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委:深化國資國企改革,已制定方案促國企民企協同發展

2024-07-26   21世紀經濟報道

21世紀經濟報道見習記者周頔 北京報道 2024年的「進度條」已悄然過半。近期,財政部發布1—6月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下稱「國有企業」)運行成績單,營業總收入同比(下同)增長1.9%,利潤總額下降0.6%,應交稅費增長2.0%,資產負債率上升0.1個百分點。

中央企業是國有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民經濟的重要骨幹和中堅力量,其改革與運行情況備受各界關注。

在7月26日國新辦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國務院國資委財務監管與運行評價局負責人劉紹娓在回答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提問時介紹道,上半年中央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達到1.4萬億元,增長1.9%;累計上交稅費達到1.3萬億元,增長0.5%;累計研發經費投入達到4340億元,增長2.7%。

「今年以來,中央企業紮實開展提質增效專項行動,經濟運行呈現穩中向好、結構向新、質效向優的良好發展態勢。」劉紹娓介紹稱。

剛剛閉幕的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深化國資國企改革作出最新部署,《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聚焦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提出了完善管理監督體制機制、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資本和國有企業做強做優做大等一系列改革要求。

新一輪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中有一項重點改革任務是促進國企、民企協同發展。國務院國資委企業改革局局長林慶苗表示,進一步發揮國有企業引領帶動作用,促進國企民企協同發展,是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的重點任務,也是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基石。

國資委表示,已制定相關工作方案,指導推動國企與民企深化合作、取長補短、協同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明顯增強,服務支撐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助力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作用更加彰顯。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收官後,黨中央圍繞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對進一步全面深化國企改革作出重大部署。當前,國有企業以實施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為牽引,進入加快建設現代新國企的歷史新階段。

深化國資國企改革

國務院國資委副主任王宏志在發布會上介紹道,新時代以來,國務院國資委和中央企業質量效益明顯提升,科技創新力度空前加大,布局結構持續優化,高質量發展步伐不斷加快,國有經濟戰略支撐作用有效發揮。

王宏志表示,目前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時間過半,任務完成也已過半,總體成效符合預期。國務院國資委推進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累計完成28組50家企業重組整合,新組建和接收央企15家。截至2023年底,中央企業資產總額達到86.6萬億元,是2012年底的2.8倍,增加值、收入、利潤與2012年相比均翻了一番,營業收入利潤率、全員勞動生產率等效率指標穩定增長,經濟運行持續保持穩中有進、質效向好。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江宇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指出,國有資本是天然的耐心資本、長期資本,分布在國計民生的基礎性、戰略性環節,有大量的科技創新積累。國有企業發展的目標不僅僅是創造利潤,而且要為國家和社會創造價值,這就決定了國企能夠有效彌補市場失靈,承擔起開闢新發展空間的職責。同時也能夠帶動大量的民營企業進一步延長產業鏈,拓展發展空間。

對於下一步深化國資國企改革,江宇認為,要從生產關係和生產力兩個方面來著手:

從生產關係的角度來看,要進一步把已經建立的現代企業制度和黨的領導、黨的建設、思想政治工作等結合起來,提升國有企業管理水平。

從生產力角度看,國有企業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的天然載體,未來國有企業最重要的職責是更好發揮科技創新、產業控制、安全支撐作用,繼續推動國有經濟向基礎性、戰略性、系統性、全局性重點工作領域集中,抓好一批打基礎、管長遠、補短板、強弱項的重點任務,例如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雙碳目標、鄉村振興等。

「這些領域或是規模大、周期長,或是涉及產業結構和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或是具有很強的公共性、公益性,也都是國有企業應該主動擔當並且大有可為的。」江宇稱。

「三新投入」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在發布會上,王宏志對「新質生產力」進行了著重強調:「國有企業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重要載體,必須要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上有所作為。去年以來,國資央企以空前力度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取得積極成效。」

談及國務院國資委如何推動國資央企培育新質生產力,王宏志從兩個方面進行了說明:

一方面是強化創新策源,促進科技和產業同向發力。實施了原創技術策源地建設、產業煥新、未來產業啟航、AI+等一系列專項行動,大力推進科技創新、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以新技術、新模式催生新產業、新業態,突破了一批關鍵核心技術,打造了一批標誌性產品,建設了一批新興產業集群,新質生產力發展煥發蓬勃生機。

另一方面是優化發展生態,強化新領域新賽道政策供給。以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為契機,實施一攬子對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支持政策,對企業推進科技創新、發展新興產業給予考核加分和利潤加回,今年超過80%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用於支持企業科技攻關、產業升級,並且累計對25萬名關鍵人才和科研骨幹實施了股權分紅激勵,形成了協同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強大合力。

面對錯綜複雜的外部環境,要如何以發展新質生產力為重要著力點,推動中央企業更好實現高質量發展?劉紹娓給出的答案是:「三增」、「三新投入」和「三個邊界」管控。

「三增」主要指要帶頭做好煤電油運和重要基礎產品的增產增供,確保「供應增」;要深入開展經營創效、管理增效、改革提效,確保「效益增」;要主動服務國家戰略帶動上下游產業鏈共同發展,確保「投資增」。

而「三新投入」主要指要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加快突破關鍵領域「卡脖子」技術瓶頸;要加大產業煥新投入,加快新賽道、新產業布局;要加大設備更新投入,加快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三個邊界」管控則是指要嚴守財務邊界,嚴控債務規模過快增長,依託司庫系統加強實時穿透、智慧監管,堅決守住不發生重大風險底線;要嚴守業務邊界,嚴控無關過度多元經營,集中優勢資源做優主業、做強實業;要嚴守企業邊界,嚴控多層架構無序擴張,大力壓縮管理層級、壓減股權層級,減少法人戶數,堵塞管理漏洞。

對此,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研究員吳剛梁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採訪時表示,「三新投入」實際上體現了國有企業發展新質生產力、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路徑。對於傳統產業,不能簡單放棄,而是要升級換代,當前主要措施是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對於戰略性新興產業,國有企業不能等待和觀望,要積極布局並發展壯大,以免錯失市場良機;對於未來產業也要積極培育,重點是原始創新,解決「從0到1」的問題。

人工智慧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也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一段時間以來,國資央企在算力、數據、大模型、場景應用等方面持續探索,並取得了積極成效。

國務院國資委科技創新局負責人方磊在會上表示,目前中央企業在算力、算法、數據、應用上同步發力。截至6月底,中央企業智能算力規模同比實現翻倍增長,在上海、呼和浩特等地建成萬卡集群,算力平台初步實現多元異構算力調度。支持「九天」「星辰」等通用大模型強化技術攻關和生態培育,帶動產業央企、民企、高校院所等共建行業模型。

方磊表示,下一步,國務院國資委將深入挖掘高價值場景並全面開放,開展供需協同合作,形成一批行業應用示範標杆;分批構建重點行業高質量數據集;有序推進智算中心和算力調度運營平台建設;探索建立一批產業發展共同體,加快推動對外賦能。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