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類這道題,三明是怎麼做的?

2019-07-29     三明日報


垃圾分類亭與智能回收桶



居民將紙皮投入可回收桶


工作人員在給居民宣傳垃圾分類知識



廚餘垃圾收集架



岩前鎮的智能廚餘垃圾處理機器,通過這台機器,廚餘垃圾變有機肥


收集員入戶向居民收集廚餘垃圾並兌換獎勵



收集員在圩日結束後向商販收集剩菜垃圾


濕垃圾、干垃圾、可回收垃圾……隨著上海垃圾分類步入強制時代,垃圾分類成為百姓常談的話題。

垃圾分類這道題,我市是怎麼做的?

2018年11月21日,三明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頒發了《三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方案指出,梅列區作為三明市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試點區,2018年底前開展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到2020年,擴展到市區建成區開展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處理,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到35%以上。其他各縣(市)參照試點做法,逐步推進垃圾分類工作。

作為試點,梅列區的垃圾分類工作進行到哪一步了?目前進展如何?存在哪些難題?如何推廣?三元區目前雖不是省級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試點區,但在農村垃圾分類工作上作了有效探索,他們有什麼經驗值得借鑑?記者進行了採訪。

梅列 三個層面推進

邁出垃圾分類第一步

「剩飯、剩菜、果皮這些都屬於廚餘垃圾,要丟進專門的廚餘回收桶里。」7月25日上午,家住梅列區碧桂園觀瀾苑的王素香一邊向記者介紹,一邊將吃剩的稀飯倒進了桶里,然後拎起早已收拾好的可回收物和其餘垃圾,分別丟進了樓下放置的分類垃圾桶里。

「垃圾分類後,小區衛生更乾淨,空氣也更清新了。」對於這一變化,王素香很是歡喜。

2018年,梅列區成為我省6個開展生活垃圾強制分類的試點區域之一。

垃圾分類處理問題到底有多重要?先來看一組數據,以梅列區為例,全區人口總數為186634人,如按人均日產生活垃圾量0.9~1.2公斤測算,全區日產生活垃圾量170~190噸,年產生活垃圾量6.0萬噸~6.8萬噸,年轉運處理垃圾量為5.5萬噸~6.5萬噸,轉運處理垃圾量小於實際生活垃圾量。垃圾分類處理迫在眉睫!

「作為省級生活垃圾強制分類試點之一,梅列區專門成立了梅列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領導小組,制定了《梅列區生活垃圾分類和減量工作三年行動計劃與實施方案(2018-2020年)》。」梅列區城市管理局副局長戴建文介紹。

試點工作全面啟動後,梅列區在全區範圍內以點帶面分不同層面實施垃圾分類工作。第一層面:選取列東梅嶺社區、列西富華社區、徐碧碧桂園小區為試點,先行實施垃圾分類。第二層面:轄區黨政機關、學校、醫院,第三層面:轄區大型商場、超市、三星級以上酒店及農貿市場。

「它們分別代表了我市不同的小區類型。」戴建文說。

「徐碧碧桂園玖瓏社區是新建社區,配套設施完善,且整個社區是封閉型,易管理,只要加以引導,垃圾分類工作成效快;富華社區大多為安置房,人員複雜,但因是半封閉型社區,垃圾分類工作開展起來難度在可控範圍內;最難的要屬梅嶺社區,小區內大都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房子,沒有統一的物業,整個小區四通八達,管理不易,遇到的問題會更多。」戴建文表示,鑒於梅嶺社區的複雜性,打算準備充分後再全面鋪開梅嶺社區垃圾分類工作。

從分類到運輸再到終端,垃圾處理分類嗎?

