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李嘯天
連續寫了兩篇影視里的緬北,一個是《孤注一擲》背景下的緬北電詐,一個是《異域》背景下的緬北販毒,本想告一段落,看大家比較感興趣,乾脆繼續再來一篇,講講《孽債》背景下的緬北軍閥,尤其是「勐拉王」林明賢的傳奇經歷。
林明賢,現任緬北撣邦第四特區小勐拉的主席,現年75歲。正在發生激戰的果敢是撣邦第一特區,這兩個特區是並列的。果敢原本是彭家聲的地盤,結果被手下四大臣子集體反叛,彭家聲遁入叢林,「四大家族」統治了果敢。現在,彭家聲已去世,他的兒子彭德仁率領軍隊從叢林中殺出,目標直指果敢「四大家族」。這是大家都熟悉的事,而這裡要講的林明賢,與果敢的彭家聲、佤邦的鮑有祥等緬北軍閥不同,後者是出生於本地的少數民族,林明賢是一位正宗的中國人,出生於廣州,祖籍為廣東省(現海南省)文昌縣,其子林道德為特區行政長官,目前依舊持有中國身份證,也是正宗中國人。
明明是中國人,卻在緬北做軍閥,林明賢、林道德父子是如何做到的?
「10.27事變」爆發後,不僅僅是彭德仁率領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或稱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向果敢進軍。緬北的德昂民族解放軍、若開軍、克欽獨立軍等民族武裝紛紛表示支持,同時對緬甸撣邦東北的臘戍、貴概等地的緬甸軍政府武裝部隊發起攻擊。
林明賢,身為彭家聲的女婿、彭德仁的大舅哥,作為緬北軍閥之一,按說應該支援果敢民族民主同盟軍的軍事行動,起碼也要聲援一下。但是,林明賢卻公開發表聲明:不介入、不參與、不站隊,保持中立!
這大概源於撣邦第四特區區域相對較小,地處緬甸最東北的地區,中老緬三國犄角位置,全區總人數僅10萬人,武裝力量僅6000人,相對弱小,經受不起傷亡,而且小勐拉這塊區域在林明賢及兒子林道德的領導下,經濟發展相當繁榮,而且對華友好,似乎是不想趟戰爭的渾水,明哲保身,免得將自己拖下水。
林道德,作為撣邦東部第四特區最高行政長官、政府主席,目前依舊持有中國身份證,帶領小勐拉與隔壁的雲南西雙版納州共同開發橡膠林,積極發展橡膠業等種植業,搞的有聲有色。與果敢等地靠電詐騙錢相比,層次高出不少。
這就奇了怪了。林明賢及其子林道德,明明是中國人,怎麼就跑到緬北,還成為了一方軍閥了呢?
這個需要從頭說起。
起源,就從一部影視劇開始,就像《孤注一擲》揭開了緬北電詐,《異域》揭開了緬北販毒,林明賢成為緬北軍閥則可以從電視連續劇《孽債》說起。
《孽債》,這部古舊電視劇,年齡稍大一些的朋友應該都有記憶,講的是一群上海知青到雲南西雙版納下鄉,結果在那裡生了一群孩子後,又逃回了上海,繼續過城市生活去了。結果,多年後幾個西雙版納的孩子,趕到了上海去尋親,引發了一連串催人淚下的故事。
美麗的西雙版納
留不住我的爸爸
上海那麼大
有沒有我的家
爸爸一個家
媽媽一個家
剩下我自己
好像是多餘的
爸爸呀
媽媽呀
能不能告訴我
這到底是為什麼
劃重點:大城市的知識青年到西雙版納下鄉,然後在那裡留下了種,留下了烙印。
《孽債》的故事是虛構的,知青的行為並不離譜,無非七情六慾,而林明賢也是這樣一個到西雙版納的下鄉知青,他則以真實身份嗎,寫下了比《孽債》更令人咋舌的個人印跡,直至成為傳奇,最終成為緬北軍閥之一,建立了獨立王國,堪比《水滸後傳》里的「混江龍」李俊揚帆出海發展成為了暹羅國主。
林明賢,出生於1948年12月26日,祖籍為廣東省(現海南省)文昌縣人,出生在了廣州,妥妥的一線省會城市成長起來的城市人。
