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於上青天的蜀道:一條天路,半部中國史 | 中國自駕地理

2019-08-05     中國自駕地理

-這 是 自 駕 地 理 的 第 257 篇 原 創 主 文-

「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這句話一出,恐怕要勾起不少人當年痛苦的背誦記憶吧。

《蜀道難》稱得上是「謫仙」李白詩歌的代表作,後人對古蜀道少得可憐的認知便是來自於這首家喻戶曉的天才著作。

明月峽棧道,攝影/唐彪

事實上,蜀道這個歷史名詞遠非一個「難」字可以概括,作為中國古代一條建造時間最早、存在年代最久、跨越朝代最多、沿用時間最長、線路艱險複雜、戰爭達數十次的古交通要道。

它是能與絲綢之路、萬里長城、大運河比肩的,被當代文化遺產研究者稱為中國四大線性文化遺產,甚至有人說一條千年古道,半部中國歷史。

一、什麼是蜀道?

什麼是蜀道?有一種說法流傳甚廣:

廣義的蜀道指所有通往蜀地的道路狹義的蜀道則是長安通往四川的川陝道路,由關中平原穿越秦嶺到達漢中盆地,再由漢中盆地翻越大巴山到達成都平原。

關中、漢中、四川地緣關係,製作by《中國自駕地理》

也有學者認為,更準確來說,長久以來在文化史上達成社會共識的「蜀道」,不是字面意義上的「蜀地的道路」「四面八方通往蜀地的道路」,而是特指穿越秦嶺巴山的川陝之路,也稱之為「秦蜀古道」

但不論如何,秦蜀古道並不是只有「一條」,它是關中-漢中-蜀中一個多線的、南北走向的道路系統網絡。

秦蜀古道7條主幹線,北四南三,製作by《中國自駕地理》

每條道都有自己的名稱,所經過地區的地理形勢、道路險易、開發順序不盡相同。

幾千年來,蜀道基本形成並沿襲「北四南三」的格局:以漢中為劃分,北有故道(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南有金牛道、米蒼道、荔枝道

(在山區和丘陵地區,古代的交通線一般沿河流的走向來開闢和延伸的,如故道金牛道就是靠嘉陵江河谷聯繫起來,圖為嘉陵江,攝影/車夫)

它們就像7條粗壯的動脈血管,蜿蜒穿行於秦巴山地,接上其餘的分支線,所到之處道狹路險、跌宕起伏,還不時有棧道凌空懸於半空...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漢中石門棧道,攝影/陝川

二、「一條」千年古道,半部中國史

其實《蜀道難》並不是李白獨有的,這本是樂府古題,屬「相和歌辭·瑟調曲」中的調名,不少詩人都曾為艱險壯觀的蜀道書寫過詩篇。

沒有人準確知道,「蜀道」這個詞最早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至少在魏蜀吳並立的三國時代,就已經有了),只知道最開始是由遠古先民出於對交往的需要,懂得「依谷成道」,逐漸「履窄成寬」,在秦巴山地形成天然的原始穀道

明月峽棧道,攝影/li364789

那蜀道究竟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嶄露頭角的呢

儘管有史料記載,早在周武王伐紂時,就「蜀亦從行」,到了戰國時期,秦蜀之間的征戰、朝會、聯盟、通婚等交往史不絕書,但學者普遍認為,秦漢時期,才是蜀道最早被進一步開闢的時期(此前仍屬原始穀道階段)。我們姑且稱之為:崛起時期吧!

(一)秦漢:蜀道崛起

有一天,世仇巴蜀兩國打了起來,秦惠王想趁機染指土地肥沃、糧食充足的蜀地,但因韓侵秦而陷入選擇困難之中:先滅蜀還是滅韓?

很快,張儀和司馬錯就展開了一場精彩的辯論:前者主張滅韓,取中原心臟之地,「挾天子以令諸侯」,成就王業;後者認為時機尚未成熟,秦地小民貧,拿下蜀地後國土得到擴充,還能用其財富富民養兵,更可博得「禁暴止亂」的好名聲,何樂而不為?

兩利相權擇其重,這場辯論最後是司馬錯贏了

正是這個決定,才使蜀道得到改善,在用兵攻蜀之前,秦曾對金牛道進行過較大規模的整修,「石牛糞金、五丁開道」的傳說,就是這一歷史的折射。

公元前316年,司馬錯等人率兵出子午道、入金牛道滅蜀,接著又亡苴(jū,其都城在今廣元昭化) 、,奪取巴蜀之地。

這是秦歷史的轉折點,取巴蜀之地以經營雲南、貴州、進攻楚國,還成為與東方各國爭霸的後方基地。

再次po出這張圖,製作by《中國自駕地理》

於是秦後面就不遺餘力地大修「通於蜀漢」的棧道,七十多年後(昭襄王末期),就已經是「棧道千里,無所不通」了,到秦完成統一大業,大修馳道時,蜀道就是馳道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了。

秦滅六國,製作by《中國自駕地理》

我們今天常說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說的就是蜀道中的陳倉道

這齣自劉邦在與西楚霸王項羽鬥爭中,採取韓信的計謀,明修棧道(曾被劉邦燒毀,向實力強大的項羽以示無進關中作亂之意),吸引敵軍注意,暗地裡使大軍從陳倉道出兵,成功北伐三秦,奪回關中的故事。