「這是廚餘回收桶,倒完廚餘垃圾,把它放在廚餘垃圾收集架上,會有清潔工把桶洗乾淨。」王素香介紹,像這樣的收集架,每幢居民樓的樓下都有安裝。

和上海、廈門等城市向居民發放垃圾袋不同,梅列區採取每戶免費發放兩個8升廚餘回收桶的方式。「發放垃圾袋的話,每年最少要花2000多萬元,在資金有限的前提下,我們要用最少的錢辦最多的事。」戴建文介紹。

每個居民樓樓下設有一個廚餘垃圾投放點,上面還標明了廚餘垃圾的投放時間,7:00——9:00、19:00——20:00。

「時間一到,廚餘垃圾桶就會被撤走,如果還有廚餘垃圾要投放,只能到距離較遠的垃圾分類亭去投放了。」梅列區垃圾分類管理中心副主任羅維木表示,這樣做能培養居民定點、定時投放垃圾的習慣。

在玖瓏社區,每隔幾幢居民樓才有一座垃圾分類亭。垃圾分類亭內共有藍、紅、綠、黃4個顏色的垃圾桶,分別對應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這四大類生活垃圾。

廚餘回收桶的發放、廚餘垃圾收集架和垃圾分類亭的安裝,是健全和完善垃圾分類基礎設施的第一步。截至目前,梅列區共發放廚餘垃圾桶(8升)5106個,垃圾分類240升四分類桶34組136個,垃圾分類亭24座,廚餘垃圾收集架500個。

居民對垃圾進行有效分類,是垃圾分類的前端基礎,而中後端的運輸和處理環節則是關鍵與保障。夯實基礎設施的建設,才能發揮垃圾分類的最大作用。那麼,垃圾分類後,如何進行處理呢?

「垃圾分類試點以乾濕分離為主,主要就是將廚餘垃圾分出來,讓廚餘垃圾不要污染其他垃圾,讓其他垃圾和可回收物、有害垃圾能更便捷分類。」垃圾分類購買服務中標單位工作人員廖傳鈺介紹。

「廚餘垃圾分出來後會運送至廚餘垃圾處理中心,製成有機肥後,運送到有機農場,而種出來的有機蔬菜則會讓老百姓用積分進行兌換,形成生態閉環。」羅維木介紹,目前,梅列區規劃的3座新建廚餘垃圾處理中心已完成設計,即將施工建設。

「在這之前,廚餘垃圾暫由紫陽置業運用專門的餐廚垃圾車轉運至福建利潔環衛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分離、堆肥、發酵,利用微生物降解生成有機肥料,實現資源循環利用。」羅維木說。

至於可回收物,居民可以自主投放到相應的回收點,也可通過中介服務公司,由其上門收取兌換積分。有害垃圾目前由社區統一收集存放,定點集中。存到一定量後,由環保部門請具有危廢收運處置資質的企業統一處置。

「其他垃圾則延續現行辦法,運輸到市焚燒發電廠進行焚燒發電,實現資源的再生利用。」廖傳鈺介紹,分類完的其他垃圾數量減少,並且因沒有濕垃圾,熱值高,不容易產生二惡英。

「垃圾分類是一場攻堅戰」

「垃圾分類別,資源不浪費」「垃圾分類靠大家,健康生活你我他」「垃圾分類,讓生活更美好」……走進徐碧碧桂園玖瓏社區,類似這樣的垃圾分類宣傳標語牌在路邊綠化地上隨處可見。

「截至目前,我區共發放垃圾分類宣傳冊5000張、致居民的一封信1000張、垃圾分類志願服70件。」羅維木介紹。

「把垃圾分好幾類太麻煩了,因此,剛開始的時候我們也抱怨了一段時間。」王素香表示,後來通過社區的宣傳,知道了很多垃圾分類的知識,一段時間後大家心態慢慢轉變了,也適應了垃圾分類。現在,她已經能對垃圾進行正確分類。

記者在玖瓏社區看到,一些垃圾分類亭旁還擺放有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智能箱。居民通過刷卡或掃碼,將塑料瓶、紙皮等可回收物投入箱內,機器就會自動計算投入的垃圾數量或重量,為居民累計積分,鼓勵居民主動參與垃圾回收。

