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的男人都不想結婚了?應該去掉「不想」,換成「不敢」

2022-05-26     城東李公子

原標題:越來越多的男人都不想結婚了?應該去掉「不想」,換成「不敢」

現在的年輕人,結婚意願普遍都偏低,到底是思想的進步,還是對現實的逃避?每個人對婚姻都有不同的認識,但這些認識,往往都是主觀的。

客觀來說,走進婚姻,兩人生活不一定舒適,甚至偶然讓你感到負擔、痛苦、悲傷,但也一定發生著快樂,並使你感到安全。

在發生一些重大的人生變故時,選對伴侶,他(她)總會以愛和寬厚的力量支撐著你,重新樹立對生活的全新信念。忽然一刻,找到與明白了婚姻的意義,使男女之間建立了一種無法用其他方式建立的情感和聯繫。

只不過,我們都太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影響。

常常由於自己所見到的不幸,而在潛移默化中發生對婚姻的看法和認識,如增加一分對婚姻的恐懼。

總之,選擇婚姻的阻礙,往往都是我們自己的看法和偏見。

人始終都有情感上的內在需求,渴望身體的去處,靈魂的歸宿,對溫暖的港灣不可能有抗拒力,只有自我認為婚姻不是避風港。

所以在這裡想說的,我們可能會撞見各種各樣的情況,也會聽到各種各樣的觀點、言論,但自己的意願還是要堅定,確保不被他人所帶偏,努力做到這一點。幸福不屬於婚姻本身,以選擇為前提,那是經營的結果。

如果站在現實的角度上,越來越多的男人都不想結婚了?應該去掉「不想」,換成「不敢」。

  • 1、對能力有客觀的評估,清楚自己的人生經不起「離婚」的變故。

從婚禮到生活,從備孕到養育,除了花錢,花錢,還是花錢。首先結不起婚,就是許多到了適婚年齡的男性的常態,房子、車子、彩禮如同一座巍峨巨山,讓他們都不敢去想結婚這件事。

正如有些地方的老話說:一喪緊三年;一婚窮十年。

掏空一個家庭的積蓄,有父母大半輩子的努力,依然不夠或者只夠結婚的門檻,有開始婚姻生活的資格,僅僅是開始。

結婚之前,他可以根據自己的能力和收入量力生活,沒有抱怨照樣從容。但結婚之後,夫妻常常因為沒錢而互相發生無休止的爭鬥、內耗和折磨。

再離婚,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甚至意味著一輩子無法翻身,根本經不起這樣的動盪和變故。

從他們見多了生活中的許多女人,孩子不管,說離婚就離婚,發生對自我未來生活的憂慮。

在別的事情上,男人可以幻想,但是在這件事上,越是條件不好的男人,越是會保持謹慎。雖然條件好點的男人也會擔心,但他們還會想,大不了重頭來過,有重頭來過的資本和底氣。

所以他們不得不認識到,沒錢的現實婚姻生活,常常會將彼此改變得面目全非,都不再是之前的自己。

最後由於這樣的認識,逐漸形成不敢結婚的心理,也屬於對能力的妥協,和對自我的保護。

  • 2、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越來越多,結婚不是幸福而變成災難。

何謂精緻的利己主義者?追求自私自利的自由和快樂,為了這種「幸福」,也可以脫離自己的責任。並且在她們的世界裡,只存在索取,常常站在各種道德與情感的制高點,以層出不窮的花樣索取著,根本沒有奉獻、犧牲、承擔、互相這回事兒。

還有貪圖享樂,缺少夫妻共同奮鬥的價值觀,甚至當家庭遇到經濟難處時,從來都只會把個人保障和利益放在首位。

他們害怕遇到這樣的女人,更害怕娶到這樣的女人,深知那是一種怎樣的災難,有多可怕。

因為這樣的人,只會提要求,也根本不懂感情中、婚姻中、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是什麼,所以很有可能是不安於室的。不能本本分分、踏踏實實地跟著你一起過日子,關鍵是這樣的人,越來越多。

為了家庭、父母、孩子,男人會不斷地做出妥協,並為了留住她的心,也不得不犧牲個人利益,委屈個人情感,將更多的重心圍著她轉。

最怕她還總是欲求不滿,對男人的指責、抱怨、數落變本加厲。

直到男人完全失去自我,變得不再有底線,夫妻關係更加搖搖欲墜,哪怕很多年後,她依然會成為男人走不出的陰影。

有人在婚姻里失去了愛情,還有人在婚姻里葬送了一生,選錯伴侶,是一生的影響。

有些東西,雖然是自己想像出來的,也不一定會發生,但想想還是覺得累,腦海中揮之不去的噩夢。

很多人還是好的,對自我有要求,對婚姻有敬畏,然而還有許多人,越來越把婚姻當兒戲,抱著很隨便的態度,任憑情感的泛濫和心情行事,喜歡了就結婚,不喜歡了就離婚,才讓人人自危。

那些亂七八糟的理由,可以適當忽視,現實生活的問題,才是根本問題,源頭問題。包括父母催婚,有道理的催婚,也應當先去了解孩子們的真實想法。

沒有什麼東西是無緣無故的,當然人也應該調節好自己的心理,去找一個自己喜歡的人,去找一個適合結婚的人。千萬別對這個「適合」抱有過高的要求,想完美那是不可能的。

其實,年輕人能以實在的態度看待婚姻,這總是好的,畢竟婚姻,就是走進了一種現實的生活方式。如果能遇到一個值得的人,還是要勇敢,不存在萬全的準備。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820e1aa1d0d532f3ac0fcdbedb1e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