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先生是公司外聯部的主管,工作中經常要出差。有好多次,他發現在自己出差期間或出差後,上唇和近鼻部的皮膚會出現數片紅斑或毛囊性小丘疹,嚴重時甚至會出現膿皰,並且逐漸增多向四周擴大,自覺灼熱或瘙癢,為此很苦惱。最近,他抽時間去皮膚科就診,才知自己患的是須瘡。
在臨床上,須瘡是一種發生在男性鬍鬚部位的化膿性毛囊炎或毛囊周圍炎症,可以發生在各個年齡段男性的面部,但多集中在20~40歲。由於一部分患者不了解這一疾病,經常不能正確對待及尋求正確的醫學處理方法,延誤了治療,導致毛囊被破壞,瘢痕形成。
須瘡好發於夏秋季節,常因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偶爾也可由其他細菌引起,細菌的菌型常與鼻腔內或皮膚上所分離出的菌型相同。
很多須瘡患者的發病和自身皮脂溢出及工作疲勞、精神緊張、情緒波動等因素有密切關係,感染嚴重時可蔓延至毛囊深處,向周圍擴散,中央還可能形成瘢痕,影響容貌美觀。
最初在鬍鬚生長區發生散在的水腫性的毛囊性丘疹或膿皰,皮疹中可見鬚髮穿過,若毛囊周圍或附近毛囊也有累及,則可以融合成皮膚斑塊。
有些患者可以反覆發作數個月或數年,呈慢性過程,常發生在上唇和面頰處,如果未經過正規有效的治療,毛囊被破壞,就可能形成永久性的瘢痕,有些特別嚴重的甚至可以累及頭皮毛髮。
男性面部生長鬍須處一旦出現皮疹,一定要到正規醫院的皮膚科就診,明確診斷,由醫生為患者制定有效的治療方法。
除了普通的須瘡,在免疫力低下的人群中還可能發生皰疹性須瘡。
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多數為兒童) 初次感染皰疹病毒後,臨床上表現為水痘或呈隱性感染,以後此病毒進入皮膚的感覺神經末梢,且沿著脊髓後根或三叉神經節的神經纖維向中心移動,持久地潛伏於脊髓後根神經節的神經元中。
在各種誘發刺激的作用下,可使之再活動,生長繁殖,使受侵犯的神經節發炎及壞死,產生神經痛。同時,再活動的病毒可沿著周圍神經纖維而移動到皮膚,在皮膚上產生帶狀皰疹所特有的節段性水皰疹。偶爾,病毒散布到脊髓前角細胞及運動神經根,引起肌無力或相應地區的皮膚發生麻痹。
通過組織培養可發現皰疹病毒,免疫螢光檢測在血清中可見有抗體,水皰中含有補體結合抗原,皰液塗片檢查可見多核氣球狀細胞,電鏡檢查可迅速(30分鐘)對皰疹性須瘡作出可靠的診斷。與普通須瘡不同的是,皰疹性須瘡有小水皰,持續時間較短。而且皰疹性須瘡一般是在顏面皰疹一次發作後出現,在刮剃鬍須區發生毛囊炎且慢慢擴張,其間伴有少量水皰,持續2~3周。
皰疹病毒
治療須瘡時,首先應去除誘發因素,治療牙齒、扁桃體及鼻竇感染病灶。病變部位鬍鬚應予以拔出,而不宜刀剃。嚴重時,可外用抗感染藥物,如夫西地酸軟膏或莫匹羅星軟膏等,口服抗生素,必要時可聯合使用糖皮質激素。
在生活中,男士們要避免須瘡發生還要注意做好預防工作。主要應該做到以下6點:
1.注意保持面部清潔,洗臉時宜用具有殺菌作用的硫磺皂。
2.不要養成蓄鬍子的習慣,鬍鬚要經常用剃刀刮除或用消毒過的剪刀剪短,刮時要注意不要把皮膚刮破,用過的剃刀用具,應予消毒處理。
3.當長須部位瘙癢時,切莫隨便用髒手搔癢。易患須瘡者,夏秋季節應少吃「發物」,如豬頭肉、鵝肉、芋頭、辣椒、生薑、韭菜等,同時應戒煙、酒,平日飲食也應以清淡為主。
4.積極治療原發病灶,如鼻炎、鼻竇炎、鼻息肉、齲齒、扁桃體炎等。此外,擦鼻涕後最好清洗一下上唇部位。
5.加強個人機體抵抗力,平日多參加體育鍛鍊。
6.日常或出差時要儘可能地保持生活規律,按時作息,避免過度勞累及精神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