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記者年終經濟調研:養豬這件事正在發生變化

2019-12-06   市場監管

  河南市場安全網訊 (www.hnscjgw.com) 「養十頭母豬,明年開寶馬」。今年,一些養殖企業喊出了這樣的口號。這是真的嗎?

  歲末年尾,記者赴廣西、重慶等地調研百姓菜籃子裡備受關注的「豬」。面對記者的疑惑,重慶市榮昌區畜牧發展中心一位工作人員給記者算帳,一頭母豬一年產仔量約20頭,按照現在的行情計算,十頭母豬一年收益的確可以達到數十萬元。

  榮昌豬是全國有名的地方豬品種之一。重慶市榮昌區每年能外銷百萬頭仔豬。

  豬舍里,幾十頭胖乎乎的小豬在寬敞的欄舍里撒歡兒,不時「哼哼」叫幾聲。

  「今天上午賣了4頭仔豬,最近這段時間基本能做到天天有豬賣。一頭十公斤左右的仔豬能賣到1900多元。」郭平的普通話帶著點重慶味兒,語速快,聲音脆。

  她是全國農業勞動模範,也是榮昌區興旺種豬場的負責人。合作社以種豬為主,把仔豬賣給農戶飼養,指導服務周邊3000多養豬農戶。

  在廣西貴港市,一家養殖場業主梁敬旺告訴記者,他10月底賣出約一千頭肥豬,賺了兩百多萬元。

  前段時間價格最高時,一些地方活豬價格一度衝到每斤24元。「一頭豬能賣出一頭牛的價錢!真是瘋狂!」郭平說,每頭豬都成了名副其實的「金豬」!養豬多年的人也從沒見過這樣的行市。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多重因素影響下,變化的不只是豬價,還有養豬的方式。不少農戶以前對怎麼阻斷病毒傳播、如何保護環境等沒有概念。經過這次考驗,農戶也知道搞好環境衛生、認真消毒,保護自己家的「金豬」。不管是大型企業還是中小養殖戶,養豬行業整體水平有所提升。

  記者想進大型養殖場看一眼活豬,成了個「難事兒」。在養殖企業眼中,現在每個靠近豬舍的人、車、物都是「安全隱患」。

  在廣西貴港市調研時,記者首先被複雜的消毒流程震驚了。剛到養豬場的山腳下,汽車得清洗、消毒,所有人員更換一次性隔離服、專用鞋子,隨身攜帶物品酒精消毒,之後全體人員進入噴霧消毒室消毒,再乘坐專用車輛才能來到豬舍約百米外的一處圍欄。要想再靠近豬舍,還得經過長時間隔離、多次洗澡、換衣服等過程。

  遠眺豬舍,令人吃驚——這裡的豬已然過上了「吹空調、住樓房、坐電梯」的生活。

  如果不聽介紹,絕對看不出眼前是一個養豬場:茂密的樹林深處,有幾棟方正的白色樓房,兩棟7層樓、兩棟9層樓。記者站在豬舍外百米遠,幾乎聞不到任何異味。

  這個位於貴港市亞計山的養豬場,是廣西揚翔股份有限公司的一個母豬場。豬場占地只有120畝左右,飼養了3萬多頭「豬媽媽」,一年可提供上市約百萬頭仔豬。

  「我們把豬舍像鐵桶一樣保護得滴水不漏。」揚翔公司總裁施亮介紹。經過嚴格生物安全防控措施,這個豬場至今未發生一例非洲豬瘟病毒感染事件。

  全國一年約消費7億頭豬。面對百姓吃肉的剛需,如何恢復生產是養豬產業當前最急迫的問題。

  記者調研感受到,生豬生產正在出現一些積極變化。大企業投入較大成本,抓緊當前國家鼓勵生產的「良機」恢復產能。

  大家都來養豬,是否會加劇未來豬價的動盪?一些養豬企業對記者表示,養豬行業需要在合理的價位上,實現良性、可持續地發展。施亮坦言,大型企業即使積極復產,但硬體建設需要時間,肉豬上市也需時間。

  「當前不怕仔豬賣不掉,留下來也可以為春節後大規模補欄做準備。」郭平對養豬依然很有信心。(記者 高敬)

  原標題:養豬這件事兒,正在發生變化——新華社記者年終經濟調研採訪札記

  來源:新華視點

編輯:李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