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烏俄衝突的影響,全球不僅是能源價格暴漲,全球糧食供應也出現緊張。據悉,大宗商品價格達到1990年以來最高點。
這意味著什麼呢?對已開發國家來說可能就是多掏點腰包的事情,但對於很多貧窮國家來說,他們的民眾很可能會面臨飢餓。
不過,此前印度倒是絲毫不表示擔憂,並稱將向全球釋放一部分小麥庫存,以「喂飽世界」。
而後受到乾旱天氣影響的印度小麥減產,印度不得不決定先「喂飽自己」,宣布了小麥出口禁令。
根據數據顯示,8月份,印度小麥國家儲備已降至14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小麥市場的通脹率接近12%。印度專家推測,由於播種量減少,穀物通脹問題令人擔憂,且「價格上漲可能會持續一段時間」。
這也意味著,作為「全球第二大小麥生產國」的印度,似乎連自己都喂不飽了。
公開數據顯示,印度並非小麥出口大國,其出口量在2021年僅占全球3%;同時也不大量進口,幾乎處於「自給自足」狀態。
那麼,「全球第二大小麥生產國」的名頭是怎麼來的呢?原因是由於印度小麥的產量占據世界第二,僅次於中國。
有消息人士透露,眼下印度政府官員正在考慮進口小麥,以緩解當前的供應短缺和價格上漲。
印度小麥通脹率屢創新高,彭博社製圖
不過,印度食品部隨後表示,印度小麥「儲備充足」,滿足國內需求沒有問題,目前沒有進口小麥的計劃。
其實,印度應該考慮到一些現實問題,比如氣候變化影響農作物產出。
3月份以來印度氣溫飆升,達到了百年不遇的水平;4月份新德里連續7天破40℃。而三四月份恰好是印度小麥最關鍵的生長期,成片成片的麥田被高溫炙烤報廢。
印度農民協會主席預計,印度各地小麥產量將平均下降15%。
當然,這個15%是個「統計宣傳學」意義上的數字,真實情況應該比這個要嚴重。
另外,譬如短缺的化肥材料,運輸困難等因素,都會影響印度的「理想」小麥產量。
作為全球第三大小麥出口國的美國,前段時間也給出了非常不樂觀的數據。美國農業部曾預測,今年硬紅冬小麥產量為5.9億蒲式耳,之前的預測是6.85億,而去年的數據是7.49億。這減產幅度相當的大。
不過,俄羅斯這邊的「畫風」就不太一樣了。
據悉,俄羅斯農業部預計今年俄國內糧食收成為1.3億噸。普京曾表示,俄羅斯首先應該利用本國農業生產企業的工作成果,確保向俄羅斯國內市場提供所有基礎食品,並且應該重視基礎食品的加工。此外,考慮到世界糧食市場面臨的困難,俄羅斯理應履行對長期合作的夥伴國家的所有義務。
這也直接說明了,俄羅斯的糧食,不僅可以滿足國內需求,而且還可以增加全球市場的供應。
俄烏戰爭爆發後,世界糧食署就發出過警告。種種擾動因素合力作用下,全球正面臨嚴峻的糧食安全及短缺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