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煙台堅持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促使更多科研成果就地轉化和產業化。按照一個產業集群建一個科創平台的思路,加快布局建設多層次、高能級科創平台,省級以上科創平台達到402家。
先進材料與綠色製造山東省實驗室、新藥創製山東省實驗室建設進展順利,先進材料與綠色製造山東省實驗室主體預計年內投入使用,新藥實驗室人員總數已達170人。兩家省實驗室爭取2022省實驗室專項項目資金額居全省第1位。
煙台現有省級以上生物醫藥科創平台72個,在新藥創製領域初步構建起科研平台體系,先後培育出6家國內醫藥領域百強企業,現有臨床及上市申請階段創新藥械52種,其中一類新藥20種,正全力建設核醫療與核醫藥創新應用聚集區、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成果轉移轉化聚集區,打造世界一流、國內領先的國際生命科學城。
22項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和鄉村振興科技創新提振行動計劃項目獲批,數量居全省第1位。
今年上半年,煙台市科技局組織市級重大關鍵技術攻關,發布2023年度煙台市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指南,啟動布局「固基強芯」「探海飛天」「先進位造」「醫藥健康」「新材創製」「綠色低碳」等八大科技創新工程,擬立項支持39項。
煙台構建「青年人才萬元補貼、領軍人才百萬資助、頂尖人才億元支持」政策體系,在全省率先將生活補貼和購房補貼範圍從「雙一流」本科擴大至所有高校本科及大專,已累計發放補貼6億多元。
煙台以優才卡、優青卡、青才卡為身份識別標識,提供安居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學、醫療保健等18類30餘項定製服務;在全省率先開通高層次人才智慧服務平台,實現人才服務和人才業務全程「在線辦」「智能辦」。全市人才資源總量達196萬人,高技能人才占比超過30%,高層次人才突破10萬人,連續2年入選「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
2022年,煙台向上爭取研發費用後補助、「小升高」獎補等財政補助共1.4億元,惠及企業1696家(次)。加快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入網共享,入網儀器設備1454台套。成功組織52家次中小企業兌現省創新券金額24.56萬元。今年上半年「科信貸」已申報備案約2.3億元。「成果貸」業務保持良好態勢,已申報備案約19.98億元,業務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提高約50%。
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是關鍵。
煙台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布局建設多層次、高能級科創平台,以創新鏈賦能產業鏈,力促傳統產業高新化、現代化。聚力突破關鍵核心技術,提升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能力。構建創新強磁場,激活人才第一資源,讓科技成果加速湧現、快速轉化。
今天的煙台,創新活力持續迸發,優質資源加速聚集,充滿了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澎湃動能。
創新鏈賦能產業鏈
科技創新策源能力加速釋放
作為製造業大市,煙台傳統產業占比達到70%以上,如何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使其煥發新動能、提高競爭力?走傳統產業高新化、現代化的發展路子!
煙台堅持圍繞產業鏈布局創新鏈,促使更多科研成果就地轉化和產業化。按照一個產業集群建一個科創平台的思路,加快布局建設多層次、高能級科創平台,省級以上科創平台達到402家。
在高能級科創平台,研究人員專注研發。劉潔 攝
8月22日上午,煙台先進材料與綠色製造山東省實驗室,科研人員正在緊張忙碌著。
依託自主研發的鍍膜以及高性能潤滑脂兩項技術,幫助天成機械解決偏槳軸承磨損壽命短以及潤滑脂更換周期短的問題,提高軸承的耐磨損性能和使用壽命,最終實現偏槳軸承終身免維護;攻克了電磁鐵芯與組件動鐵耐磨與潤滑技術,幫助宋和宋科技把選針模組使用壽命提升到5年,故障率降低了50%。
這些都是煙台先進材料與綠色製造山東省實驗室立足於企業需求開展技術攻關的成果。
