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牛的千億豪言,又又又爽約了

2023-04-08     功夫財經

原標題:蒙牛的千億豪言,又又又爽約了

作者:樂水

蒙牛依然沒能實現「千億」目標。

2023年3月29日,蒙牛披露了2022年財報,營收為925.9億元,同比增長5.1%;經營利潤54.23億元,同比增長11.6%。

早在2017年,蒙牛乳業CEO盧敏放就喊出「兩個千億」目標,即「2020年銷售額和市值均達到千億」。目前來看,蒙牛僅市值達到了上述目標,而銷售額已「爽約」三年。

誠然,蒙牛的銷售額距離千億元只有一步之遙,但結合中國乳業市場的發展趨勢來看,在液態奶紅利觸頂的當下,蒙牛的基本盤面臨天花板,再加上奶酪、奶粉等業務不盡如人意,千億目標之外,蒙牛其實面臨更大的挑戰。

1 空守基本盤

作為一個擁有數十年的產業,中國液態奶行業早已告別高增速,而進入了存量競爭的時代。

歐睿諮詢披露的數據顯示,2014年-2019年,中國乳製品行業規模復合年增長率為4.2%,對比來看,2006年-2014年,該數字高達13.3%。對此,歐睿諮詢在研報中指出,「自2014年起,中國乳製品行業就面臨著增長放緩的挑戰」。

這對於將液態奶業務作為 「壓艙石」的蒙牛來說,絕對不是一個好消息。財報顯示,2020年-2022年,蒙牛液態奶營收占比分別為89.1%、86.8%以及84.5%,常年貢獻八成以上的營收。

行業紅利消逝,蒙牛的液態奶業務也出現了失速的問題。財報顯示,2022年,蒙牛液態奶營收增速僅為2.3%,幾近停滯。

事實上,目前不止蒙牛一家乳企面臨液態奶業務觸頂的挑戰。伊利財報顯示,2022年上半年,其液體乳板塊營收428.92億元,同比增長為1.14%;到了第三季度,伊利的液體乳板塊營收甚至同比下跌了0.95%。

儘管中國液態奶行業中,蒙牛和伊利已經成為當之無愧的寡頭,但伴隨著電商渠道、新消費概念的興起,依然有新勢力企業入局相關賽道。

儘管新勢力們很難徹底顛覆擁有眾多線下渠道資源的蒙牛,但前者快速崛起的現實卻不能不令後者產生危機感。一方面,液態奶市場紅利正日趨萎靡,另一方面,新消費品牌的崛起,勢必會分流部分消費者。在此背景下,蒙牛必須給資本市場描繪出更具想像力的業務。

2 「新故事」難成支點

其實蒙牛早已看到液態奶行業即將觸頂的趨勢,因而開始布局奶粉、奶酪、冰淇淋等相關業務。

比如,2019年末,蒙牛斥資14.6億澳元(約71億元人民幣)收購了澳洲有機嬰幼兒配方奶粉廠商貝拉米;2022年5月,蒙牛聯合茅台推出了三款茅台冰淇淋,售價區間為59元-66元;2022年11月底,蒙牛完成對妙可藍多的要約收購,持有後者35.01%的股份。

財報顯示,蒙牛冰淇淋、奶粉、奶酪及其他產品營收分別為56.52億元、38.62億元以及48.1億元,分別同比增長33.3%、-22%以及97.29%,營收占比分別為6.1%、4.17%以及5.19%,合計15.46%。

橫向對比來看,蒙牛的冰淇淋、奶酪及其他產品有不俗的營收增速,不過結合蒙牛的策略,以及相關賽道的趨勢來看,這些業務其實也面臨不小的壓力。

以冰淇淋業務為例,或許是因為嘗到了和茅台合作的甜頭,蒙牛目前正在加緊布局高端冰淇淋產線。比如,2023年2月20日,眉山市東坡區人民政府同蒙牛舉行了高端冰淇淋生產及冷鏈物流倉儲基地項目簽約儀式,該項目總投資15億元,將新建八條先進冰淇淋生產線。

