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的「寧波」區域時大時小,有時只包含寧波府六縣,有時又包含浙東數十縣。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府」這一傳統的行政單位被廢除,各縣直接隸屬於浙江省。不過,由浙江省政府來直接管轄70多個縣,顯然其力有所不速。於是,1914年浙江省以清朝的「道」為基礎設立了錢塘、會稽、金華和甌海四個道,實行省、道、縣三級行政制度。會稽道的最高行政長官被稱為「道尹」,其辦公地點(道尹公署)就設在寧波城內(寧波城又屬鄞縣管轄)。會稽道是以清朝的寧紹台道為基礎建立起來的,管轄紹興區域、寧波區域和台州區域的20多個縣。我們在民國時期的浙江省地圖上,可以看到會稽道的區劃範圍。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道」被撤銷,實行省、縣二級行政體制。這樣,省政府鞭長莫及的問題又出現了。於是,從1932年開始,浙江將全省劃分為7個行政督察區,同時設立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將其作為省政府的派出機構,浙江省的行政督察區最多時有11個。寧波區域的行政督察區名稱雖然經歷了幾次變化,但多數情況是以第六行政督察區為名,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設在寧波城內(寧波城屬鄞縣管轄)。1941年4月,日本侵略軍占領寧波城,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遷往寧海等地。從民國建立到1941年日本侵略軍占領寧波城,這一時期是寧波區域快速發展的一個時期。在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標誌性的發展成就。
從民國建立到1941年日本侵略軍占領寧波城,這一時期是寧波區域快速發展的一個時期。
第一是鐵路。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杭甬鐵路開始修築,該鐵路是滬杭甬鐵路的一部分。民國元年(1912年)12月22日,杭甬鐵路寧波至慈溪(今江北區慈城)段通車,全長18.19千米。當時的《申報》報道,「自何家弄至車站一帶旗幟晃漾,軍樂喧鬧,道旁觀者如潮如海」,社會各界兩千多人出席了通車儀式;11點20分,火車駛離江北車站,12點到章(莊)橋,12點30分到洪塘,然後返回江北,「沿路鳴炮脫帽,歡欣鼓舞,實為千載一時之盛」。1914年,鐵路線延伸到曹娥江南岸,沿途設餘姚、蜀山、丈亭、葉家、慈溪(今慈城)、洪塘、莊橋等站,寧波站設在江北(在今江北區江北公園一帶)。而蕭山至曹娥江北岸的鐵路,則是在1936年才建成的。由於曹娥江的阻隔,整個杭甬鐵路在民國時期並未貫通。1938年,為避免鐵路被日本侵略軍利用,杭甬鐵路的寧波區域段被拆除。除了杭甬鐵路外,1933年,還建成了育王輕便鐵路,此段鐵路起於寶幢,北至於鎮海的瓔珞河頭,全長3千米。1941年,該鐵路線被日本侵略軍拆毀。
第二是電報、電話和郵政。至遲在清光緒七年(1881年),電報機已經被引入到寧波江北。民國《鄞縣通志》記載道:光緒八年(1882年),在寧波城內創辦了官督商辦的電報局,但不久收歸官辦,由上海電報總局管理。在中法戰爭期間,為了應對法國軍艦的入侵,光緒十年(1884年),寧紹台道道台薛福成建議架設從鎮海至江北新江橋邊的陸上電報線,然後鋪設過江的水下電報線至寧波城內的電報局。第二年正月,這條電報線開通發報。「清末出現的電報,為民國時期的電報事業打下了基礎。民國建立後,原先由清政府官辦的電報局改隸交通部。交通部鄞縣電報局的總局位於戰船街,下轄三個分處,分別設在江北郵政總日新街郵政支局內和鼓樓前的郵政支局內。
