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剎海市持續升級:官媒蓋不住輿論,刀郎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

2023-09-07     峰風搞笑

原標題:羅剎海市持續升級:官媒蓋不住輿論,刀郎擔心的事還是發生了

本文素材來自於網絡,若與實際情況不相符或存在侵權行為,請聯繫刪除。

擋住刀郎的,終究是刀郎自己。

《羅剎海市》已經問世10多天,然而網絡上對這首歌的熱議依舊如火如荼。

因為在今天這個網絡盛行的時代,這首歌的影響力遠遠超越了他之前的代表作《2002年的第一場雪》,幾乎成為了全民熱議的話題。

無論是農民、路邊攤主、演員、專業音樂評論家,還是大學教授,每個人都紛紛發表自己對這首歌的看法和解讀。

或許刀郎當初在發行這張專輯時,並沒有想到它會取得如此大的成功,然而10多天過去,他面臨的最大擔憂還是如期而至。

那麼,究竟是什麼讓刀郎如此擔憂呢?要理解這一點,我們需要回溯到《2002年的第一場雪》的故事。

當年,刀郎與他的新疆妻子在海南相遇,兩人墜入了愛河,最終走到了一起。

儘管海南並不是刀郎理想的工作地點,他曾夢想著去北京,那裡有更多的職業機會和發展前景。

然而,他的妻子的母親卻患了重病,出於孝道之心,刀郎決定與妻子返回新疆,定居在那裡。

在新疆,刀郎找到了一份音樂公司的工作,這家公司主要致力於製作旅遊音樂作品。

由於新疆是一個熱門的旅遊目的地,許多遊客都希望帶一些紀念品回家,而刀郎便成為了他們的服務對象。

起初,刀郎只是翻唱當地膾炙人口的歌曲,並將其製作成專輯,銷量頗為可觀。

然而,刀郎是一名真正的音樂人,他渴望創作屬於自己的原創音樂,而公司也予以支持。從那時起,刀郎專注於創作。

他的第一張專輯當然是在新疆本地發行,然而,發行的當月卻售出了30萬張,這個數字遠遠超出了他們的預期。

可以說,那個時候的刀郎只是一個小有名氣的歌手,在新疆頗具知名度,但在內地卻相對默默無聞。

有人建議公司老闆,為什麼不將刀郎的音樂推廣到內地,開拓更廣闊的市場呢?

老闆認為這個建議可行,於是將刀郎的唱片寄送給了內地的多家音樂公司。

然而,內地的音樂公司對他的作品並不看好,認為這些曲調過於陳舊,毫無市場前景。

幸運的是,老闆的一位朋友,看到刀郎屢次碰壁,於是出手相助,願意承擔潛在的虧損,幫助他發行唱片。

誰能想到呢?專輯一發行,便迅速走紅,2002年的第一場雪深入人心。

刀郎的名字也逐漸傳遍了內地。

雖然很多媒體希望採訪刀郎,但由於他性格內向,始終一一婉拒。

因此,在觀眾心目中,刀郎一直是一個神秘的存在。

這首歌的影響力太過巨大,遠超出他們的預期,刀郎自己也沒有準備好應對如此巨大的成名壓力。

這張專輯在新疆賣出了30萬張,而在內地,正版銷量已經達到了270萬張,若再加上盜版,甚至超過了一千萬張。

這是何等的數字呢?一般而言,唱片能夠賣出5萬張就算白金唱片,而刀郎卻達到了何等的輝煌!

然而,成名也伴隨著雙刃劍,刀郎並沒有真正從成名的美好中清醒過來,批評之聲也接踵而至。

許多音樂人批評刀郎,認為他的歌曲只是音樂圈的悲哀,不具備審美價值。

的確,刀郎的歌詞直白簡單,編曲粗糙到有些塵土飛揚,嗓音像大漠之風吹過一般嘶啞。

歌曲的熱度久久不能下降,刀郎的歌聲無處不在,不論是辦公樓、公交車、路邊小吃攤、理髮店等等。

他幾乎無法逃脫,到處都瀰漫著他的聲音。

這時,刀郎開始感到不安,因為他自己都已經聽膩了,別人

也不可能不感到疲憊。即便是最喜歡的歌曲,單曲循環一千遍也會使審美疲勞產生。

刀郎的擔憂在於,大眾的狂熱會讓這首歌既得利益,但也會讓它很快被人遺忘。

這種對《2002年第一場的雪》的擔憂,如今也延續到了《羅剎海市》。

大眾的狂熱迷戀可以塑造一首歌的傳奇,但同樣也能摧毀它。

現在,羅剎海市的熱度已經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文學圈的人們開始從歌詞入手,深入解讀歌詞的來源,並廣泛傳播蒲松齡的相關文本,以幫助理解歌詞中的生僻詞彙,如七沖、焦海、黃泥地和勾欄扮高雅等。

他們的科普工作令人印象深刻,幾乎無所不包,將每一個字都解釋得非常清楚。

戲曲界也對這首歌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將其改編成不同版本,如豫劇、京劇、黃梅戲、快板等等,幾乎涵蓋了觀眾所熟悉的各種戲曲形式。

網友們對這些改編版本評價頗高,甚至有些版本已經超越了原作。

演藝圈也掀起了一股熱潮。

那麼演員又如何與這首歌產生聯繫呢?

歌詞中有一句話,「煤蛋生來就黑,無論怎麼洗它都是個髒東西」。

一些專業扮演反派角色的演員巧妙地運用了這句話,以煤塊為道具,模仿洗滌過程,並配以猙獰無奈的表情。

這也算是一種自嘲,因為一旦演了壞人,觀眾們往往會永遠將其視為壞人形象。

當然,在這一切喧囂背後,普通大眾對這首歌表達的內涵極為感興趣。

他們認為這首歌是在諷刺某些社會現象,而考慮到刀郎之前的遭遇,他受到了很多知名歌星的圍攻。

這次回歸,帶來了一首充滿諷刺意味的歌曲,觀眾們自然會將其視為一種復仇的行動。

因此,他們自發地前往某些歌星的社交媒體評論區,代表刀郎「報仇」。

然而,面對這種情況,一些教授呼籲網友們冷靜思考,認為刀郎不會僅僅為了攻擊個別人而寫歌。

他們認為,刀郎的歌曲更多地是在諷刺某些社會現象,應該以更高的視角來理解這首歌。

如果僅僅將其解讀為復仇,將會低估了刀郎的藝術格局。

面對各種爭議,刀郎保持了淡定,沒有做出任何回應。

他的經紀公司也表示,不會對這些批評作出回應。

刀郎的朋友們也強調,刀郎並不是一個狹隘的人,他不會用歌曲攻擊他人。

他的大部分時間都用於陪伴家人和閱讀,對生活保持著深刻的思考。

因此,朋友們呼籲大家冷靜對待,不要賦予這首歌不存在的內涵,不要讓刀郎陷入風口浪尖。

好的作品終究有著自己的生命力,時間會揭示一切。這也是我們對這位藝術家的最大期待。

以上內容資料均來源於網絡,本文作者無意針對,影射任何現實國家,政體,組織,種族,個人。相關數據,理論考證於網絡資料,以上內容並不代表本文作者贊同文章中的律法,規則,觀點,行為以及對相關資料的真實性負責。本文作者就以上或相關所產生的任何問題概不負責,亦不承擔任何直接與間接的法律責任。

由於平台規則,只有當您跟我有更多互動的時候,才會被認定為鐵粉。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可以點個「關注」,成為鐵粉後能第一時間收到文章推送。本文僅在今日頭條首發,請勿搬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760f484a8d80e82e6f62c8881739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