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孩子選擇學校的過程,就是在給他的未來選擇「圈子」嗎?

2022-08-17     沫沫的靜好歲月

原標題:為孩子選擇學校的過程,就是在給他的未來選擇「圈子」嗎?

還記得幾年前有個很不錯的都市劇《三十而已》里,有一個片段是說全職媽媽顧佳,家庭幸福、事業小成,為了孩子的求學特意買到高檔社區、強求融入到本不屬於自己的圈子,哪怕在圈子裡面受盡了委屈,也絕不退縮,只為成全孩子進入小區的一個高檔幼兒園。

沒有想到,故事裡的事,如今還真的發生在身邊了。

我的一個朋友小航,今年兒子該上幼兒園。

她們家附近有一個公立幼兒園,只不過規模小一些,設施舊一點,勝在小而溫馨,老師幾乎都認得,也對孩子認真負責,園裡飯菜稱不上精緻,但還算可口,且收費低廉。

距離她們家不算太遠的地方,有一個品牌私立幼兒園,規模很大,設備齊全,據說是中外合資,招生宣傳也沸沸揚揚,活動不少,動輒就是PARTY、遊學、節日慶典等,要求父母事無巨細的投入,且收費不低。

本來按照小航最初的預期,就是要把孩子送到私立幼兒園去,從小接受中西文化,然後走貴族雙語小學、私立中學,最終直接送出國這條教育路線。

可是這兩年的疫情緣故,是小航先生的生意大受打擊,原本規模不小的公司,如今已經壓縮得只剩下幾個原始員工和股東在苦苦強撐著,朝不保夕。房貸、車貸、錦衣玉食的生活,這些過去唾手可得的日子,如今已經成為壓在小航先生身上的重重大山,讓他有些喘不過氣來。

所以,小航的先生建議先把孩子送到公立幼兒園就好,等過了這段時間經濟復甦,壓力減小的時候再為孩子轉園也不是不可以。

小航斷然拒絕這個提議,言辭激烈的要求,哪怕是賣掉家裡的一套房子,也要讓孩子得到最好的教育,不能讓孩子受到一點點的委屈。

兩口子沒有達成共識,先冷戰起來。

小航找我訴苦,口口聲聲說自己就是為了孩子好,認為只有在這樣的幼兒園,才能夠有足夠優秀的圈子,讓孩子從小都會有不一樣的生活體驗。

其實我是不太明白小航的這些道理從何而來,且不敢苟同。

誰說收費高昂、看似活動頻多、打著中外合資的旗號,就算是優秀的幼兒園?誰又能保證,優秀的幼兒園裡就一定會培養出全部都是優秀的孩子?一定就會有高檔的圈子,且能夠陪伴孩子一生?

父母有能力,把孩子送到自認為更好的地方未嘗不可,但若是為了一時的面子或者所謂的圈子,而強行把孩子送到自己能力範圍尚且夠不著的地方,還真不見得是好事兒吧!

因為,「圈子」本就是具有相同愛好、興趣或者為了某個特定目的而聯繫在一起的人群。每個圈子都有每個圈子不同的核心,包容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排斥與自己不相干的人。這種包容與排斥,說實話,多與家庭的觀念和經濟有關。

比如我有一個朋友,他的圈子裡多是打高爾夫球的一群人,動輒就呼朋喚友一起飛到某地酣暢淋漓地來幾場再解散。若是沒有這個經濟實力,再沒有時間自由,哪裡能夠有「說走就走」的行程安排?

而對於孩子來講,他們的幼兒園、學校生活,又何嘗不是一個小社會、小江湖?他們有自己玩得好的一圈人,也有自己排斥的一些人,只不過,這種自發形成的小圈子,沒有直接的經濟關係,卻與孩子的成績緊密相連。

比如在學校里的確會有很多小團體,都是以「自發」為前提,但是「成績的高低」占據了很重要的地位,比如成績好的孩子與成績差的孩子,很少會有交集(不要被電影、電視里那些超越生活的杜撰所迷惑)。

家長希望為孩子營造一個更好的學習和成長空間而去關注一個圈子沒有錯,但是若急功近利地引導孩子去混入某個不屬於自己的圈子,孩子也會心態失衡,且不利於他健康成長,甚至會受到排擠。

好的教育,應該包括好的學校、好的老師、好的夥伴和好的家庭,這些在孩子的成長中,各有千秋,都占據很重要的比重。

在孩子小的時候,還不懂得成人世界的冷暖,他們會用自己的喜好去交自己喜歡的朋友,沒有太多功利,也沒有太多的目的性。

這個時候,父母對孩子的引導很重要,根據孩子的喜好,引發孩子的興趣,鼓勵孩子去認識志同道合的夥伴,相互協助,共同成長才是圈子真正的意義。

至於因為家庭的經濟條件而選擇的圈子,那是父母的圈子,不是孩子真正感興趣的啊!

所以,讓孩子選擇適合自己的圈子,從小認識真正的朋友、結識真心的夥伴很重要。

什麼才是「適合」的標準呢?總結下來,符合家庭實際條件、符合孩子個性特點、符合孩子成長方向的,就是適合的吧!

不必盲目追逐、融入不適合自己的圈子,那才是既浪費時間,也浪費情感、得不償失的選擇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9731339b552364ae82944108de3c6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