「這相當於一個24小時服務的垃圾回收站,家裡的廢品再也不用攢上很長時間再賣給收廢品的了。」家住碧桂園的羅女士開心地說。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通過使用廚餘回收桶進行積分。每個桶上標有居民的房號和二維碼,工作人員每天兩次進行掃碼積分,一次15分。」使用廚餘回收桶半年多,王素香已經攢了1000多個積分。

「15積分相當於0.15元,居民攢夠了積分後可以兌換花生油、捲紙等生活用品。」廖傳鈺介紹,通過「積分獎勵」的形式,可以激發居民對垃圾分類的熱情,提高居民的參與積極性。

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垃圾分類不可能一蹴而就,實施過程中必然面臨各種困難。羅維木對此深有體會,他說,以碧桂園玖瓏社區為例,有2000多戶住戶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但真正有實行分類的約有1000戶。

「有些居民的分類意識還不高,甚至還有一些居民不肯參與到垃圾分類中來。前一段時間,碧桂園玖瓏社區實行撤桶並點,引起了很多小區居民的不滿。」羅維木說,玖瓏社區的部分居民認為小區物業費高,就必須服務到位,撤桶並點有損他們的利益。

「遇到這種情況,我們只好分步實施撤桶並點計劃,先將地下室的桶撤走,同時城管局、街道辦等組織隊伍入戶宣傳。」羅維木表示。

「因垃圾分類處理涉及到公共利益,單靠市場機制是不可能完全解決的。所以,想達到全民參與還是要依靠法律。」羅維木表示,只有將垃圾分類的法律貫穿於垃圾處理的各個環節中,使垃圾分類開展過程中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才能避免生活垃圾分類因缺乏強制約束力而流於形式。

三元 農村先行,由點到面

本報記者 陳雪珍 本報實習生 張 越 文/圖

農戶:參與積分兌獎

7月25日是三元區岩前鎮趕圩日。垃圾分類上門收集員鄧九君和呂其斌像往常一樣,在農曆逢三、逢八的趕圩日,在集鎮擺個攤位,架起宣傳牌,放起宣傳喇叭,向過往的村民宣傳垃圾分類的重要性以及積分兌獎方式。

臨近中午,趕圩接近尾聲。鄧九君騎著他的三輪摩托車沿街收集集鎮每個水果攤和蔬菜攤位遺棄的蔬果。

70歲的賴招英是岩前鎮的本地居民,每逢趕圩日,她都會把自己種的蔬菜拿到集鎮上賣。收攤後,賴招英會主動把賣剩的爛菜葉整理好交給收集員,而作為獎勵,她會從收集員手中得到一小袋的有機肥。

賴招英說,以前賣剩的菜沒用了,直接扔地上等環衛工人掃走。現在不僅收集員主動來回收,還能從他那得到免費的有機肥料拿回去種菜,一舉兩得。

結束集鎮收集後,鄧九君又挨家挨戶地到民宅去收集分類垃圾。當三元區岩前鎮岩前村村民鄧星姬把一桶餐廚垃圾交給老鄧時,老鄧給她在積分本上記上了5分,並根據積分總分,給鄧星姬兌換了一塊肥皂。

作為三元區垃圾分類試點鎮,去年底,岩前鎮引進千禧環保公司,全面啟動農村生活垃圾乾濕分離工作,邁出垃圾分類第一步。公司首先在鎮本點的岩前村試點,在每家每戶放置一個8升的墨綠色小桶,村民把餐廚垃圾倒入桶中,收集員每天早晚各收一趟,一桶換5個積分。公司實行實名制,錄入收集系統,村民可憑積分兌換紙巾、洗衣液、紅棗等生活用品和零食。目前,岩前村共有500多戶村民參與其中,占全村總戶數的80%。

終端:垃圾分類後,它們都去了哪裡?

