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萬新歌拉仇恨,鼓吹男性放棄夢想為女性,是無知還是無良?

2021-05-12     遇言不止

原標題:乃萬新歌拉仇恨,鼓吹男性放棄夢想為女性,是無知還是無良?

寧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不是擇優而是逆向淘汰。

——遇言姐

說唱歌手 乃萬的言論引發了一系列後續。

現年24歲的乃萬原名趙馨玥,乃萬取的是Nineone的音譯。

去年,乃萬在《青你》中排名第10,雖然名次不夠格成團出道,但也獲得了不錯的路人緣。

而上周的風波卻讓乃萬備受異議。

起因是,乃萬在音樂節上唱了自己的新歌《Boy》。

這首歌的歌詞表達不太通順, 大概意思是:男孩子長大後就要被迫放棄籃球、遊戲、閒逛,夢想變成了掙錢給女友買大房子。

遇言姐說,這個歌詞寫得挺擰巴的。

夢想、買房、戀愛,三者之間並不矛盾啊。

為什麼要強調男性是為了女友的笑而掙錢買房呢?

單身男性就可以一直中二,不用對生活負起責任來嗎?

那就單著呀,像日本宅男那樣,人家也不抱怨啥。

如果說歌詞展現的是男孩面臨長大時的迷茫,也算勉強說得過去吧。

引起爭議的是乃萬之後的發言。

她說: 「男生也有很多夢想,想做球員想做遊戲玩家,但是到了十八歲他們的夢想成了買房買車,所以我們應該給心愛的男孩子一些寬容和理解,女生也要做自己,這才是男女平等。」

這段話邏輯混亂到令人頭禿。

貌似「倡導男女平等」,實則是在指責女性。

因為女性,男人不得不放棄夢想;

因為女性,男人不得不努力賺錢;

因為女性,男人做不成球員和遊戲玩家。

遇言姐說——

第一,如今社會無論男女,大多數年輕人都承擔著房價壓力,男性的壓力並非來自女性,又何談要求女性寬容和理解?

第二,別說夢想跟買房買車不衝突,就算夢想是買房也挺好的,為什麼要把兩者對立剝離呢?

再說了,你要是打球打成林書豪,還愁買不到車子房子嗎?

就算踢球踢成男足那樣,也照樣比女足賺錢不是?

「是男的就行,

真的只要是個男的就行了」

乃萬這段話是把女性放到強勢的一方,覺得女性在經濟上對男性的要求太多,耽誤男性放飛自我了。

這話說得真是莫名其妙。

總體而言, 我國女性在出生率、受教育、家庭支持、工作機會,方方面面都要讓渡機會給男性。

剛剛出爐的全國第7次人口普查中,新出生人口性別比例為100:111.3。

這個話題太沉重,遇言姐先不談了。

說說受教育的情況吧。

90年代後,我國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情況迅速上升。

2007年,大學新入學的女生占比首次超過男生,達到52.9%,並在此後繼續保持優勢;

2010年,女生就讀碩士的比例也占到50.3%。

女孩子能取得這樣的學業成績相當不易。

畢竟,在基層地區,就算沒有顯性的重男輕女問題,女孩也要比兄弟承擔更多家務。

如果家裡只能供一個孩子讀書,肯定是首先要緊著兒子,就像電影《姐姐》中一樣。

不然,張桂梅校長為啥要在雲南辦免費女校呢?

就在女孩們千辛萬苦擠進大學時,出了個什麼事兒呢?

先說這件事情的結果吧。

2015年,教育部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在高校招生錄取中,除特殊專業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取女性或者提高對女性的錄取標準。」

為什麼教育部要高調發文呢?

因為,當時高校在限制女性錄取率上頻頻違反公平原則。

先是一所Top2高校在小語種招生中給予男生優惠,文科線比女生低8分,理科線比女生低17分。

被考生投訴後,校方給出的解釋是——

外國語學院女生占80%之多,分數相近的情況下,先要男生;高分女生沒有被錄取,是因為還有分數比她更高的女生。

接著,一所Top師範大學的院長宣稱,中文系性別單一對學科發展不利。

問題是,也沒見計算機系給女生降分啊?

而另一所Top語言類大學公開承認招生時男女有別。

校長公開表示:自主招生就是為了招男生。中文系女生太多,談戀愛都成問題。而且用人單位普遍歡迎男生,女生就業相對困難。

一位院長說:班裡陽剛不足,違背男女協調的自然規律,對學生心理健康非常不利。班上女學霸比較多,男生都坐教室後頭或是邊上。

招生辦主任更是求男若渴:是男的就行,真的只要是個男的就行了。

當年,遇言姐在電視上看到這段採訪時都驚呆了。

合著限制女生錄取率是為了方便戀愛配對、提高男生自信,以及出於擔心女生畢業找不到工作的關懷?

