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儒風君
穿鞋走路,合腳最重要;與人相處,合拍最重要。
穿合腳的鞋,遇合拍的人,走好漫漫人生路。
1
鞋要合腳
《易經》履卦初九講:「素履往,無咎。」
意思是,腳在人身上始終安於下位,因此穿鞋也應當以樸素為要。
不必刻意追求華麗的裝飾,而應保持樸素的風格。
追求華麗繁複,矯揉造作乃是大忌。
穿著樸素合腳的鞋子行走,才不會有災禍。
《淮南子》里講:「譬猶削足而適履,殺頭而便冠。」
意思是,為了配合鞋的大小,就硬是把腳削去一塊;
為了配合冠冕的大小,就硬是把頭削去一塊。
一心迎合別人的眼光,全然不顧自己的客觀條件,實在不是明智之舉。
作家畢淑敏說過:「切莫只貪圖鞋的華貴,而委屈了自己的腳。
別人看到的是鞋,自己感受到的是腳。」
鞋的外觀再漂亮,也不過是穿給別人看的。
走起路來舒不舒服,卻只有腳才能真正體會。
愛攀比的人,選擇削足適履;懂生活的人,則會量體裁衣。
因為他們心裡清楚,外表的光鮮,比不上內里的實在;
只有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人生在世,就是要穿合腳的鞋,走自己的路。
不必介意旁人怎麼看,怎麼說。
不合腳的鞋,只會拖累你,要趁早脫掉。
伏爾泰說過:「使人疲憊的不是遠方的高山,而是鞋子裡的一粒沙。」
感到疲憊的時候,就停下來歇歇腳。
換掉不合腳的那一雙鞋,磕掉鞋裡進的那一粒沙,你也許會走得更高、更遠。
2
人要合拍
《易經》有言:「水流濕,火就燥。同聲相應,同氣相求。」
意思是,同樣的聲音遇到一起,更容易產生共鳴;
同樣的氣味會相互融合,更容易相互感應。
俗話說得好:「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就像水往濕處流,火往干處燒。
與不合適的人相處,就像是穿不合腳的鞋。
即使勉強自己去磨合,最終被消磨的,也是自己的耐心。
一再遷就別人,不知不覺中難免委屈自己。
意見相同、志趣相投的人,往往更容易聚在一起,相處起來自然也更合拍。
作家蘇岑說:「寧可孤獨,也不違心;寧可抱憾,也不將就。」
遇上一個合拍的人,就像俞伯牙與鍾子期,千金易得,知己難尋。
管寧和華歆,是魏晉時期兩位名士。
兩人同窗求學時,坐在同一張蓆子上讀書。
有身著華服的人,坐車從二人門前經過。
管寧還像原來一樣讀書,華歆卻放下書站起身來看熱鬧。
管寧忍無可忍,乾脆割斷蓆子,要與華歆絕交。
人這一生,說長也不長,說短也不短。
時間很寶貴,沒有必要為了不愉快的人或事糾纏。
古人云:「道不同,不相為謀。」
千萬不要為了遷就別人,而默默委屈了自己。
俗話說:「三觀不同,不必強融。」
哪怕你曲意逢迎,別人也未必會真正感激。
人與人之間,總要相處不累,才能久處不厭。
往後餘生,只跟合拍的人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