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病根」拔「窮根」——巴東縣健康扶貧工作側記

2020-01-06     恩施新聞網

記者 高煒 通訊員 闕晉偉 向鋒

沒有全民健康,就沒有全面小康。健康,在決勝脫貧攻堅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巴東縣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7359戶181955人,未脫貧戶中因病致貧返貧7019戶19049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率達42.07%。為解決好貧困人口看病問題,巴東嚴格落實健康扶貧要求,開出消除「病根」的藥方,為群眾送去醫療健康「紅利」。

提升醫療條件

近年來,巴東在改善就醫環境上下足「繡花功夫」,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有序推進,衛生人員隊伍建設明顯加強,醫療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

各病房均配置中心吸氧、重症監護、床頭呼叫系統,超聲、檢驗、放射3個醫技科室設備齊全。走進金果坪鄉中心衛生院,給人「高大上」的感覺。

「以前在金果坪衛生院住院都是抬上抬下,現在有電梯了,方便多了。」患者家屬鄢雲錢說,以前檢查要到縣城或州城,現在衛生院就可以拍片、治療。

金果坪鄉中心衛生院於2017年9月投入使用,目前開設病床80張,可為鄉內及周邊約5萬人口提供健康保障。

近年來,巴東投資2000餘萬元為各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配備醫療設備6000餘台(件);爭取省地方債券3657萬元,新建標準化村衛生室184個,全縣322個行政村標準化衛生室將實現全覆蓋。

「縣衛健局作為全縣健康扶貧牽頭單位,始終把解決老百姓『看病貴、看病難』問題作為主要抓手,不斷加大基層醫療設施設備的投入力度以及人才隊伍建設,就是為讓老百姓輕鬆就醫。」縣衛生健康局副局長鬍朝良說。

盤活醫療資源

截至2018年底,巴東縣各級醫療機構醫保基金使用率只占56.3%,縣外醫保基金使用率占43.7%,流向縣外醫保基金高達1.11億元。造成這一現狀的主要原因,是縣、鄉兩級醫療機構不能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醫療需求。

為讓健康扶貧惠及更多群眾,巴東結合自身實際,全面推進醫療體制改革,縣域醫共體建設應運而生。該縣以人民醫院為龍頭,涵蓋縣內3家縣級醫療機構、1家疾控機構、1家婦幼保健機構和12家鄉鎮衛生院及3家民營醫療機構的共同體,有效實現醫療資源共享。

「通過醫共體的對口幫扶,專家下沉到鄉鎮衛生院,現場教學進行技術指導,有利於提升鄉鎮醫院的服務能力。」金果坪鄉中心衛生院副院長鄧正國介紹。

巴東還同步推進醫聯體建設。縣內縣級醫療機構分別和州中心醫院、民大醫院、宜昌市第二人民醫院、湖北省婦幼保健院、武漢同濟醫院等大醫院充分對接,向上借力,讓優質醫療資源下沉。

「通過下派專家,可以降低大病患者外出就醫成本。」縣人民醫院院長譚建國說。

2019年12月11日,在綠蔥坡鎮棗子坪村建檔立卡貧困戶嚴清翠家中,家庭簽約醫生田德鐧正在為患者測量血壓。嚴清翠84歲了,子女外出務工,家庭醫生田德鐧便成了老人家裡的「常客」。

為打通健康扶貧「最後一公里」,巴東全面深化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成立家庭醫生簽約團隊97個,貧困對象家庭醫生簽約服務率達95.06%。

強化就醫保障

「最開始感覺天都要塌了。我父親因為壓力太大,引起了精神錯亂。」上月9日,在巴東縣人民醫院血透診療中心,正準備進行血透的官渡口鎮涼水井村村民彭尚偉向記者吐露心聲。

35歲的彭尚偉8年前患上腎病,需要靠血液透析進行治療。由於當時巴東還沒有完善的醫保政策,加之受醫療水平限制,彭尚偉只能在宜昌接受治療。高昂的醫藥費很快掏空了「家底」,生活陷入困難的彭尚偉一家也因此被認定為貧困戶。

2017年,巴東出台農村貧困人口醫療保障政策,建立基本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補充醫療「四位一體」保障機制;設立貧困人口健康扶貧醫療兜底保障資金,實行專戶管理,最大限度防止群眾因病致貧、因病返貧。有了政策保障,彭尚偉可以接受一周三次的透析治療,按以前的政策每年要多花3萬多元,現在報銷之後自己只出5000元。

如今,巴東貧困人口在縣域內17家定點醫療機構住院,全部實行「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一票制」結算;全縣貧困人口全部參加城鄉居民醫保,落實財政部分或全額資助參保政策,參保資助率達到100%。各項健康扶貧政策的落實,使農村貧困人口醫療保障能力不足的「病根」成為過去時。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2HreG8BMH2_cNUgWNp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