民國元年(1912年),朱葆三等人募集資金,申請創辦寧波電話公司,第二年5月正式營業,公司位於戰船街。由於「其時風氣未開」,「故於架設線路也,動曰有關風水,橫加阻撓,對於徵求用戶也,則曰無關實用,拒之甚堅」,開辦後「所得用戶不過機關團體二十餘戶而已」。儘管公司四處舉債,苦心支撐,但最後還是在1920年宣告解散。接著,債權人將借款改為投資,另外新募資金,於同年重新註冊並成立了四明電話公司,該公司的業務後來不斷擴大,並在抗日戰爭時「不惜舉其所有人力物力以供軍政當局之指揮與運用」。
如前所述,清朝末年,江北已經出現了近代郵政。民國成立後,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浙江省在杭州設有一個郵政管理局,下轄一等郵局1個、二等郵局50個、三等郵局7個。「浙江省唯一的一等郵局就位於寧波的江北,其下有兩個支局,第一支局位於日新街,第二支局在鼓樓前。
第三是公路。汽車是現代社會最基本的交通工具之一,也是交通現代化的主要標誌之一。據記載,寧波最早的汽車出現在1914年。當時,一個名叫張天錫(音名)的銀行職員從上海引入了一輛汽車(客車)。但由於「當時寧波無公路,小客車只能在市區狹窄的道路上行駛」。「這輛汽車的引入,預示著寧波區域汽車時代的到來寧波區域的第一條公路是鄞奉公路,其起點站寧波站位於寧波老城區的南門永寧橋口(即今汽車南站),終點站是蔣介石的老家奉化溪口,「全線計長六十二華里,共分十二站這條公路於1927年動工,1929年5月19日建成。當時的寧波市長羅惠僑、鄞縣縣長陳寶麟以及來自杭州的大批官員參加了落成典禮,然後「分乘汽車十二輛(客車十輛、小包二輛)由寧波站一齊出發,參觀鄞奉路全線」。
浙江省的第一條公路是1923年通車的杭州至餘杭公路,相比之下,「寧波地區的公路建設滯後於省內的杭州、紹興、新昌、嵊縣等地。寧波首條公路動工興建時,全省已修建了主支線路18條。」寧波區域公路建設起步雖然較晚,但發展速度很快。「至1934年,築寧波至觀城、至橫山、至穿山等公路14條,長447公里。」其中比較重要的有鄞鎮慈公路,它起自寧波江北,經駱駝橋、沈師橋等,至觀城,於1930年動工,1933年建成;寧穿公路起自寧波江東的包家道頭,經盛墊、五鄉、大硤、霞浦等地,至穿山(今柴橋),於1933年開建,1934年建成。與此同時,寧波的老城區、江北、江東出現了三個汽車站,它們分別可以說是今寧波汽車南站、汽車北站和汽車東站的鼻祖。
第四是港口。今天,寧波港被認為是寧波發展的最大優勢,寧波城市形象的主題口號就是「書藏古今,港通天下」。不過,在民國時期,人們並沒有充分認識到寧波港的價值。孫中山在《建國方略》中,提出了建設中國的宏偉藍圖,其中包括「東方大港」計劃。不過,孫中山所設想的「東方大港」,並不是像現在許多人認為的那樣是在寧波沿海,而是位於「杭州灣中乍浦正南之地」。除了「東方大港」外,孫中山還提出要建設營口、海州(今連雲港)、福州、欽州四個二等港口,以及葫蘆島、寧波、溫州、廈門、汕頭等九個三等港口。因此在孫中山的心目中,寧波港屬於三等港口。孫中山對此還有一段解釋:
「寧波亦一老條約港也,位於浙江省之東方,甬江一小河之口。此地有極良通海路,深水直達此河之口。此港極易改良,只須范之以,改直其沿流兩曲處,直抵城邊。寧波所管腹地極小,然而極富;其人善企業,其以工作手工知名,肩隨於廣州。中國之於實業上得發展者,寧波固當為一製造之城市也。但以東方大港過近之故,寧波與外國直接之出入口貿易未必能多,此種貿易多數歸東方大港。故以寧波計,有一相當港面以為本地及沿岸載貨之用,亦已足矣。」
此外,孫中山還計劃,在全國建設15個漁業港,其中包括寧波市象山縣的石浦港。近年來,寧波一舟山港保持著全球第四的貨櫃港口排位,這是孫中山先生所料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