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越劇坤生
她是越劇唯一的三度梅得主
她是越劇的改革先鋒
她是茅威濤
「梅開三度」
1962年,茅威濤出生在距離越劇發源地浙江嵊州100多公里的桐鄉。茅威濤從小就是個越劇迷,性格里有點男孩兒氣的她最喜歡的就是玉樹臨風的賈寶玉,也因此愛上了小生的角色。
17歲那年,茅威濤考入了桐鄉縣越劇團。由於童年時的迷戀,她堅持要學小生。之後在上海演出《賣油郎獨占花魁女》,得到了尹派創始人尹桂芳以及尹派傳人尹小芳的賞識,成為尹桂芳的第三代弟子。
1983年6月11日,茅威濤在新編越劇《五女拜壽》中扮演鄒士龍。這部劇是浙江小百花越劇團的立團劇目,所有的主演清一色的青春靚麗,年紀最大也不過20齣頭,又兼之行當齊全,生旦多對,唱腔流派設計紛呈,因而轟動一時。鄧穎超同志甚至還在家親切接見「小百花」們並親筆題詞:「不驕不滿,才能進步,精益求精,後來居上。」現在回看當時的演員陣容:茅威濤、董柯娣、何英、何賽飛、方雪雯……簡直是夢一樣的團隊。
《五女拜壽》中的何賽飛(旦)、茅威濤(生)
1985年,23歲的茅威濤憑藉越劇《漢宮怨》以及《何文秀 哭牌算命》獲得了她的第一個梅花獎(中國戲劇界的最高獎項)。
1994年茅威濤憑藉《西廂記》與《陸遊與唐琬》,再次榮獲梅花獎,創戲曲界「二度梅」先例。2007年茅威濤以《梁山伯與祝英台》第三次獲得梅花獎,是越劇界的唯一「三度梅」。
【梁祝】
G20晚會茅威濤與謝群英
【沙漠王子】
【五女拜壽】
【陸遊與唐婉】
【孔雀東南飛】
越劇改革者
在1995年的個人專場演出後,茅威濤受到了戲劇導演郭曉男的批評,他認為茅威濤所演繹的角色都是千篇一律。習慣於接受讚美的茅威濤,這次被狠狠打擊了,她不願再做複印機複印浪漫故事,可又覺得無路可走。
直到1998年,郭曉男邀請她出演《孔乙己》。越劇里從沒有塑造過這樣的人物,茅威濤覺得這仿佛是上天給她絕處逢生的機會。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她剃了光頭,歪脖駝背,把昔日風流倜儻的迷人身段丟了個乾淨,卻因此獲得了中國曹禺戲劇獎、文華獎和白玉蘭主角獎,並收穫了自己與郭曉男的愛情。
茅威濤在《孔乙己》中飾演孔乙己
從《孔乙己》開始,茅威濤覺得自己像一個真正的藝術家了。之後她不斷創新越劇,做出不一樣的風格:她與舞蹈家金星,以荊軻刺秦的故事為背景,編排了現代舞版的越劇《寒情》;之後又陸續推出了新派越劇《藏書之家》、時尚越劇《春琴傳》、新概念越劇《江南好人》、《寇流蘭與杜麗娘》等作品。
【寒情】
【藏書之家】
【春琴傳】
茅威濤任監製
【江南好人】
【二泉映月】
【寇流蘭與杜麗娘】
【步步驚心】
茅威濤任藝術總監
對於她的改革,越劇界爭論各異,對此茅威濤表示:「做了《西廂記》和《陸遊與唐婉》之後,我突然覺得唯美越劇已經做到極致了,我不願重複了……人生就是這樣,就是不斷去探索那種邊界在哪裡,你只是尋找那種可能性。」
破繭成蝶
1999年成為小百花越劇團的團長後,茅威濤一直在尋求劇與團的轉型之路。她在全世界各地考察,借鑑國外劇團的管理經驗。茅威濤去日本考察寶冢劇團多次,寶冢全女班的設定與傳統的越劇團不謀而合,茅威濤不僅受到啟發,還曾坦言自己就是想效仿。
「駐場演出這個模式,才是真正能改變一個劇團命運的。日本寶冢的管理模式我們無法複製,但如果要找一條參照系的話,小百花之於中國,就如同寶冢之於日本。」
今年春天,她與馬雲、宋衛平聯手,布局了戲劇的全產業鏈。她請來台北101大樓的設計師李祖原為小百花藝術中心——「中國越·劇場」進行設計,這個以越劇為主的戲劇體驗中心將成為世界上最大的「蝴蝶。
「女小生有著一種假定美,這個假定美就是你自己可以恰到好處地去把握男女尺度。它與男旦有一脈相承之處,可以用一個異性的角度和眼光來觀察世界。我個人認為這是一種雙重審美,就是你去審視它,同時又可以去體現它。而這種體現往往是帶著一種唯美的,理想的,浪漫的感覺。」
「我最早在上海演出時,是一直被觀眾罵的,他們甚至要把我罵出上海的舞台。當時我只有一個信念:只要有一個觀眾喜歡我,我就要這樣唱下去。」
「當年,太老師尹桂芳為了塑造屈原,大大突破了越劇女小生原有的程式,也曾經遭受過諸如『不像尹派』的質疑。但太老師卻堅持道:我尹桂芳唱的,就是尹派!我非常感動於這句話,太老師的創新精神是我前進的動力。要在創新中繼承,而不是繼承中創新。」
玉樹臨風 風流倜儻
是很多人對茅威濤最初的印象
然而從孔乙己後
她幾乎再沒演過帥的角色
面對著「茅氏話劇」的質疑
她認為越劇發展到今天
應是綜合的呈現
她堅持精良的製作
正如她對越劇傳承改革的決絕
部分文字摘自《人物|茅威濤,寫在扇上的人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tzpiW4BMH2_cNUgVh2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