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曾在長春停留的「國寶」後來怎樣了?

2019-07-29     長春房產資訊

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宋徽宗的《瑞鶴圖》……這些書畫界的「國之重寶」,曾因溥儀在長春停留。隨著偽滿的垮台,它們也迎來坎坷的命運,經過散佚民間後多方輾轉,它們最終的歸宿在哪裡?

1932年3月,溥儀輾轉由天津經旅順到長春之後的幾年間,不斷將清宮舊藏的書畫、冊頁、宋版書及金玉製品等國寶運到長春,據相關統計,這些珍寶足有2000多件。這些書畫當時存放在偽滿皇宮後院的「小白樓」內。從1938年「小白樓」建成到偽滿垮台,這些書畫經歷了一場令人心痛的國寶浩劫,除少量得以保全外,大量散佚在民間,成為國內古玩市場上的「東北貨」,讓各大古玩店老闆談之色舞。後來,這批「東北貨」的蹤跡遍布各大城市和海外大型博物館,昔日的藏寶樓「小白樓」則成為國寶的「發源地」。

宋徽宗的《瑞鶴圖》

歸藏遼寧省博物館

宋徽宗在政治上是失敗的,但在書畫上的成就足以光耀古今。《瑞鶴圖》是公認的宋徽宗趙佶存世工筆寫實類花鳥畫真跡,構圖和技法俱稱精到:畫面一改花鳥畫傳統的構圖方法,將飛鶴布滿天空,一線屋檐既反襯出群鶴高翔,又賦予畫面故事情節,是中國繪畫史上的一次大膽嘗試;繪畫技法尤為精妙,圖中群鶴姿態百變,無有雷同,鶴身粉畫墨寫,睛以生漆點染,整個畫面生機盎然。旁邊是趙佶以其著名的瘦金體題詩一首。據記載,1127年,金兵攻陷宋都汴梁,《瑞鶴圖》散落民間,不知去向。在600年後的18世紀,《瑞鶴圖》竟奇蹟般現世,歸藏清內府,備受清代諸帝的珍愛。

這樣一幅作品,被溥儀帶到長春,在戰亂中散落民間後。解放後,東北人民政府成立,博物館領域的專家楊仁凱先生等專家從1952年開始在民間徵集散佚的清宮書畫,共徵集到130多件,包括狂草開山之祖、唐代大書法家張旭的狂草代表作《古詩四帖》,「初唐四大家」之一、有「歐陽洵行書第一」之譽歐陽洵的行書作品《仲尼夢奠帖》,唐代草書大家懷素僅有幾件傳世墨跡之一《論書帖》,還有趙孟頫的《飲馬圖》等真跡,其中就有這幅《瑞鶴圖》。這些書畫,幾乎每幅都在中國書畫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和影響。這些作品中最終大部分歸藏遼寧省博物館,包括《瑞鶴圖》。遼寧省博物館也因擁有如此豐富而寶貴的收藏而在文物界占據重要地位。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歸藏故宮博物院

溥儀帶到長春的國寶中,書畫因易於攜帶所以數量眾多。《清明上河圖》長卷由溥儀帶到長春,在他倉皇逃亡時散佚。資料記載,1945年8月,《清明上河圖》從「小白樓」散佚後,東北局的領導人林楓對收存「東北貨」很關心。自1947年在東北行政委員會農業部工作的張克威同志,將其下屬陸續收集起來的十餘軸偽皇宮散佚畫卷交給林楓,其中就有《清明上河圖》。

林楓把這些文物撥付東北文物保管委員會鑑定後收藏。1950年春,楊仁愷在東北文物管理委員會從事研究工作,也開始了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尋寶鑑寶之旅。同年秋,東北局文化部著手整理解放戰爭後留下的文化遺產,書畫鑑定專家楊仁愷接受任務:清理由東北銀行轉來的一批文物。《清明上河圖》就是在這次清理時被發現的。當楊仁愷看到這幅殘破的絹本長卷時,眼前為之一亮,他急切地尋找款識與題跋,但這幅題為《清明上河圖》的巨作上沒有作者署名,畫面呈淡褐色,古色古香,畫中描繪人物、街景的方法體現著獨特古老的繪畫方式。經過深入地研究和考證,他認定這就是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真跡,隨後,他鄭重地寫上鑑定結論。此事引起了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高度關注,時任國家文物局局長的鄭振鐸將這幅畫卷調往北京,經專家學者進一步考證、鑑定,確認此長卷就是千百年來名聞遐邇的《清明上河圖》「石渠寶笈三編本」。遺失多年的稀世國寶至此再度入藏北京故宮博物院。

展子虔的《游春圖》

被收藏家張伯駒購得

展子虔是北齊至隋之間的一位畫家,他擅畫山水人物,《宣和畫譜》稱讚他「寫江山遠近之勢尤工,故咫尺有千里趣。」經宋徽宗題寫為展子虔所作《游春圖》的畫卷,是畫家傳世的唯一作品,也是迄今為止存世最古的畫卷,開唐代金碧山水之先河,在早期的山水畫中非常具有代表性。