伴隨著新中國長大的林明賢,自小就顯示出超人的膽識。當1966年「紅韋兵」運動崛起後,林明賢迅速成為在廣州的海南子弟紅韋兵頭頭,展現出了領袖才幹。
1968年12月21日晚,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播出了「最新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說服城裡的幹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學畢業的子女,送到鄉下去,來一個動員。各地農村的同志應當歡迎他們去。」「上山下鄉」運動由此掀起高潮,作為知青,林明賢積極投身其中,然後就於1969年初到了西雙版納,「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要知道,那個時候很多知識青年所謂的下鄉,更想去大城市周邊的農村去,並不想真正深入到邊遠地區,不想真的融入進農村去。林明賢能夠從大城市廣州直接來到邊境地方的西雙版納,可謂是有膽有魄,非常有勇氣了。
這林明賢,到了西雙版納後還沒完,又偷偷出了邊境,來到了緬北地區。因為對於熱血青年的林明賢來說,留在國內只能跟農具與農業打交道,到了緬甸那可是真正與槍炮打交道,是在真正的搞革命。建功立業的強烈刺激,以及戰爭挑起的熱血激情,使得他在留在了緬北,並加入了緬甸共產黨,成為了緬北游擊隊的成員之一。
建國初期的邊境,管理也沒現在嚴格,想要出境,相對容易,對於邊民來說更是易如反掌。何況緬北地區國民黨孤軍經營多年,邊境接觸時有發生。果敢與佤邦,原本就生存了大量漢族人,同文同種,語言一致,這都為知青跨境作戰,提供了便利,不只是林明賢一個人,而是一大批知青都出國加入了緬共,成為了共產國際份子。
儘管沒有受過正宗的軍事訓練,但是林明賢作為緬共軍事份子,在陸續的戰鬥中,逐漸適應,在磨礪中展現出優良的戰場嗅覺和指揮天賦,在多次戰鬥和重大戰役中表現出色。
1969年,身材高大的林明賢作為緬共人民軍北軍區303部隊特務營戰士在參加撥波山伏擊戰中,一槍把緬軍第二快速機動師副師長丹貌上校打死,21歲的林明賢榮立一等功,並在部隊中嶄露頭角。
1971年,23歲的林明賢又連續參加了滾弄戰役、薩爾溫戰役兩場大戰由於他在戰鬥中作戰勇敢、衝鋒陷陣而被緬共人民軍兩次授予「緬甸人民英雄」稱號。
這裡還得提一下緬共的發展史,不然的話後面的劇情是亂的,很難理解。
緬共,成立於1938年,首任領導人為昂山。不過,昂山後來退黨,並成為了緬甸的國父。
1948年,緬甸獨立建國。同時,執政黨宣布緬共為非法組織。緬共轉入地下,由於政府的壓制,在下緬甸無法立足,於是北上,在上緬甸政府管轄不到的地方建立了根據地。
前文說過,緬甸作為一個國家,緬甸政府其實只能管理以緬族為主的下緬甸的各省,至於少數民族控制的上緬甸,是相對獨立的邦,政府管理不到。緬甸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北方各邦是相互獨立的政權。
緬共來到緬北,建立根據地,反對政府。正好與緬北各獨立武裝一拍即合。
果敢的彭家聲,原本是果敢末代土司楊振材的家丁,後來在國民黨殘軍舉辦的軍校上學,畢業後擔任果敢聯防自衛隊中隊長。後來緬甸軍政府打著剿滅國民黨殘軍的旗號進軍緬北,並控制了果敢,彭家聲並沒有像其他人那樣叛變投靠緬甸政府軍,而是帶著殘餘的果敢自衛隊進山打游擊。
遇到緬共之後,雙方一拍即合,彭家聲受邀加入了緬共。在接受了緬共的軍事整訓和物資支援之後,彭於1968年重返果敢,打跑了緬甸政府軍,成為了果敢縣長,同時也是緬共東北軍區的司令。
