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鈿妝成翡翠光——嵌鈿

2023-12-12   竹鶯說事

原標題:螺鈿妝成翡翠光——嵌鈿

清代 嵌玉石博古圖八方盒 描金百寶嵌工藝縱40cm 寬39.5cm 高11.1cm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何振紀

髹飾藝術中的嵌鈿工藝主要由鑲嵌技術與螺鈿材料所構成,其裝飾效果不但特色十分鮮明,而且相關的技藝發展歷史亦非常悠久。早在螺鈿材料流行之前,鑲嵌骨石的技術就已誕生多時。例如1986年在浙江餘杭縣發現的良渚文化反山遺址當中便發掘出土有珍貴的嵌玉漆器。其中一件帶把寬流的嵌玉漆杯,還有一件圓形的嵌玉漆器,以小玉石條與圓形的小玉石組成花朵狀的裝飾。及至商周時代,漆器髹飾的鑲嵌工藝迅速地發展。1973年考古隊對台西商代遺址進行發掘發現了一批漆器殘片,其上局部地裝飾有饕餮紋並鑲嵌著經過打磨的綠松石,部分還貼有金箔片,展現出了其時鑲嵌技術的新突破。周代則除了繼承前代的鑲嵌技法外,在鑲嵌螺鈿方面亦得到了長足的進步。例如在琉璃河遺址中發現的一件彩繪嵌螺鈿漆罍,朱漆上描以褐漆花紋並鑲嵌多組加工精細、整齊光滑的蚌片,呈現出了周代嵌鈿漆藝神秘莊嚴的風貌。

春秋戰國到秦漢時代,中國漆藝的各項工藝技術取得了巨大的進展。包括漆器制胎到彩繪﹑鑲嵌等裝飾類型,留下了大量珍貴的漆器文物遺產。在戰國中期,鑲嵌金屬材料成為流行風尚。鑲嵌金貝及壓花金箔,還有在木胎製成後安上金屬環、蹄足、鋪首銜環等構件的,這類製作到了秦代越來越多見。西漢以後,在漆器上以金屬加固、加飾越來越常見,包括盤、樽、盒、奩等器物口沿都有不少鑲上了鍍金或鍍銀銅箍,還有在漆杯耳上鑲嵌鍍金銅殼。此外也有其它材料的加飾的,並在漆器蓋體上附以鍍金銅飾或玻璃、寶石諸飾。到了唐代,嵌鈿工藝已達到臻善之境。以螺鈿或玳瑁鑲嵌髹飾的唐代經典製作,尤以現藏於日本正倉院的多件琵琶及銅鏡文物為代表。在嵌鈿銅鏡方面中國本土亦多有發現,例如1955年在洛陽澗西唐墓出土的高士人物圖銅鏡以及1957年陝縣後川唐墓出土的嵌螺鈿雲龍紋銅鏡便是具有代表性的兩例。唐代嵌鈿銅鏡的典型製作,主要是以厚而硬的螺蚌貝殼雕製成各種圖案,按設計要求粘貼於素鏡背面,然後髹漆、研磨,最後再在螺鈿上毛雕花紋。漆地為黑色,厚厚的螺鈿為白色,黑白分明,光彩瑩潤,精緻秀美。

進入五代以後,唐代的硬螺鈿漆器仍舊流行。現藏於湖州市博物館、出自湖州飛英塔的五代時期漆器嵌螺鈿說法圖漆經函,以及現藏於蘇州市博物館、出自瑞光塔的五代漆器嵌螺鈿花卉紋經箱,均顯示出了傳承自唐代嵌硬螺鈿漆器的髹飾趣味。但到了宋元時代,中國的嵌鈿漆藝從唐五代厚實的硬螺鈿工藝逐漸轉向了精細透薄的螺鈿裝飾風格。螺鈿漆器將螺鈿的貝殼原料加工精製成各種形狀的鈿料,再通過組合設計成各種裝飾題材。從各種幾何圖案、花卉紋樣,到複雜的人物樓閣風景圖像,皆一一經嵌拼螺鈿而成。宋代嵌鈿工藝擅用於其時的家具製作,如宋人周密便在其《癸辛雜識》中提到「螺鈿桌面屏風十副」的記錄。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宋代畫家蘇漢臣所繪《秋庭嬰戲圖》,其背景內的黑漆嵌鈿家具,從其描繪中亦可以見到其時鑲嵌螺鈿家具裝飾流行的細密雅致風格。迄今所見宋代流傳至今的薄螺鈿文物,如現藏於日本永青文庫的南宋時期螺鈿樓閣人物紋重盒。元代嵌鈿漆器的遺存則有上海博物館的黑漆螺鈿樓閣人物圖菱花形盒、黑漆螺鈿人物圖圓盒。此外在元大都遺址、大同馮道真元墓、菏澤沉船中出土過一些嵌鈿裝飾殘片。

嵌薄螺鈿漆器的風尚在明清時代繼續流行,而變得更加奢華光彩。《髹飾錄》中記道:「螺鈿。一名蜔嵌,一名陷蚌,一名坎螺。即螺填也。百般文圖,點、抹、鉤、條,總精細密緻,如畫為妙。又分截殼色,隨彩而施綴者,光華可賞。又有片嵌者,界郭理皴,皆以劃文。又近有加沙者,沙有細粗。」來到明末清初,金片嵌鈿與百寶嵌興起。嵌鈿再加上金片鑲嵌,彼此互相襯托,更顯璀璨美艷。百寶嵌在清代的發展更加盛極一時,其法以金、銀、螺鈿、玳瑁、寶石、珍珠、珊瑚、碧玉、翡翠、瑪瑙、象牙等珍貴裝飾材料,製作成各款花樣造型,鑲嵌於漆胎之上。清代的百寶嵌漆器不僅製作各類盒、匣等器皿,同時還盛行用於製作各式掛屏、插屏、座屏等家具上,甚至是室內裝潢也不吝採用,如故宮符望閣中的間隔便以百寶嵌手法、採用紫晶及碧玉為主要材料製作成一大橫幅畫面,風格新穎,悉臻妍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