受益的不僅僅是這兩家企業。省實驗室圍繞功能材料、結構材料和綠色製造三大模塊,確定了特種潤滑材料與技術、仿生材料與技術、精密製造材料與技術等12個方向,布局建設3個公共研發平台和1個公共技術服務平台、5個研究中心和多個聯合研發中心,組建由院士、國家級人才為首席科學家的創新團隊12支。省實驗室高度重視科研成果孵化及與企業合作,先後圍繞新材料、綠色化工、高端製造等領域組織專場企業走訪對接活動,與宋和宋科技、天成機械、華大化學、華恩電力等企業簽訂技術研發合同。截至目前,已累計開展科技攻關項目90餘項,爭取科研經費過億元;已自主孵化及引進煙台輝華金屬、中科美斯、中科國塗等企業7家。
不僅是先進材料與綠色製造山東省實驗室,新藥創製山東省實驗室是中科環渤海(煙台)藥物高等研究院「五個一」規劃布局的重要科研載體,於2022年3月獲山東省人民政府批覆籌建,已組建25位課題組長在內的100餘人科研隊伍,並於今年2月發布了新型抗腫瘤小分子候選藥物、靶向RIPK1激酶抗炎候選藥物、注射用SN38脂質體等8項科研成果,3個項目已基本完成轉化,其中一項落地煙台,轉化交易合同額共計1.6億元。
煙台戰略科技力量不斷增強。眼下,先進材料與綠色製造山東省實驗室、新藥創製山東省實驗室建設進展順利,先進材料與綠色製造山東省實驗室主體預計年內投入使用,新藥實驗室人員總數已達170人。兩家省實驗室爭取2022省實驗室專項項目資金額居全省第1位。
平台賦能,產業蝶變。以生物醫藥產業為例,煙台現有省級以上生物醫藥科創平台72個,在新藥創製領域初步構建起科研平台體系,先後培育出6家國內醫藥領域百強企業,現有臨床及上市申請階段創新藥械52種,其中一類新藥20種,正全力建設核醫療與核醫藥創新應用聚集區、幹細胞與再生醫學成果轉移轉化聚集區,打造世界一流、國內領先的國際生命科學城。
在高能級科創平台賦能下,煙台先進結構材料、生物醫藥產業入選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省級以上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數量全省第一。在2022年度國務院督查激勵表彰中,煙台作為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產業特色優勢明顯、技術創新能力強的地方受到表彰。
突破關鍵核心技術
提升綠色低碳技術創新能力
走進山東海洋明波水產有限公司,一排排白色養殖車間格外顯眼,養殖池裡,斑石鯛、東星斑等各種石斑魚歡快地遊動。與傳統養殖方式不同,明波水產於2003年在國內首家實現全循環水養魚從實驗室走向工廠化生產。
「循環水養殖,簡單說就是通過一系列水處理單元,將養殖池中產生的尾水處理後達到養殖用水標準循環回用,從而達到節能減排的效果。」明波水產研發部主任王清濱說,「與傳統流水養殖相比,節水95%、節能69%,具有高效穩定和節能降耗的特點。同比國外進口系統建設成本降低30%,運行成本降低10%以上。」王清濱說。
山東海洋明波水產成立山東省循環水養殖示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牽頭成立山東省循環水養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不斷推進工廠化循環水養殖向規模化、裝備化、智能化轉型。
瞄準綠色低碳,向更高技術巔峰攀登。在南山鋁業10萬噸再生鋁保級利用項目生產車間,現場機聲隆隆,多條生產線高速運轉。廢棄的易拉罐、回收鋁罐以及鋁蓋加工過程中產生的一些邊角料,經過破碎、磁選、渦旋、脫漆、熔煉等工藝流程處理後,完成它們的「逆襲」,熔煉出高品質鋁水,生活中常見的廢舊鋁材在這裡搖身一變浴火重生。
「項目採用先進的廢鋁保級再生熔煉工藝實現廢料循環再利用,在降低能耗的同時,還可有效減少二氧化碳、固體廢料、廢液和廢渣的排放,具有明顯的節能減排優勢。」南山鋁業相關負責人表示,「項目年可處理廢舊鋁合金生產再生鋁10萬噸,依託南山鋁業鋁產業鏈優勢,以再生鋁替代火電原鋁用於下游航空航天、汽車輕量化等領域深加工,年可實現年減少碳排放約90萬噸。」
山東國際生物科技園全景。
瞄準關鍵核心技術,煙台持續發力攻關。2022年,圍繞高端裝備製造、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醫養健康、現代農業等領域,煙台實施重大科技創新工程「揭榜制」「組閣制」,開展「卡脖子」關鍵技術攻關,組織實施20項市級重大科技創新項目。22項省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和鄉村振興科技創新提振行動計劃項目獲批,數量居全省第1位。今年上半年,煙台市科技局組織市級重大關鍵技術攻關,發布2023年度煙台市重大科技創新工程項目指南,啟動布局「固基強芯」「探海飛天」「先進位造」「醫藥健康」「新材創製」「綠色低碳」等八大科技創新工程,擬立項支持39項。同時,加快樣板工程謀劃,謀劃申報「海上風電」「路通未來」等省級科技示範工程,布局實施產業鏈科技協同創新工程、「科技強金」產業鏈協同創新工程等市級科技協同創新工程。
