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說新語丨以開放許可促更多專利「落地生金」

2024-07-24     中國經濟時報

全面推進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實施,將加速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的「最後一公里」,推動更多「沉睡」的科技創新成果更快「落地生金」。

郭錦輝

近日,《國家知識產權局關於全面推進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實施工作的通知》發布,推動專利開放許可制度高效運行,拓展專利轉化運用的模式和渠道。專利開放許可制度是我國近年來拓展專利轉化運用的一項創新舉措。可以預見,未來,全面推進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實施,將加速打通科技成果向新質生產力轉化的「最後一公里」,持續為專利轉化運用提供新動能。

專利開放許可,即專利權人自願提交專利開放許可聲明,對專利許可使用費「明碼標價」,由國務院專利行政部門向全社會「廣而告之」,任何單位或個人書面通知專利權人並按照標價付費即可獲得實施許可,對所有被許可方「一視同仁」。以往,專利權人和潛在被許可方「一對一」談判耗時耗力。專利權人苦於尋找專利產業化路徑,而企業則苦於尋找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如今,專利開放許可制度,通過簡便快捷的「一對多」專利許可方式,在專利技術供需雙方之間架起一座橋樑,提升專利許可的談判效率,增加專利轉化運用的機會。

圖片來源/攝圖網授權

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在實踐中顯示出其對激勵創新、促進專利技術轉化實施的重要作用。從國際看,專利開放許可制度最早出現在英國,迄今已有上百年的歷史,助力了英國的工業化和產權化進程。目前,除英國外,德國、法國、俄羅斯等20多個國家建立或者實施了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從國內看,2021年6月,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正式實施,其中新設了專利開放許可制度。2022年5月,國家知識產權局印發《專利開放許可試點工作方案》,加快了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平穩落地的進程。2024年1月,修改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對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做了細化設計。截至2023年底,22個專利開放許可試點省份3200多個專利權人共計5.9萬餘件專利參與試點,匹配推送至11萬多家中小企業,達成許可超過1.7萬項,其中「一對多」許可占比超四成,有效提升了許可效率。

專利證書是創新者的「獎狀」。但是,如果專利不能被轉化運用,那麼專利證書就變成了一張毫無價值的廢紙。《2023年中國專利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各類型專利產業化率較2022年全面提高,企業發明專利產業化率首次超過50%。儘管我國的專利產業化率呈較快增長態勢,但是,作為專利申請數量大國,我國「沉睡」的專利比較多,轉化運用的水平偏低。

全面推進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實施有利於加快盤活我國高校和科研機構存量專利。高校和科研機構創新日益活躍,是專利轉化運用的主要供給方。國家知識產權局的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底,國內高校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79.4萬件,科研機構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達22.9萬件,合計占國內有效發明專利總量的四分之一。近年來高校及科研機構專利成果轉化數量增長迅速,但是「不願轉」「不會轉」的現象還比較普遍。例如,2022年,我國高校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3.9%,科研單位發明專利產業化率為13.3%。實施專利開放許可,加快推動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一批高價值專利實現產業化,將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全面推進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實施有利於促進中小企業持續創新和不斷發展壯大。統計顯示,我國中小微企業數量超過5200萬戶,其中,科技型中小企業50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21.5萬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0.3萬家。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業意識到科技創新的重要性,但是不少中小企業面臨科技創新要素缺乏、專利產業化能力較弱、專利獲取成本高等問題。專利開放許可將使中小企業以較低成本獲取專利技術,在專利產業化的過程中提高市場競爭力和企業效益。

以專利為代表的智慧財產權一頭連著創新,一頭連著市場。要充分發揮各方作用,實施好專利開放許可制度,推動更多科技創新成果更快「落地生金」。在全面推進專利開放許可實施的過程中,要不斷提高智慧財產權公共服務能力,加強信息的開放共享、強化市場監督管理,避免專利權人估算許可使用費的能力不足、交易規則對專利權人吸引力不足、開放許可過程中的專利糾紛、利用專利開放許可制度實行惡意專利布局等可能出現的問題。未來,隨著專利產業化的加速和專利轉化運用環境的不斷優化,科技創新將持續塑造發展新優勢。

總 監製丨王 輝車海剛

監製丨李丕光王彧 劉衛民

主 編丨毛晶慧 編 輯丨谷 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8528a79881f3340f2805dd91e6618a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