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胡珉琦
編者按
《走近科學》停播了!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以下簡稱央視)這檔曾被瘋狂吐槽給中國青少年留下童年陰影的科普電視欄目,始於1998年6月1日,止於2019年9月30日。
備受冷落、無人理睬的「電視科普」話題因此上了熱搜,引起了社會的廣泛議論和思考,讓人有些猝不及防。
對科普界而言,《走近科學》的結束的確不是一件小事。事實上,它已不是近年來第一個走到盡頭的老牌科普電視欄目了。
與網友紛紛回憶欄目里那些選題和故事情節不同,科普工作者更關心的是,科普電視究竟是如何走到了這樣式微的境地?還有哪些方法和途徑能夠讓它重獲生機?誰更有責任和能力成為推動科普電視發展與創新的主體?
1995年,朱光亞(右一)在趙致真(左一)的陪同下,視察《科技之光》北京記者站。趙致真供圖
就在《走近科學》停播前一年多,央視更老牌更硬核的科普電視欄目《科技之光》就已經悄然消失了。
而《科技之光》的創始人正是被稱為中國科普電視「拓荒者」的趙致真——他曾主持製作、推出過一系列影響深遠的科普電視作品,多次獲得國際科普大獎。
趙致真既是中國科普電視的先行者和倡導者,也是科普電視發展歷程的一位觀察者和記錄者。
在他看來,《走近科學》的停播既在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在倡導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今天,老牌科普電視欄目關門大吉,只是中國科普電視大環境持續惡化的一個典型的縮影。」
《中國科學報》:《走近科學》作為央視科普欄目,從1998年6月1日開播,已經有21年的歷史。事實上,在央視的螢幕上,有更深厚科學背景的《科技之光》比《走近科學》欄目開播還早3年,但也已經消失近2年時間了。你怎麼看老牌科普電視欄目的相繼停播?
趙致真:
培植一個品牌需要幾十年,而放棄它卻只需要1分鐘。
下個月10日,就是美國著名的兒童科學教育節目《芝麻街》誕生50周年;美國WGBH旗下的科普電視專欄《新星》1974年創建,至今也有45年歷史;英國BBC最成功的科學節目《地平線》1964年開播,已經度過了55歲生日。
作為一種無形資產,「老字號」品牌牽動著幾代人的情感,人文價值常常不可估量。
我注意到,已經有觀眾在以「集郵」的精神搜羅全套《走近科學》了。
今後,如果有人問起,中國的電視螢屏上,最資深、最悠久的科普節目是什麼?我們怕會羞愧無地、啞口無言的。
《中國科學報》:中國科普電視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趙致真:
上個世紀末,全國各地電視台還大體都有科技欄目,記得北京台的孫永生、山西台的韓北極、重慶台的唐和平、浙江台的嚴義英、上海台的倪既新,都是名秀一方的科普達人。
上海《科技博覽》的收視率曾達到32,這是今天的電視螢屏不可想像的天文數字。
改革開放40年間過去了,我國現有電視台總數約4000家,每年生產電視劇15000集,綜藝節目1000多檔,但各地電視台真正的科技欄目幾乎蕩然無存了,更不用說一個純粹的科教頻道。
在倡導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的今天,兩個老牌科普電視欄目關門大吉,只是中國科普電視大環境持續惡化的一個典型縮影。
我時常想起,如果20年前辦起科技電視頻道,該會有多少優秀的科技節目得以問世,多少科普電視團隊得以存活。
從宏觀著眼,中國電視在由盛而衰的整個生命過程中,充當過「娛樂至死」的始作俑者和第一推手,又始終拒絕給觀眾一個科技頻道,這是大節有虧的。
《中國科學報》:你認為在網際網路時代科普電視還擁有多少影響力?
趙致真:
如今,電視新聞仍是國民獲得科學知識的重要渠道。
僅從央視13套的新聞節目看,科技內容比重很大,時效性強,而且能講述相關的知識和原理。央視的紀錄片頻道、經濟頻道和綜合頻道也都有很好的科普節目。
我們的許多行業在國際上都從跟跑變為並跑和領跑,公眾有理由對自己的電視國家隊期待更高,和BBC等世界大台一比高下。
中國任何時候都不缺乏人才,就拿科普電視來說,論知識面我們有李永樂老師,論製作我們有梁琰的《美麗化學》,論大片我們有陳子雋的《手術二百年》。
如何做到「朝無素餐,野無遺賢」,才是一切改革的要義。
我們的「科普電視國家隊」如果不能廣開「才」路,招賢納士,無論節目多麼頻繁地更名改姓,都是倒果為因、捨本逐末。
《中國科學報》:多年來,你一直呼籲開辦科技電視頻道,現在是否具備了條件?你認為,中國電視科普發展的突破口究竟在哪裡?
趙致真:
1998年12月25日,中國科學界巨擘周光召、朱光亞、吳階平、盧嘉錫、雷潔瓊曾經聯名寫信給國務院,請求開辦科技電視頻道;1999年兩會期間,多位代表提案開辦科技電視頻道;1999年12月全國科普工作會議上,這一呼聲達到高潮。
但由於種種原因,「科技電視頻道」在即將臨產時宣告胎死腹中。
在當下的環境中,再提科技電視頻道無異於「刻舟求劍」。要想徹底解放中國科普電視的生產力,只能向網際網路尋找出路。
我認為,今天制約中國電視發展的要害,在於沒有一個出口和平台。不能讓科普電視隊伍「耕者有其田」,不能讓熱愛科技節目的人「飢者歌其食」。
而網際網路上恰恰有無限的容量和空間,只不過是需要國家級主流媒體的規格、名分和地位。
操作思路和當年並沒有區別,但主場是網際網路。
科普電視作品在網際網路播出,甚至可以比上傳統電視媒體更有權威感、儀式感、榮譽感和成就感,更能「修成正果」。
媒體的信譽和聲望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芝加哥大學《天體物理學報》一向籍籍無名,著名物理學家錢德拉塞卡到來後,很快辦成了世界頂級的天文學期刊。
靠著中國科學界的整體優勢和國家科普資源的相應投入,完全可以迅速把網際網路上的「科技電視頻道」打造成最權威的信源、最前沿的窗口、最高產的良田、最完備的檔案、最歡樂的舞台。
當億萬財富構建起來的網際網路變成了娛樂工具、社交工具、購物工具、支付工具、交通工具時,我們只消順勢而為,就能馬上把網際網路變成科普工具,比另建任何其他科普設施划算百倍。
《中國科學報》:網際網路上的科技電視頻道該由誰來「操辦」,新聞媒體,還是科學部門?
趙致真:
完全應該並行不悖,各展所長。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科協本就是中國科普的責任部門,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自然科學基金委同樣肩負這個責任。
美國NASA從20世紀80年代起開辦了3個電視頻道,每天24小時向公眾播出,澳大利亞皇家科學院2014年開辦了自己的科技電視頻道。
這不僅是為了 「消除公眾的愚昧」,還是向納稅人述職,爭取他們對科學項目的理解和支持。誰也不能剝奪科學部門對科學的話語權。
《中國科學報》 (2019-10-18 第5版 文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8ji620BMH2_cNUgABA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