這都是什麼荒唐話啊。

然而,高校負責人對著鏡頭侃侃而談,絲毫不覺得自己的言論有問題。

當時,社科院國際法研究所所長批評道:「我們的反歧視文化太不發達,對歧視問題非常麻木,有的人發表歧視性言論成為不自覺的常態。」

之後,男女有別的高校錄取分數線進一步擴大。

超過70%的985、211院校招生時設置了性別限制,有些省份還針對男性師範生實施免費和降分政策。

寧要武大郎,不要穆桂英,不是擇優而是逆向淘汰。

這才有了教育部在《人民日報》上的發文重申: 保障女性平等受教育權是國家的法定職責。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取女性或者提高對女性的錄取標準。

再來說說工作情況。

今年1月,某公職單位招聘僅限男性引發熱議。

文件顯示, 人社、財政、審計等多個綜合崗、管理崗、文稿崗,都標註了僅限「男性」,涉嫌就業性別歧視。

問就是工作強度大,不適合女員工來做。

稍後,新華網發文批評——

明顯違反《勞動法》,還說是照顧女性。

如果環境艱苦,經常加班出差,招聘單位應該將工作強度等維度量化展示,求職者可以根據自身情況進行選擇,而非以性別為由淘汰整個女性群體。

如果辦公室、綜合崗、管理崗、文稿崗,這都不適合女性,其他諸如建築、建工等行業的性別歧視可想而知。」

女生占比高的外語和師範,女性就業也要比男性困難。

正如前文那位大學校長說的:「用人單位普遍歡迎男生,總不能外交都由女同志去干吧?」

前陣子,因為連譯16分鐘而火爆全網的,外交部翻譯張京,當初她應聘時,這個職位原本是留給男生的。

張京之所以能被「破格」錄取,是因為她的面試表現卓越。

明明外語系的女生比男生多,但是工作機會卻是男生優先。

也就是說, 競爭同樣一個崗位,男性只要做到符合要求就可以了,而女性要比男性更優秀才有機會。

還有家庭支持的情況。

以前,咱們老把波伏娃的話拿出來警示女孩子——

「男人的極大幸運在於,很早就知道必須踏上一條極為艱苦的道路,也是最可靠的道路,女人的不幸則在於被幾乎不可抗拒的誘惑包圍著。她不被要求奮發向上,只被鼓勵滑下去到達極樂。當她發覺自己被海市蜃樓愚弄時,已經為時太晚。」

但是在基層地區,這句話是反過來的。

女孩子從小就知道家裡的資源都是留給兄弟的,別說買房指望不上父母幫忙,就連宅基地都沒自己的份兒。

這些女孩子學習發狠地努力,考上大學後也絲毫不敢放鬆,基本都在城裡紮下根來。

即便是沒能考上大學的女孩,也紛紛去大城市打工,過著勤勞自足的生活。

而作為全家之寶的男孩子呢,從小習慣了被一家人供養著,有房子繼承、有父母庇護、有姐妹伺候,日子過得太舒服,缺乏改變命運的動力,對占據了姐妹們的資源也不覺得愧疚。

這些村鎮巨嬰,沒有學識技能,又不肯賣體力,最終變得窩囊、啃老、閒散,娶不到媳婦就在網上罵女性拜金的群體。

想顯示對男孩子的溫情

何必非要剝削女孩?

乃萬自己是城市長大的女孩,對性別不平等沒有切膚之痛。

曾經在採訪中表示畢業就想做家庭主婦的她,也不會對張校長要求學生必須工作有啥感觸。

但你不能身邊即世界,慷他人之慨,教別人做人,想顯示對男孩子的溫情,何必非要剝削女孩?

更諷刺的是,一名前排大力支持乃萬、詛咒患癌女網友的男生,因言論不當被西安財大知行學院開除。

在此之前,這名男生還因在直播中騷擾和侮辱女生被學校記過。

這個切片也是可以一窺微博厭女群體的畫像。

男性起跑線整體而言比女性提前了幾百米,這時乃萬跳出來扮理中客,呼籲女性體諒男性的不易,你咋就那麼秀呢?

本來麼,遇言姐覺得誰都有說錯話的時候,乃萬一個小姑娘就不跟她掰扯了。

但是乃萬在事情發酵後拒不道歉,寫QQ空間風格青春疼痛小作文,還掛不同意自己觀點的癌症患者,為了顯示自己的「大度」,而掀起網絡暴力。

之後,乃萬工作室甩出律師信警告網友,稱乃萬的發言遭到斷章取義、惡意歪曲。

接著,一群沒文化的rapper打著「男女相互理解」這種說了等於沒說的幌子也摻和進來。

遇言姐說, 「男女雙方互相理解」這句話聽著似乎挺公平,但是,在一個性別不平等的社會中,中立就意味對強勢方的偏袒。

包括傅首爾在《奇葩說》上說: 「女權是另一種自卑。我不認可男權,也不認可女權。」

這段自以為很公正的發言也讓我反感。

在男權沒有消失的時候,任何的端水都是拉偏架。

楊笠挨罵時,三表老兄說:「只要承認生活中存在兩性不平等,那楊笠的段子就是高級的、深刻的。可在網上,大量的男性不這麼認為,他們會用詭辯、個例來證明女性沒有受欺負。」

現在乃萬更進一步, 不光認否認性別歧視的存在,還將男性放棄夢想歸咎於女性拜金。

像乃萬這種人,實在不願意讀書看報的話,能不能找個電子廠上上班,感受一下基層女性的生存狀態?

畢竟,keep real 不是keep 無知。

既然沒有輸出內容的能力,那就多唱唱歌少說點話吧。

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

-END-

春天來啦,在千呼萬喚中,我們已經推出第80期的經典「8小時」系列課程又如火如荼地進行中了。

我們開心地,把櫻花和春天都放在了海報上。

這個周末,我們的課程在北京,你來不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h61YHkBMMueE88vnrc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