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與學霸的距離,差的只是這種底層能力,可不少父母渾然不覺

2020-07-20     美媽很帥

原標題:孩子與學霸的距離,差的只是這種底層能力,可不少父母渾然不覺

文丨美媽很帥

美媽的理科特別差,尤其是數學,用的時間最多的,卻是各科目的倒數,就像溺水一樣,不管怎麼撲騰就是使不上力。上課的時候很認真地聽課,做筆記,老師說的話似乎明白好像又不太明白。

相信現實生活中,不少孩子都有這種情況,明明很努力去學了,成績卻差強人意。考砸了懵懵的,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把原因歸咎為「馬虎」;考好了也懵懵的,美其名曰為「超常發揮」。有些孩子卻很清楚問題出現在哪裡。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差異呢?跟「元認知」能力有很大的關係

什麼是元認知?

元認知,是指對認知的認知。1976年美國心理學家約翰·弗拉維爾(John H. Fravel)把「執行認知評估控制」這種心理能力定義為「元認知」。這種底層能力,能讓我們站在更高層次看事物,客觀地對自己以及周圍環境進行監控,並且能夠清楚地認識自己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簡單來說,就是自我觀察、思考與反省的過程,並制定優化過的學習策略。

為什麼有的孩子學什麼東西永遠比別人學得快而且效率特別高?是因為他們的元認知能力很強,能客觀地看待自己的弱點與行為習慣,懂得怎麼優化學習方法,這些孩子往往容易成為我們眼中的學霸。學習不好的孩子,智商並不比學霸低,但思維游離,懶得動腦筋優化學習方式,看似很努力,卻累得半死,也不見成績有所提高。

據研究表明,元認知能力從嬰兒期的後半期開始逐漸發展起來,並在10歲前後開始真正發揮它的作用。為了避免我們的孩子變成學啥都學不好的「學渣」,做父母的要從小培養孩子的「元認知」能力,並做好以下幾點:

1.讀繪本

嬰幼兒不識字,理解能力有限,父母把他抱在膝上,依據故事情節轉換節奏為孩子朗讀,孩子可以一邊看著有趣或漂亮的插畫,一邊沉浸在故事的世界裡,僅憑這一點,就能讓寶寶切實感受到父母是愛他的。

繪本上有不少登場人物的心理描寫,尤其是情商繪本,孩子能從故事世界裡感受到,「原來這樣說話會被人討厭」、「這樣做會很開心」,他會跟繪本里的主角產生共鳴乃至同化。通過長時間的積累,孩子就慢慢地學會識別他人以及自己的情緒,懂得怎麼管控自己的情緒。客觀看待自己的情緒,也是提升元認知能力的重要一環。

從小念繪本給娃聽的另一個意義在於,讓孩子愛上閱讀,搭建龐大的知識儲備庫。這樣一來,屆時孩子上學能夠隨時調用已有的知識,評估新知識並將新知識融入這些知識儲備庫當中,這樣學習起來事半功倍。讓孩子從小閱讀,說到底是完善知識系統,加強元認知的深度。

2. 引導孩子思考

想加強孩子的元認知能力,最重要的莫過於讓孩子形成主動思考問題的習慣。當孩子讀完一本書,我們可以問一些開放式的問題,比如「書中的人物,你最喜歡哪一個」或者「如果讓你要做XX,你會怎麼做」,孩子回答後,問他為什麼這樣想。如果孩子想不出來,父母可以適當給一些提示。當孩子問我們問題時,不要立即給他們答案,而是要讓他們自己思考並尋找可行的方法,比如孩子不太理解一個單詞的意思,那你提示他去查字典並告訴他怎麼查找最快捷。

3.了解大腦是怎麼運作的

要是孩子學習很努力,天天挑燈奮戰,成績還不見提高,此時我們可以對孩子說,「你整理一下今天老師講的內容,給媽媽講一講。」如果他一臉茫然地看著你,說明他在學習的習慣還停留在「大致了解」的狀態,要幫他走出誤區,讓他把上一個階段的知識學透,再開始下一個階段。

思考的過程雖然比較痛苦,但一旦挺到最後,會激活大腦的報償性系統,分泌大量的快樂物質巴多胺,讓孩子產生更多學習的動力。如果一直停留在「大致了解」的狀態,因為了解得不夠深刻,這些信息進入大腦後會被判斷為「無關緊要的信息」,接著這些信息在前額葉皮層保留3天左右就會被大腦清除了,這樣會陷入死循環。

因此,家長可以跟孩子一起了解大腦的結構、大腦是怎麼運作的。這樣在學習的過程中,通過反覆思考、試煉,孩子可以提煉出一套高效的學習方法,對加強元認知大有裨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xzfbXMBnkjnB-0zqoZ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