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奇黴素還是多西環素?針對耐藥肺炎支原體,首部專家共識發布

2024-10-23     新京報

「怎麼又是支原體?」

近日,北京市民孫先生帶著兒子前往一家二級醫院兒科就診,得到了支原體肺炎感染的診斷。等待期間,他發現兒科十分繁忙,其中不少孩子也是感染的支原體,病情較重者還要配合霧化。

近年來,支原體耐藥引發擔憂。

一位在北京三甲醫院從事感染性疾病診療的專家表示,最近臨床遇到肺炎支原體感染的孩子越來越多。在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呼吸科病房目前1/4-1/3左右住院患兒為肺炎支原體感染。

面對支原體耐藥的現狀,在阿奇黴素和多西環素等藥物之間應當如何選擇?藥物輪換策略如何制定?近日,首部《兒童大環內酯類耐藥肺炎支原體肺炎診治專家共識》(以下簡稱《專家共識》)發布,新京報記者專訪了該共識第一作者、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內科主任王穎碩。

耐藥菌檢出比例極高,用藥選擇各異

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是近兩年備受家長關注的問題,支原體耐藥導致不少孩子治療效果不佳,也給臨床提出挑戰。

王穎碩介紹,自2001年日本學者首次報告兒童大環內酯類耐藥肺炎支原體(英文簡寫為MRMP)以來,這一耐藥菌在全球範圍內變得越發普遍,尤其是在東亞,MRMP的分離率已高達70%-90%。近幾年來,MRMP在中國大陸地區出現流行,臨床菌株中MRMP分離率多數在90%以上,這也是近年來我國肺炎支原體肺炎重症病例增多的主要原因。

雖然關注度很高,但囿於種種原因,全球對兒童MRMP的診斷和治療一直缺乏共識。特別是針對MRMP的抗菌治療存在很大分歧,造成了許多基層醫生在治療上感到無所適從。

在臨床上,不同醫院、不同醫生面對兒童支原體感染的用藥策略的確存在差異。

今年5月,中日友好醫院兒科張貼告示稱,支原體耐藥導致阿奇黴素效果不好,需要更有效的藥物。一些在該院就診的孩子開到了米諾環素、多西環素。

目前,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對於8歲以上的患兒會優選多西環素,對於小於8歲、病情較重且明確MRMP感染的孩子,在和家長充分溝通及知情同意後也會使用多西環素治療。

北京一位社區兒科醫生告訴記者,耐藥不意味著阿奇黴素、羅紅黴素等藥物完全失效,臨床依舊會使用。孫先生則告知,兒子今年9歲,去年也曾感染支原體,兩次得到的處方都是阿奇黴素,他聽說很多孩子吃藥效果不好,不確定兒子上次是用藥有效還是自然痊癒,醫生囑咐,阿奇黴素先吃三天,病情沒有好轉要去醫院複查。

阿奇黴素或多西環素,究竟怎麼選?

北京一家三甲綜合醫院呼吸科主任醫生介紹,由於兒童氣道相比成人氣道更加狹窄,排出分泌物較為困難,因此感染肺炎支原體後可以表現出更重的呼吸道症狀;但在用藥方面,兒童可選擇的藥物範圍又比成人更窄,其中四環素只能用於8歲以上,喹諾酮更是用於18歲以上,阿奇黴素則面臨耐藥,增加了治療難度。

根據2023年版的兒童肺炎支原體肺炎診療指南,抗肺炎支原體治療可用的藥物共有三類。

首選藥物為大環內酯類藥物,包括阿奇黴素、克拉黴素、紅黴素、羅紅黴素和乙醯吉他黴素。替代藥物為新型四環素類抗菌藥物(主要包括多西環素和米諾環素)、喹諾酮類抗菌藥物。

《專家共識》中提出,將多西環素、米諾環素等新一代四環素作為8歲及以上患有大環內酯類耐藥肺炎支原體兒童的一線用藥,而不是替代用藥,這是相較診療指南的一個不同之處。

王穎碩解釋,肺炎支原體對大環內酯類耐藥率居高不下,耐藥支原體感染經常導致發熱時間延長、抗生素治療時間延長、住院時間增加、重症監護病房率升高,以及接受糖皮質激素或二線抗生素治療的患者比例顯著更高。但肺炎支原體對四環素類、喹諾酮類等抗生素仍保持良好的體外敏感性,對於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導致初始治療失敗的患者,是一種有效的治療選擇。

不過,這種優先也有前置條件:首先是明確感染的為耐藥菌,王穎碩表示,可以通過藥基因檢測來判斷,一般在24小時內可以得到結果,這類檢測較為普及;其次是兒童是否符合8歲及以上年齡條件;對於低於8歲但病原體耐藥、病情嚴重的孩子,也可以向家長推薦四環素,闡明利弊,由家長決定。

對於阿奇黴素等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專家共識》建議其仍是治療普通肺炎支原體肺炎的首選。

王穎碩說:「臨床上開具阿奇黴素是沒有錯的。首先,很多孩子沒有明確感染的是否為耐藥支原體;其次,輕症支原體本身可以自限;除了抗菌,阿奇黴素還有一定的免疫調節作用,可以抑制人體感染後的過度免疫反應,減輕症狀。」

藥物長期副作用,有待更多臨床研究

《專家共識》中提及,目前迫切需要對兒童四環素類和喹諾酮類藥物進行臨床研究,以評估這些藥物對兒童生長發育的影響。

臨床中關於耐藥菌治療的爭議之一,便在於四環素與喹諾酮對兒童可能產生副作用。傳統四環素被認為影響牙釉質發育,上世紀我國曾發現一批「四環素牙」;喹諾酮在動物研究中則出現了軟骨、肌腱損傷的表現。

但也有觀點認為,從臨床上看,新一代四環素只要不長期(如3周以上)、大劑量使用,很少看到副作用;日本、美國等國家在喹諾酮的使用上沒有限定年齡,認為動物實驗依據不足,不一定會反映到人身上。

王穎碩介紹,對於藥物作用於人體的長期不良反應的明確需要證據,目前類似的研究比較缺乏。「這種臨床研究操作起來難度大,需要大樣本、多中心、長期觀察,也都需要通過倫理審查,在兒科就更加困難。」

建議制定輪換治療策略,緩解支原體耐藥

此外,對於支原體耐藥的現狀,《專家共識》中提到,有必要制定MRMP肺炎的抗菌藥物輪換治療策略,以降低MRMP菌株的患病率。

王穎碩介紹,相比大環內酯,四環素更容易誘導耐藥,曾有一段時間,四環素在我國面臨對大量細菌耐藥的情況。而阿奇黴素在剛引進時也非常有效,其後才慢慢出現耐藥。

日本在首選喹諾酮治療後,幾年時間中,肺炎支原體對阿奇黴素耐藥的情況有明顯下降。因此,抗菌藥物的輪換治療有利於緩解細菌耐藥。

因此,在承認某種抗生素有效的情況下,同樣要防止過度使用而再產生耐藥。「並不是說以後就要都用四環素,臨床上可以一段時間推薦一類藥,下一次換另一類,不要都只用一類。」

新京報記者 戴軒

編輯 張磊 校對 張彥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907dbb3c7acbd5a83050b62e39696e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