《游春圖》卷為歷代鑑賞家所珍視。它經宋徽宗題簽後,約在宋室南遷之際即行散出,後歸南宋奸臣賈似道所有。宋亡後,元成宗之姊魯國大長公主得之,並命馮子振、趙嚴、張珪等文人賦詩卷後。明朝初年,《游春圖》卷收歸明內府,而後又歸權臣嚴嵩所有。萬曆年間,畫卷為蘇州收藏家韓世能所藏。入清後,經梁清標、安歧等人之手而歸清內府。隨溥儀出宮至長春。

1946年初,故宮散佚於東北的書畫開始陸續出現,引起當時國內各大收藏家的高度關注,古玩商家們蜂擁而至。北京琉璃廠玉池山房古董商馬霽川最早奔赴東北,收購到不少字畫。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圖》卷也落到了馬霽川的手中。

著名收藏家張伯駒獲知馬霽川得到了展子虔的《游春圖》卷後非常著急,唯恐此畫被商賈轉手售出國外。經接洽馬氏索價八百兩黃金。為免國寶流失,張伯駒一面請墨寶齋馬保山從中周旋,一面奔走告知各家古玩廠商,聲明此卷有關歷史,絕不能流失出境,否則便是中華罪人,使各商家有所顧慮。最終以二百兩黃金談定。當時張伯駒因屢收宋元名跡而手頭拮据,不得已將所居房產出售,才將《游春圖》卷收藏。張伯駒最終將《游春圖》卷捐贈給故宮博物院。

蘇軾的「二賦」法書原本

吉林省博物院鎮館之寶

蘇軾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他的《洞庭春色賦》和《中山松醪賦》卷系《三希堂法帖》第十一冊蘇軾「二賦」法書的原本,是一件具有很高價值的國寶。卷白麻紙本,凡七接。縱28、橫300厘米。行書,計77行,其中《洞庭春色賦》32行,《中山松醪賦》35行,自記10行,行八、九、十字不等。前後總計684字,為所見其傳世墨跡中字數最多者。前者作於公元1091年冬,後者作於公元1093年,皆為蘇軾晚年所作,蘇軾貶往嶺南,在途中遇大雨留阻襄邑(今河南睢縣)書此二賦述懷。時年蘇軾已59歲,其筆墨更為老健,結字極緊,意態閒雅。

蘇軾的《洞庭春色賦》和《中山松醪賦》由偽皇宮散落民間,於上世紀80年代,被一位名叫劉剛的收藏者捐贈給吉林省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蘇軾的「二賦」與眾多館藏的國寶級書畫作品,成就了如今吉林省博物院國內「書畫重鎮」的地位。

米芾《苕溪詩》真跡

歸藏故宮博物院

1963年4月,一個東北小伙兒來到北京榮寶齋,用一粗布包裹,送來一堆破爛,皆為浩劫之後的殘破之物,有些碎片只有指甲大小,沒想到竟有有心人收而藏之,紋絲未動。經過專家仔細拼接、撫平,竟然有大書法家趙孟頫等人的國寶真跡37件,有些殘片與故宮所藏殘品正好吻合,終於合璧。1964年3月,又是這位青年,拿著同樣的包裹送來與上次類似的一堆破爛,經過整理,拼湊出書畫殘卷20餘幅。因這位年輕人未留真實姓名和地址,後來榮寶齋赴東北準備以2000元再次酬謝時,竟找不到其人。

直至1990年,謎底才被揭開並牽出一段人命舊案。原來,這些殘片是這位年輕人的父親丁征龍1945年9月8日在長春街頭購得,回家路上,同行三人中有一個叫駱大昭的見財變歹,殺死丁征龍和另一同伴。事發12天後丁妻孫曼霞,終將駱大昭通過當局繩之以法。這個浸有鮮血的包裹便被孫曼霞仔細收藏18年,雖家貧而不賣,最後讓其子以呈交榮寶齋的方式獻給國家。在這批國寶中,就有米芾的《苕溪詩》,我國鑑定古代書畫的權威大師張珩臨死前曾說,能親眼見到《苕溪詩》真跡,「這輩子行了,死也值了」。

宋代《十詠圖》

歸藏故宮博物院

1997年,一位東北老漢推開北京瀚海拍賣公司的大門,聲稱帶來一幅宋代《十詠圖》,是宮中藏品,要求估價拍賣。工作人員將信將疑,結果在全國最具權威的「五老」鑑定會上被確認真跡無疑。

原來,老漢之父原為溥儀的侍衛,當年是近水樓台先得月。此畫傳到老漢手上,又經歷半個世紀的風雨,當時他要價800萬,聲稱7個子女加上自己本人,每人要得100萬。結果在1997年文物拍賣會上,北京故宮博物院以1800萬天價才得到此畫。50年間,「東北貨」的價格不知翻了多少倍,亦堪稱收藏史上一絕了。

信息來源:長春晚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iUI72wBJleJMoPMq2m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