除果敢的彭家聲之外,佤族的鮑有祥,克欽族的丁英,都借著緬共的勢力,打下了自己的地盤。在緬共武裝中逐漸發展起來的林明賢,也一步步當上了815軍區的司令,並率領軍區占據了小勐拉一帶,擁有了自己的根據地。
就此,在緬共的根據地里,各個少數民族武裝根據民族成分,大致被劃為東北軍區、101軍區、中部軍區、815軍區四大軍區。
東北軍區以果敢人為主,地盤在果敢一帶,有二個正規旅,兵力總數在5000人左右,首領是彭家聲。中部軍區以佤族為主,首領是鮑有祥。101軍區以克欽族為主,首領是丁英。815軍區以中國知青為主,首領是林明賢,下轄768旅、683旅,屬下絕大多數都是中國文革知青。
林明賢,外號叫「暴龍」,由於作戰勇敢,連戰連勝,由於他也姓林,他還被稱為了「緬甸的小林彪」、「叢林林彪」的稱呼。官階也從最底層的戰士一步步從班長排長開始,一路升遷至炮兵營營長、旅參謀長、第二旅旅長等人民軍高層職務。
1972年,緬共人民軍攻取了現在的小勐拉地區,並在此建立了新的815軍區,林明賢被任命為司令員,而此時的林明賢僅僅25歲。
而且,林明賢還受到了彭家聲的賞識,娶了彭家聲的長女彭新春,成為了彭家的上門女婿,也成為了彭德仁的大舅哥。
1974年,27歲的林明賢當選為緬共中央委員,併兼任北方分局副書記。
1987年,29歲的林明賢正式當選為緬共中央書記。對了,前文有朋友留言說林明賢沒有當做緬共最高領導人。對的!緬共領導人的稱呼是主席,歷任領導人分別為昂山、德欽梭、德欽丹東、德欽巴欣、德欽巴登頂、德欽佩丁。
林明賢當然沒有做到過緬共最高領導人,彭家聲、鮑有祥們也沒有。他們頂多只能做到書記這樣的高層,是副手。
看看緬共歷代領導人的名字,很明顯,他們都是緬族人。矛盾也就發生在了這裡,緬共建立之初的主體就是緬族人,他們到緬北打游擊不過是不得已罷了。而把持了緬共最高層的緬族人也有大緬族主義,排斥少數民族,導致緬共中央絕大部分人員都是緬族。但現實中的緬北四大軍區,卻都是少數民族建立的,基本沒幾個緬族人士。
緬共高層的緬族人想要把持控制權,就不斷想要從四大根據地里插手奪權。彭家聲、林明賢等人又不是傻子,自然不太樂意,這樣想沒有矛盾都難。
時間到了1980年代末期,眾所周知,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在全球都陷入了低潮。東歐發生劇變,各社會主義國家紛紛變色。中國也進行了改革開放。緬共缺少了支持,國際支援斷絕,日益衰落,對幾大軍區也就缺乏控制力了。
變動首先發生在了彭家聲控制的果敢。他於1989年3月11日發動了兵變,驅逐緬共,自立「緬甸民族民主同盟軍」,也就是現在的果敢同盟軍。
對緬共早就心懷不滿的各大軍區,有樣學樣,如同多米諾骨牌一樣,兵變開始在緬共根據地蔓延。
4月11日,中部軍區副司令鮑有祥發動兵變,驅逐緬共,成立「緬甸民族聯合軍」。
4月19日,815軍區司令林明賢宣布脫離緬共領導,建立「撣東同盟軍」。
9月份,101軍區司令丁英也宣布脫離緬共,建立「克欽新民主軍」。
自此,僅僅半年時間,緬共幾乎失去了所有部隊,分崩離析。
當然,這四家脫離了緬共,並不是為了加入緬甸政府,而是要自立為王。
兵變之後,這四家開始建立「和平民族統一戰線」,聯合起來和緬甸軍政府討價還價,要求「不讓一寸土地,不交一支槍」。
最終經過交涉,緬甸軍政府和四家達成了協議。
原來的東北軍區,改編為撣邦第一特區,彭家聲任主席,由此成了果敢王。
原來的101軍區,改編為克欽邦第一特區,丁英任主席,由此成了板瓦王。
原來的中部軍區,改編為撣邦第二特區,鮑有祥任主席,由此成了佤邦王。
原來的815軍區,改編為撣邦第四特區,林明賢任主席,由此成了勐拉王。
對了,由於中國雲南境內存在勐臘,緬北的勐拉因為語音相同,也被邊民成為小勐拉。
