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這個號稱沒有早教的國家,憑什麼獲得諾貝爾獎的人最多?

2019-12-17     亦君說書

諾貝爾獎自設立至今,據統計,德國裔獲獎者占到接近總數的一半。這不由讓我們十分好奇,日耳曼民族到底有什麼樣的魔法?這個總人口不超過8300萬的國家憑什麼培養出那麼多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呢?

尤其是,德國並沒有世界排名前50的大學,甚至德國上大學的人數占比,都比我國少很多。就讓我們來探究一下德國教育和中國教育的差異。

慕尼黑大學

德國的教育體系

我們先來看看德國的教育體系。德國的教育分流跟新加坡一樣十分早,甚至比新加坡還要早

德國上幼兒園的年齡在3-5歲,6歲之後上小學。

德國的小學是4年制,10歲就畢業了。小學階段考試成績按照1-6分制打分。1分最高,5分等於不及格。小學畢業的時候,學校會根據孩子的成績給孩子推薦三種類型的學校。

一種是職業預校——Hautschule,這一分支基本上就是走類似我國中專,技校的路線。小學成績3分以下,也就是4、5、6,學校會推薦你上職業預校。職業預校一般讀4-5年,差不多就是十五歲樣子,就可以去實習工作了。

第二種是實科中學——Realschule,類似我國高職吧,實際上也是讀5年,但是實科中學一方面轉去讀文理中學(正統高中)可能性比較大,職業預校基本上是不可能轉去高中的。另一方面實科中學就業選擇要比職業預校多。

以上兩種學校讀出來會成為德國的藍領階層。德國的藍領大概薪水範圍在1500歐-3000歐左右。腦力工作者的薪水範圍在2000-5000歐每月,並沒有差很多。(德國租住兩室的費用大概在700-800歐。)

所以德國父母一旦發現自己的娃不是讀書的料,也不會太想不開。不會像新加坡那樣,讓小學一年級學生熬夜讀書到12點、1點。

第三種是文理中學——Gymnasium,主要以升學為目標。文理中學被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5-11年級,讀完後17歲,相當於高中畢業,可以去實習打工;上大專,也就是應用技術大學——Fachhochschule;最後是繼續深造。

文理中學第二階段是12-13年級,讀完18-19歲,這一階段可以被稱為大學預科,讀完參加Abitur考試,相當於高考,通過就能上大學了。

最後一種是綜合學校,也就是包括了以上三種類型的綜合中學——Gesamtschule

我們可以看到,德國的學制有很多分流的機會,真正上到大學的,是真心想要讀書的,自律性相當高的那一撥人。

而在德國不上大學也完全不意味著你就是loser,至少,養家餬口是完全沒問題的。

另外,德國的公立大學是完全免學費的,即便對留學生也是一樣。最多象徵性收幾十歐的學雜費。

德國還有低息學生貸款和獎學金。

德國的獎學金也比較特別,它不取決於學生成績的好壞,而是看家庭負擔,如果學生父母收入很低,同時又有好幾個兄弟姐妹在讀書,那獎學金就會比其他同學高很多。

總之德國政府對教育的態度就是:你是什麼樣的水平就上什麼樣的學校,只要你有能力,真心想上學,錢上面不用考慮,國家一定讓你有辦法讀完書。

德國的學前教育

許多國家的專家和學者研究了德國的教育,都認為,德國有那麼多諾貝爾獎獲得者,跟他們的學前教育是分不開的。

德國的學前教育用一句話來總結就是:只有學前玩耍,沒有學前教育。

是的,德國主流社會不提倡孩子提前學習。德國的《基本法》,也就是憲法上明確規定,禁止設立先修學校(Vorschule)。

德國人認為,孩子讀小學以前,不應該過早地學習知識,這是違背人類認知發展規律的。雖然現在隨著各國移民的湧入,德國也有一些語言班,鋼琴班,武術班,合唱班,一些亞洲媽媽會傾向於讓孩子學多一點。但總得來說,大部分德國孩子6歲以後才會考慮上這些課外班。

那麼德國孩子小的時候在幹嘛?