不過結合鍾薛高被年輕人抵制的經驗來看,目前廣大消費者正在追求「消費降級」,蒙牛的高端冰淇淋能否持續俘獲市場還是一個未知數。

至於奶酪業務,伴隨著中國奶酪市場的急速膨脹,也有越來越多的乳企紛紛加碼該賽道。

比如,企查查顯示,2023年1月,百吉福的主體公司「邦士(天津)食品有限公司」發生了工商信息變更,其中法人代表、負責人(董事長)均變更為WENXIAN PAN。據悉, WENXIAN PAN即潘文嫻,此人於2017年出任伊利營養品事業部營銷總經理。這被外接解讀為伊利將收購百吉福。

事實上,憑藉更雄厚的奶源、渠道、研發實力等資源,伊利已經給妙可藍多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財報顯示,2022年前三季度,伊利的奶酪業務營收增長超30%。2022年上半年,伊利奶酪市場零售額份額同比增長4%左右,位居行業第二。對此,伊利董事長潘剛表示,伊利的中期目標是「2025年挺進全球乳業三強,並實現包括在奶粉、奶酪、低溫奶等全品類行業第一」。

與之對比,妙可藍多的成長速度已經開始放緩。財報顯示,2022年,妙可藍多營收48.30億元,同比僅增長7.84%;其中奶酪板塊實營收38.69億元,同比僅增長16.01%,再無往日50%以上的增速。

顯然,無論是從市場競爭力的角度考慮,還是從營收占比的角度出發,目前蒙牛的冰淇淋、奶粉、奶酪及其他產品都很難稱得上是集團的第二條曲線。

3 蒙牛想和時間「交個朋友」

事實上,相較於不理想的「第二條曲線」,更令蒙牛焦慮的,或許是成本上漲引發的毛利率下跌。

財報顯示,因奶粉和乳飲料業務下滑、原輔材料平均價格上漲,以及增加廠房及生產設備投產所產生的折舊費用增加,2022年,蒙牛毛利率僅為35.3%,同比下滑1.4pct,創2018年以來最低記錄。

為了給資本市場以信心,蒙牛選擇「降本增效」。財報顯示,2022年,蒙牛銷售及經銷費用為223.47億元,同比減少4.9%,營收占比為24.1%,同比下降2.5pct。其中,因為控制和減少線下行銷推廣活動,最終錄得產品和品牌宣傳及行銷費用54.95億元,同比減少23.8%。

不過為了維持品牌以及產品的影響力以及競爭力,蒙牛很難大刀闊斧地控制削減成本。因此,蒙牛將視線放到了上游產業鏈之上。

國聯證券研報顯示,2019年,中國原奶產量僅占全球3.8%,進口依存度在30%左右。面對畸形的供求關係,蒙牛提出「萬噸奶」計劃,計劃2022年底進牛5.2萬頭,2024年底新建43座牧場,2025年實現內蒙古日收奶量突破萬噸。

此外,蒙牛還同步進行「全鏈路數智化轉型」, 在「牧場-工廠-經銷商-終端門店-消費者」的業務鏈路里,實現全數字化管理優化。對此,蒙牛總裁盧敏放表示,「乳製品產業鏈相對較長且更為脆弱,需要進一步推動技術革新,通過數智化技術應用解決效率問題,在有限的資源條件下提高單位產能貢獻」 。

在財報中,蒙牛表示,「本集團與上游奶源合作夥伴一起鞏固奶業振興產業根基,持續『布局產業鏈、共享價值鏈』,覆蓋『技術升級、數字創新、飼料降本、採購整合、金融支持、聯結髮展』等方面,助力中國乳業『精準、高效、綠色』發展,實現『再創一個新蒙牛』戰略目標」。

由此來看,現階段蒙牛在液態奶業務觸頂以及冰淇淋、奶粉、奶酪及其他產品難以成為支點的背景下,選擇向上游進軍,試圖通過控制奶源和數字化管理,實現降本增效的目的。這樣做帶來的好處,自然是蒙牛後續的毛利有可能持續改善,但也讓蒙牛喪失了一定的成長性。

事實上,資本市場也已經開始保守看待蒙牛了。截止2023年4月4日下午,蒙牛股價僅為32.55港元/股,相較於2021年初51.3港元/股的高點,下跌了36.55%。

不過反過來考慮,目前蒙牛的基本盤依舊十分穩固,夯實上游產業鏈後,蒙牛的成本可以得到有力控制,如果後續有新興乳業興起,那麼與時間「交個朋友」的蒙牛或許也將迎來屬於自己的春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c0812b92a257deb72fb6448d662d6d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