以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為突破口,煙台一大批企業挺立創新潮頭:煙台睿創微納技術有限公司10年研發出全球首款8微米紅外焦平面探測器晶片;榮昌生物製藥(煙台)股份有限公司堅定做創新藥不做仿製藥,研製出全球第一款雙靶標治療系統性紅斑狼瘡生物新藥泰它西普;山東登海種業股份有限公司兩次創造世界夏玉米單產最高紀錄,掌握了「一畝地養活4.5個中國人」的糧食安全核心技術。一批優秀企業為神舟系列飛船、國產大飛機、高鐵、深水半潛式鑽井平台等「上天入海」國之重器作出了煙台貢獻。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煙台重點培育142家高成長創新型企業,「專精特新」、瞪羚、獨角獸等省級以上高成長企業1438家,科技型中小企業3127家,科技領軍企業總數達到27家,萬華化學、艾睿光電、傑瑞石油包攬「省科技領軍企業200強」榜單前3強,形成各類企業聚焦創新、競相發展的良好態勢。
構築科技創新強磁場
讓科技成果加速「開花結果」
人才是創新活動中最為活躍、最為積極的因素。煙台先進材料與綠色製造山東省實驗室擁有190多名科研人員,其中全職博士80多人,全時博士30多人,「今年通過我們面試答辯的博士有40多名,全部入職的話,到2023年底實驗室僅博士就有近150名。」煙台先進材料與綠色製造山東省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喬竹輝說,省實驗室成立兩年多來,越來越多的博士、碩士承擔起國家及省部級重大科研任務,在今年的省自然基金申請中,省實驗室有望獲批項目達25項,項目資助數量和經費數量均取得重大突破,截至目前,實驗室獲批省自然基金預計達36項,包括山東省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山東省傑出青年基金項目等。
人才的力量有多大?萬華化學培育形成一支總數達3800餘人的一流科研隊伍,推動萬華保持MDI技術全球領先。泰和新材在強大人才隊伍支撐下,牽頭和參與制訂氨綸、芳綸等相關國家和行業標準100餘項,推動中國高性能纖維產業與國際接軌……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煙台構建「青年人才萬元補貼、領軍人才百萬資助、頂尖人才億元支持」政策體系,在全省率先將生活補貼和購房補貼範圍從「雙一流」本科擴大至所有高校本科及大專,已累計發放補貼6億多元。煙台以優才卡、優青卡、青才卡為身份識別標識,提供安居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學、醫療保健等18類30餘項定製服務;在全省率先開通高層次人才智慧服務平台,實現人才服務和人才業務全程「在線辦」「智能辦」。目前,全市人才資源總量達196萬人,高技能人才占比超過30%,高層次人才突破10萬人,連續2年入選「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
破解科技型中小企業融資難,煙台釋放政策綜合效應。2022年,煙台向上爭取研發費用後補助、「小升高」獎補等財政補助共1.4億元,惠及企業1696家(次)。加快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入網共享,入網儀器設備1454台套。成功組織52家次中小企業兌現省創新券金額24.56萬元。今年上半年「科信貸」已申報備案約2.3億元。「成果貸」業務保持良好態勢,已申報備案約19.98億元,業務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提高約50%。
如何讓科技成果轉化渠道更加順暢?我市制定出台《煙台市科技成果分類評價工作指引(試行)》和《煙台市科技成果評價工作規範》,加快推進省科技成果評價改革試點工作。上半年推薦申報2023年省科技獎48項,技術合同成交額完成235億元,登記科技成果84項。成功舉辦「山東省名校合作直通車系列活動——煙台市與西安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對接會」,現場簽約項目4項,達成合作意向23項。
YMG全媒體記者 王宏偉 通訊員 王文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