0-3歲階段,超過三分之二的德國媽媽會在家帶孩子。在德國,當全職媽媽絕不是一件丟臉的事。孩子出生頭三年,女性可以選擇在家全職,而僱主必須為她們保留工作崗位。


這裡需要說明的是,德國的納稅制度是等級制,未婚繳納43%的稅,已婚未育37%,已婚獨子35%,兩個孩子更低。家庭負擔越重,上稅越少。

更奇葩的是,對於家有0-3歲娃的家庭來說,如果媽媽不上班,那么爸爸交的稅會更低。而如果媽媽選擇上班的話,要繳納更多的稅,綜合起來有時候媽媽的工資還不如交的稅多。


另外,德國的托班,是半天制,早上8點送去,中午11:30接回來,這什麼工作時間能hold住啊?

總之,德國社會,壓根就不鼓勵當媽的在娃小的時候出來上班。女性也就自發自覺地在家安心帶娃。不過德國女性CEO的比率也很低,只有2%。這也更顯出默克爾能成為德國總理的厲害。不過默克爾是沒有親生孩子的,她手下的女性國防部長馮德萊恩倒是有7個孩子。

0-3歲由媽媽帶,那麼幼兒園的情況又如何呢?

前面已經說過,德國的幼兒園是不教知識的,然而中式教育可能仍然限制了你的想像力。

在德國主要有三類幼兒園:森林幼兒園,雙語幼兒園,包容整合幼兒園。

後面兩種比較普通,有室內和室外活動場所。包容整合幼兒園也招收殘疾孩子。所有的幼兒園都是混齡制,上半天,下午2點左右放學。一般德國孩子在上小學前,最多會數個數,再加認識一點字母。幼兒園都是混齡制,所以基本也教不了什麼,雙語制和包容整合幼兒園,會多做一些手工內容。

所有的幼兒園都有沙池,小孩幾乎每天都會去玩沙子。所以德國很多幼兒園小男生的目標都是開挖掘機(藍翔歡迎你)。

比較特別的是森林幼兒園。這是德國目前非常受歡迎的幼兒園形式,十分十分難進,小孩從出生就要去報名,把名字寫進waiting list(等待名單)了。但其實有兩個樹墩子,一個拖車就能開起來了。


森林幼兒園是沒有任何玩具的,全靠小孩自己發明遊戲。然後你會看到樹上掛著一樹的小孩。是的,這些幼兒園小孩可以自由地爬樹,撿樹枝來玩,甚至還能自己生火,玩火。


無論颳風下雨,小孩都在外面。德國的冬天可是會下雪的,1月份的平均氣溫在零下3°,最冷可達零下20°。但這都不影響小孩在外面瘋。他們除了整體在外面瘋,還要學會自己按季節穿衣服,下雨了自己去換雨衣,下雪了自己換外套,衣服都是父母提前準備好的。換還是要小孩自己換。

基本上保育阿姨的作用就是在一邊看著,偶爾也給他們講講森林生活的常識。有的學校只有一輛拖車,或者簡易的小樓,給孩子換衣服,睡午覺用。

是不是太顛覆你的想像力了?小孩可以玩火嗎?可以爬樹嗎?可以颳風下雨在外面瘋嗎?摔了怎麼辦?磕了怎麼辦?有沒有從樹上掉下來的呀?

讓一個中國奶奶去參觀德國的森林幼兒園,一定會把她嚇出心臟病!

德國的學前教育確實不教知識,只教技能、情商、團隊合作這些。他們獲得這麼多諾貝爾獎的原因也可能正是興趣導向,讓孩子充分發揮自己所長的緣故。

這就是德國的教育,不知道你是覺得太過極端,還是有可借鑑之處呢?你又會捨得把幼兒園的娃送到德國式的森林幼兒園嗎?

歡迎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7YEHW8BMH2_cNUg79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