去年底,岩前鎮引進了有機垃圾就地資源化處理設備,把收集到的垃圾進行生化處理,實現垃圾「變廢為寶」。

當天,記者跟隨岩前鎮政府村建部幹事莊玉彬的腳步走進岩前鎮生態資源化處理中心。

記者看到,垃圾處理區域劃分非常清晰:最左邊是兩台壓縮生活垃圾的機器,全鎮的生活垃圾在此中轉;右邊是一台日處理量1噸的智能廚餘垃圾處理機器,通過機器處理的廚餘垃圾均可變為肥料,還山還田。

「5天之後這些廚餘垃圾就會變成有機肥料了。」千禧環保工作人員王瑩向記者展示了這套日處理能力達1噸的餐廚垃圾設備機械堆肥的處理方式:操作人員只要把垃圾放進機器設備的投料口,在設備上進行簡單操作,機器就自動給廚餘垃圾進行脫水、破碎等處理。通過生物發酵的方法,餐廚垃圾生成達標排放的發酵水和有機肥,市場售價每噸1000多元。

「居民的垃圾分類意識提高,垃圾總量減了,鄉鎮環境明顯變好了。」莊玉彬介紹。

垃圾干、濕分類,岩前鎮初嘗甜頭。隨著村民意識的增強,鎮里正加緊分類的步伐。目前,已有8對4色垃圾桶投入主幹道、飯店、居民生活密集區等地,此舉將進一步規範村民的垃圾分類行為,讓他們進行可回收物、有害垃圾、餐廚垃圾、其他垃圾等「四分法」,而不僅僅局限於乾濕分離。此外,岩前鎮還將計劃籌建「生態農莊」,將荒地變農園,利用自己生產的有機肥種植多樣蔬菜、果樹等,通過循環利用實現鄉鎮的可循環、可持續發展生態。

區域:由易到難,由點到面

在岩前鎮農村垃圾分類資源化站點取得一定進展和經驗後,三元區把治理垃圾分類的目光從農村轉移到城市。

去年,三元區環衛處組織相關人員對全國垃圾分類試點做得較好的廈門市、浙江省的德清縣、湖州市和福建的平潭綜合試驗區等進行考察和學習。

經過學習和了解,目前全國垃圾分類工作試點做得較好地區都是實行政府購買服務,進行市場化運作管理。垃圾分類主要實行二分類法(干、濕分類)和四分類法(有害垃圾、廚餘垃圾、可回收垃圾、其他垃圾),但最關鍵最核心也是最難的問題是家庭垃圾分類。垃圾分類系統建設上主要包括宣教系統、大數據處理系統、垃圾分類投放系統、垃圾分類收集系統、垃圾分類轉運系統、垃圾分類處理終端系統和激勵機制等內容。

生活垃圾分類事關群眾生活環境改善,事關高質量發展大局。要引進什麼樣的「外地模式」,讓它在本土更好地「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成了三元區政府思考的重點。

「垃圾分類是一項涵蓋前端投放、中端收運、末端處置在內的系統工程。」三元區環境衛生管理處主任范崇鎮說,做好垃圾分類工作需要做好頂層設計,需要前、中、末端共同推進,需要政府和市場共同發力,需要基層黨組織、居委會、業委會、物業、社會組織等共同推動,是對一個區域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綜合考驗。

目前,三元區垃圾分類堅持以「最大限度地減少垃圾處置量,實現垃圾循環資源化利用」為導向,遵循由易到難和以點帶面的原則。2019年共選了4個小區作為垃圾分類試點:左岸一期、江濱豪園、東霞新村、三水小區,根據蘇州(伏泰)模式、德清(中源)模式、平潭(尚享)模式、梅列(千禧)改進模式,並結合三元區實際編制了4個垃圾分類服務方案。

(三明日報記者 黃寶琴 通訊員 陳祁文 實習生 林曉妍 文/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uBFQWwB8g2yegND-Yy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