中國知青林明賢,從廣州到西雙版納,再到緬北叢林戰士,一步步往上爬,最終完全擁有了獨立王國,成為了緬北軍閥之一,鑄造了一個奇蹟。
勐拉,位於緬甸東北部,面積為4952平方千米,人口為10萬人。原本屬於不毛之地,被林明賢的815軍區占據之後,才進行開發。
在緬共時代,勐拉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靠種植鴉片,靠販賣毒品為生,以毒養軍,而且是緬北毒品流向國際市場的一個重要通道。
自驅離緬共之後,林明賢很清楚勐拉所在的區位,再靠毒品生存,明顯已不合時宜。在國際社會的壓力下和勐拉自身發展需求下,林明賢指示勐拉於1992年開始禁毒,至1997年基本實現禁種罌粟。勐拉的禁毒工作得到緬甸中央政府、中方和聯合國禁毒署的認可。
不再種植鴉片之後,勐拉大力發展橡膠種植業,同時大面積種植甘蔗、香蕉、茶葉和砂仁等,以提高居民收入。由於林明賢對於中國的親近態度,我國西雙版納勐海縣還無償援助了一筆資金,支持林明賢的「替代種植」計劃,幫助小勐拉快速完成了「轉型」。這為小勐拉之後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由於勐拉夾在緬甸政府軍及實力強大的佤邦之間,區塊狹小,缺少騰挪空間,最好的辦法就是兩邊都不得罪,左右逢源,從中漁利。當緬甸政府希望勐拉把景棟地盤交出來,變成非軍事區旅遊區,林明賢以實際行動交了出來。並且在緬北許多民地武裝襲擊緬政府軍時,勐拉軍從明面看沒有證據顯示參與行動。
林明賢還將勐拉領導機構軍政委員會,更名為和平團結委員會,簡稱「和團會」,以表示自己的「和平」決心。
林明賢,隨著年齡增長和身體疾病的影響,日常事務已經交給兒子林道德主持,由林道德任撣邦第四特區最高行政長官、政府主席。
勐拉在林道德的帶領下,主打旅遊與博彩業。甚至博彩業還成為了勐拉的重要的財政收入,有「緬北小澳門」稱謂。
由於中國境內的旅遊業發展迅速,西雙版納、香格里拉都是旅遊熱點地區。林氏父子看到中國在大力發展雲南的旅遊經濟之後,也獲得了「靈感」,決定在小勐拉也發展旅遊業。剛好,小勐拉是一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的地區,其佛教文化尤其突出,利用佛教文化和靠近西雙版納的自然風光優勢,小勐拉確實吸引了不少遊客。
現在,小勐拉擁有中緬邊境「第一寶塔」——緬中友誼大金塔,臥佛景區等與佛教相關的旅遊景點,還有藝術國門、金四角民族樂園、禁毒紀念館等具有特色的旅遊景點,吸引了來自全球20多個國家的遊客,每年都有30多萬境外遊客前往小勐拉旅遊,讓小勐拉成為了該地區著名的旅遊城市。
有博彩,有旅遊,再加上依舊存在的地下毒品交易,依靠「黃賭毒」,勐拉的經濟在整個緬北獨樹一幟,相當不錯。
至於電詐,勐拉也是有的,只是沒有緬北其他地方那麼嚴重。而且,積極配合中國,沒有明著一套暗著一套。
另外,儘管勐拉明確表示不參與彭德仁的軍事行動,但實際上林家與彭家關係很好。彭家聲第一次被楊茂波擼下台的時候,就是在勐拉蟄伏,然後東山再起的。第二次被「四大家族」搞下台後,也是在勐拉度過了晚年,甚至去世後連追悼會,都是林明賢主持的。
有人猜測,儘管明面上說不參與果敢的軍事行動,但背地裡估計林家已經介入了。畢竟,彭家執掌的果敢,對於勐拉更有利。
有不俗的經濟條件,加上政治上的獨善其身,勐拉在林明賢父子的管理下,井然有序,進退自如,成為了緬北的模範發展區。
想想看,林明賢在當年就是一個普通的廣州下鄉知青,後來居然能有這番成就,怎麼都是一段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