委員會常委

北京癌症防治學會肺癌免疫治療專業委員會常委

北京癌症防治學會免疫相關不良事件管理專業委員會委員

北京乳腺病防治學會內科專業會委員

繪真:MET基因有哪些常見的變異類型和相應的檢測方法?

蔡毅教授:MET基因能夠在多種腫瘤中異常激活,促進癌細胞增殖存活,是實體腫瘤潛在的治療靶點。研究發現,MET基因變異包括突變、擴增、融合及過表達等多種不同的類型。在非小細胞肺癌中,MET擴增的發生率為1%-5%左右,MET融合僅占肺癌患者的0.5%。而MET 14號外顯子(MET Ex14)跳躍突變在肺腺癌中的發生率為3%-4%,在肺肉瘤樣癌中發生率大概20%左右。NCCN指南推薦MET Ex14跳躍突變和MET基因擴增檢測作為非小細胞肺癌常規檢測項目,以指導MET抑制劑靶向治療。值得提出的是,NGS是獲得指南推薦的MET Ex14跳躍突變的檢測方法,NGS檢測能夠實現DNA層面和RNA層面的相互補充,保證了MET Ex14跳躍突變和MET融合檢測的全面性。FISH平台是MET擴增檢測的金標準,但NGS技術能更加廣泛地檢測樣本類型和變異類型,有利於腫瘤患者的選擇。隨著對MET基因認識的深入和檢測技術的更新,MET基因不同變異的檢測也在朝著精準化、全面化不斷完善!

繪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MET基因變異的靶向治療現狀如何?

蔡毅教授:如今,基於藥物基因組學的發展,多款MET抑制劑為MET變異的患者帶來良好的生存獲益。其中,走在臨床研究最前列的要數MET 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它占到肺癌患者的2%-3%。基於多項臨床試驗結果,FDA近年來批准了特泊替尼(tepotinib)和卡馬替尼(capmatinib)等MET抑制劑治療MET Ex14跳躍突變的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患者。值得強調的是,國產藥物賽沃替尼獲得NMPA(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上市,填補了國內MET-TKI的空白局面。然而,針對MET擴增的NSCLC,雖然尚未有MET抑制劑獲批,但NCCN指南推薦MET高水平擴增(GCN≥10)的患者考慮MET抑制劑的治療。MET融合在NSCLC中相對罕見,但不乏多項獲益於克唑替尼治療的成功案例,當然,後續也需要大型臨床數據的支持。除了上面提到的成熟的MET抑制劑之外,卡博替尼(cabozantinib,XL-184)、伯瑞替尼(bozitinib,PLB-1001)、谷美替尼(glumetinib,SCC-244)等一系列新型靶向抑制劑也在MET變異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初露鋒芒」。因此,對於MET變異的NSCLC患者,MET抑制劑正在呈現出「多點開花」的嶄新局面。

繪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檢出MET擴增,如何考慮後續靶向治療?

蔡毅教授:MET擴增變異是指MET拷貝數的異常增多。在肺癌患者中,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大類。原發性MET擴增發生在初治患者中,比例不足5%,在預後較差的肺腺癌中更為常見。繼發性MET擴增則多為EGFR突變患者使用EGFR-TKI治療後,出現的旁路獲得性耐藥。研究表明,MET擴增是EGFR-TKI治療後耐藥的主要因素之一,發生率為5%-30%。而在後續治療上,TATTON和SAVANNAH研究均表明,EGFR-TKI耐藥後並發MET擴增的患者,採用奧希替尼和賽沃替尼聯合治療可帶來協同治療的療效。尤其對於一/二代EGFR-TKI耐藥的患者,聯合治療客觀緩解率(ORR)超出60%,中位無進展生存期(mPFS)延長9-11個月。除了EGFR-TKI之外,去年發表於ESMO OPEN的一篇文章強調了MET擴增也是ALK、RET、ROS1這些驅動基因靶向抑制劑的耐藥機制,而且發生比例均在15%左右。類似於EGFR-TKI,針對雙驅動基因的雙重靶點抑制劑的聯合治療,依然是克服耐藥的可靠方案。所以,MET擴增檢測也為不同TKI治療患者查找耐藥因素和治療提供了新的方向。

繪真:MET 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的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是否可用免疫治療?

蔡毅教授:目前,研究顯示攜帶EGFR、ALK等驅動基因突變的肺癌使用免疫治療,療效非常有限,指南推薦基因檢測也應作為免疫治療可行性的參考指標。當然,MET基因變異也不例外。2021年ASCO會議上,報道數據顯示免疫治療對MET 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患者的客觀緩解率僅有17%,中位無進展生存期僅1.9-3.4個月。然而,靶向治療對MET 14號外顯子跳躍患者的緩解率高達50%左右,中位PFS為8個月,表明對於MET Ex14跳躍突變的患者,免疫治療並不能取代靶向治療的地位。近期,LUNG CANCER雜誌報道一例女性IIIB 期肺腺癌,患者在同步放化療後接受了度伐利尤單抗鞏固治療,儘管PD-L1呈現高表達(80%),但患者很快就出現疾病進展。後續基因檢測發現患者存在 MET 14 外顯子跳躍突變。根據這一檢測結果,患者接受了克唑替尼靶向治療,病情得到良好緩解。所以,攜帶MET基因14號外顯子跳躍突變的NSCLC患者,無論PD-L1表達量如何,免疫治療都不應該作為首要選擇,建議將靶向治療作為一線治療方案。

繪真:MET抑制劑治療後發生耐藥,如何決策下一步用藥?

蔡毅教授:雖然有多款MET抑制劑在MET變異的NSCLC患者中顯示出良好的抗腫瘤效果,但治療過程中MET抑制劑的耐藥不可避免,導致患者生存獲益大打折扣。那麼,如何查找並克服MET-TKI耐藥機制,也是擺在MET變異患者面前的關鍵問題。近期發表在JCO Precision Oncology的一篇研究認為,繼發性MET突變和獲得性RET融合或EGFR突變等旁路激活,可能是新的耐藥機制。因此,MET-TKI的耐藥機制大體分為MET基因靶內突變和靶外獲得性耐藥兩大類。靶外突變包括EGFR、BRAF、KRAS、RET融合等旁路機制;初步研究顯示,MET-TKI與其他基因靶向藥物的聯合使用,可能能夠更有效地阻斷下游信號通路的激活,達到逆轉耐藥的效果。而靶內突變包括L1195Y、D1228、Y1230等MET基因二次突變;鑒於不同類型的MET-TKI藥物結合位點和耐藥機制並不完全相同,不同類型的MET-TKI藥物之間的互換可能是解決MET-TKI耐藥的有效方案。因此,患者耐藥後,恰當的二次NGS基因檢測,明確具體的耐藥機制,將有助於選擇更合適的治療藥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9fff842a26e2dccc5a06b308ee8a7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