(二)魏晉南北朝:戰爭風雲

沒錯,作為溝通三大政治(關中)、軍事(漢中)、經濟(蜀中)重鎮的蜀道,自萌生之初,上空就密布著戰爭風雲,尤其每逢歷史上分裂割據、王朝更迭的時期。

如果說劉邦燒毀棧道以韜光養晦,是蜀道第一次因軍事和政治原因遭到破壞,那麼到了動盪的魏晉南北朝時期,蜀道就更悲催了,戰火不斷,各線也遭到嚴重的破壞。

褒斜道

為迎合戰爭需要,這一時期,蜀道各線進入頻繁被破壞後又修復的循環之中,其中褒斜道躺槍的次數最多。

現在褒斜道石門附近的摩崖石刻上,還存有「景元四年十二月十日,蕩寇將軍浮亭侯譙國李苞字孝章,將中軍兵石木工二千人始通此閣道。」的修路見證。

東漢摩崖石刻《開通褒斜道刻石》

(三)隋唐:走上巔峰

進入隋唐帝國時代,蜀道迎來極度繁榮時期。

這一時期,由於中央與各地方以及周邊民族、各國家的聯繫更趨密切,交通事業因此得到空前的發展,道路的開闢、修築遠超於前代,蜀道也不例外。

蜀道北段的故道、褒斜、儻駱、子午四道被先後闢為官驛大道;南段的金牛、米倉、荔枝等道,也都設驛通郵

盛唐長安萬國來朝

當時蜀道上的驛站有多少已難以考證,劉禹錫《山南西道新修驛路記》說:褒斜道「自散關抵褒城,次舍十有五。」金牛道「自褒而南,逾利州至劍門,次舍十有七。」這還不是全部。

條條蜀道像扁擔一樣貫穿秦嶺和巴山,把長安和成都緊緊聯繫在一起,進而溝通中原和西南各地,並與南北「絲綢之路」相銜接,形成一個開放的交通網!

蜀道穿越的,就是巍巍秦嶺如斯,攝影/康浩明

假設我們穿越到那個時期,一定會被眼前的景象驚到:從長安通向山南(山南道,嘉陵江流域以東)、劍南各地以及吐蕃、南詔的驛道上,車馬行人,絡繹不絕...此外,各時期的偉大詩人都曾到此一游,留下眾多詩篇。

白宗魏:《蜀山行旅圖》

(四)五代至民國:時代變革

五代至民國,儘管國都東遷,蜀道作為首都與廣大西北、西南地區相聯繫的重要交通孔道地位,依然受到重視,並持續得到修整,但隨著社會經濟和政治形勢的變化,蜀道不可避免地發生了變革

值得一提的是,蜀道線上興於唐,盛於宋的茶馬貿易,對宋的政治經濟影響非凡,有學者認為:秦蜀古道才是真正意義上以茶易馬的茶馬古道

法國路易·德拉波特所繪的雲南茶馬古道上的商幫

民國以來,隨著近代西方先進交通工具火車、輪船、汽車的傳入,直接導致蜀道交通衰落

然而古蜀道並沒有徹底消失。連接川陝兩省近現代建設的公路、鐵路、高速路,都是在古蜀道的基礎上演進的,不少選線也基本沿其線設計施工。

如民國時修建的川陝公路(今108國道路段),就取線於唐宋褒斜道(元明清連雲棧)和金牛道;建國後(1958年)修建的寶成鐵路,北段取線於故道,南段取線於金牛道

(寶成鐵路:北起陝西寶雞市,向南穿越秦嶺到達四川成都,全長669km,中國第一條電氣化鐵路(1975年全線完成電氣化改造),也是新中國第一條工程艱巨的鐵路,成為一條連接西北地區和西南地區的交通大動脈。從古代幾個月翻越秦嶺到寶成鐵路十幾個小時貫通陝川,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蜀道難」的局面。)

千年蜀道變遷,幾載世事輪迴。

如今,當你穿行在秦嶺深處的公路、鐵路線上,偶爾還會看到秦蜀古道的遺蹟,儘管木質結構多被歲月侵蝕,但石壁上成排的鑿洞,依然定格著時空的滄桑。

最初,我們對蜀道的認識可能只來自於李白的誇張式描述:「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

但歷史告訴我們,蜀道雖難,但並非完全封閉,正因有它,中國最早的兩大天府之國(關中和成都平原)乃至中原地區才有了相當密切的聯繫和交往,並促使多種文化的融合。

石門棧道,攝影/大蟲2012

所以,秦蜀古道不僅是一條政治之路、經濟之路,更是一條融合之路。

參考資料:

1.李之勤、閻守誠、胡戟等:《蜀道話古》

2.彭邦本:「蜀道·主要線路、早期發展與歷史地位目的」

3.趙靜、陸武:《淺議蜀道從歷史名詞到文化遺產的轉變》

4.王子今:《蜀道文化線路的歷史學認知》

5.樊莉娜:《蜀道交通線的形成因素》

6.李久昌:《蜀道交通興衰的歷史脈絡》

7.王子今:《秦人的蜀道經營》

8.張仁鏡:《蜀道在戰國秦漢時期的地位和作用》

9.張煒:《一條千年古道,半部中國歷史》

10.馬強:《蜀道歷史軍事地理論略》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

來源/公號:中國自駕地理

想了解更多自駕資訊,歡迎關注公眾號:自駕地理,對話框回復「入群」

更多精彩內容/線路,歡迎戳左下方的「了解更多」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1JufmwBvvf6VcSZ8IX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