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穎莎連輸兩場外戰或因太累:75天連戰141局 全入決賽取4冠3亞

2024-10-10   雲吉體育

孫穎莎連輸兩場外戰或因太累:75天連戰141局 全入決賽取4冠3亞

想想這事兒吧:75天、141局、4冠3亞,外加各種訓練、活動,一位23歲的姑娘硬是把自己逼成了「鐵人」。結果呢?累得不行,疲態盡顯,輸了兩場外戰。說到這兒,估計大家都猜到是誰了——沒錯,孫穎莎,我們這位乒壇的「能打的萌妹子」。

要不咋說她太拼呢?要知道,自從7月27日的巴黎奧運會開始,孫穎莎幾乎沒停過:先是巴黎奧運會三項全入決賽,混雙、女團兩金,女單銀牌;接著是WTT澳門冠軍賽、北京大滿貫,再到這次亞錦賽——莎莎每個項目都挺進了決賽。而亞錦賽女團決賽對陣日本隊時,她在第四盤對上了小將張本美和,一度大比分2-0領先,眼看著勝利在望,誰料卻被對手連扳三局,最後2-3告負,國乒女團憾失冠軍。這也讓很多球迷感嘆:「莎莎是真累了啊!」

這疲勞可不是一兩天積累的。這不,看看她在亞錦賽的表現吧。先是在1/4決賽對陣朝鮮時,竟然1-3輸給了金琴英,這還是我們眼裡那個「刀槍不入」的孫穎莎嗎?再看看比分【11-13,11-2,11-7,11-6】,從領先到被反超,之後體能幾乎撐不住了,完全是拼著信念硬頂了過去。接著打半決賽,倒是3-0乾脆利落擊敗了杜凱琹,可這場速勝並沒給她太多喘息的機會。決賽第一盤打伊藤美誠,莎莎又是一鼓作氣3-0拿下,但也只能說是迴光返照。

說到底,接連的外戰失利,很大程度上得歸咎於體能。你細品一下,75天141局,換算下來差不多每天1.88局,還要兼顧各種訓練和活動,這不就是要「累殘」的節奏嗎?就連李隼指導也在賽後坦言:「莎莎實在是太累了。」這不是藉口,真的,她這幾個月里都快把自己壓榨成「桌球機器」了。

當然,有人會說,作為國乒的主力,疲勞不都是常態嗎?可這次不同,孫穎莎的疲態已經溢於言表。就拿那場對張本美和的比賽來說吧,大比分2-0領先後,孫穎莎在場上的跑動和步伐明顯慢了許多,打到後面幾局幾乎就是在「憑感覺」出球。張本美和能抓住機會連扳三局,固然有她自己的實力提升,但更多的是因為莎莎真的「撐不住了」。

要知道,孫穎莎可是個不服輸的主兒。她打球風格素來以穩健、耐心和強韌著稱,幾乎沒有球是輕易放棄的。無論是遭遇怎樣的局面,她都能調整自己,一步步地咬住、反擊、反超。但這次的孫穎莎,仿佛失去了那股子狠勁兒,就像是一個戰士,知道自己已經無力出劍,卻仍在死撐著。

從巴黎奧運會至今,孫穎莎參與的每一個項目都進入了決賽:巴黎奧運會拿了兩金一銀,WTT澳門冠軍賽又奪女單金牌,北京大滿貫是女單金牌和女雙銀牌,再到亞錦賽女團銀牌,這種成績單可以說是完美得挑不出毛病。但仔細一看,平均每天的比賽強度、對手的分布、跨國跨地的奔波,讓她連喘息的機會都沒有。這種強度,不管是誰,身體上都會吃不消,更別提精力上還要面對每場比賽的備戰和調整。

更令人揪心的是,接下來莎莎還有女單、女雙項目要打。這麼下去,她的身體能撐到哪一步?有沒有一個合理的安排和休整計劃,都是擺在國乒教練組面前的一道難題。再鐵打的身子也扛不住這樣「榨乾」式的安排。一個健康的運動員,是需要勞逸結合、科學訓練的,而不是一味地去填滿賽程,靠意志力撐下去。

當然,孫穎莎是國乒的「招牌」,她肩負著振興國乒、為國爭光的責任與使命。但這並不代表她要在一條疲勞作戰的路上越走越遠。競技體育,打的是實力,更打的是狀態。如果一個運動員因為過度疲勞而導致狀態起伏,影響比賽表現,那麼責任就不該全由運動員來背。

有人問:「莎莎還能扛多久?」坦白講,這是個殘酷的問號。作為球迷,我們希望她能長久地保持巔峰狀態,繼續在賽場上所向披靡。但理智地看,莎莎的體能、狀態已經在向下滑落的趨勢上,而她接下來要面對的強敵,絕不會因為她疲累而手下留情。

疲勞是職業運動員的宿敵,也是無形的「殺手」。孫穎莎這些年一路走來,從新秀到主力,從國乒未來到國乒脊樑,她的努力和付出毋庸置疑。可再怎麼努力,也需要一個可持續的方式。每個時代都會有它的英雄,但我們更希望這些英雄能持續發光,而不是因為「過度透支」而早早地消耗殆盡。

孫穎莎連輸兩場外戰,不該成為批評的理由,反倒是我們需要反思的信號:她已經很累了,真的需要一段時間來好好調整。如果這個信號被忽略,那失去的可能不只是一個冠軍,而是孫穎莎的長久巔峰期。

最後,莎莎,挺住!我們等著你滿血歸來,再次成為那個在球場上所向披靡的「莎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