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犁故事》不曾忘懷的少年往事

2020-08-01     詩畫伊犁SHYL

原標題:《伊犁故事》不曾忘懷的少年往事

塞外江南 詩畫伊犁

今天天下著小雨,好涼爽,看著窗外煙雨濛濛的田野......

我的思緒又回到了我的家鄉我的童年,記得小時時候,雙腳剛一跨進夏天的門檻就已經領略到了那酷熱的滋味,但是整個夏天我們的童年都是在河邊,樹林,山坡,田埂里度過的,我們盡情享受屬於我們熾熱,激昂還有清涼的夏季,我們呼吸著夏天的氣息,就不免想念起家鄉——那蜿蜒流淌的鞏乃斯河,家鄉的河給我們帶來了無盡的歡樂,那河兩岸的沙棗花香,沙棘的酸澀讓人垂涎欲滴,田野里溝渠邊那黑的發紫酸中帶甜的"野葡萄",還有那"果園飯館"後面果樹林裡留下的縷縷青澀"夏檸檬"果香味,連隊那老榆樹林傳出的陣陣布穀鳥歌聲、白雲炊煙、雞鳴犬吠、瓜棚豆架、池塘河壩、傳出的歡聲笑語,還有留在田野里狂奔撒歡的綽影。夏季最期盼的就是暑假了,幾個小夥伴偷偷的摸到瓜田,趁看瓜老漢熟睡之際,在瓜地里,狂放的用拳頭砸開一個個閃著油光的"軍墾一號"西瓜,抓起中間鮮紅的瓜瓤放開肚皮猛搓一頓,運氣不佳的時候被看瓜的逮著了,懲罰你吃種子瓜,一人兩個不吃完不准回家,有一種撐的肚皮溜兒圓再不想吃的感覺,有時候被告知家長免不了一頓"皮開肉綻"。鞏乃斯河裡逮魚摸青蛙那是我們這些"野娃娃"的拿手好戲,夥伴們相互比賽一個"猛子"可以扎到對岸!多數時候對岸那飄著蘆花香的"毛拉花"吸引著我們,然後每個人嘴上晗著一把"毛拉花"游回對岸!就著烤熟的毛豆,一同享受著自己的"勝利成果",那種咀嚼出的綠色芳香現在還記憶猶新。

在夏天最叫我們著迷的莫過於釣魚了,小的時候家住71團一連,207條田後面有條小河,河裡生長一種長10公分左右滿身長滿花斑,嘴的兩邊還各有3根鬍子的小魚,沒有魚鱗,我們叫它"狗魚",河裡就屬它最多最好釣了,那個時候,所有的漁具都是自己造的,回家取了母親的縫衣針在煤油燈上燒一下,用手鉗子彎個鉤形,完了在針尖處剪個倒刺,一隻精美的魚鉤就做成了,釣技的好壞都靠它了,也有的用大頭針做,但時常掛鉤拉彎,特容易跑魚,這個時候找根尼龍線上面拴上3、4顆魚鉤,底部連接一顆螺絲或"錫墜"(一種自製的),再找一根楊木棍當釣竿,一幅漁具就做成了,來到河邊大伙兒一字排開,各自占據有利地形,兩眼緊緊盯著魚竿尖,一有"動靜"迅速提竿,一條條"狗買買"就上鉤了,魚多的時候雙條甚至掛滿鉤的時候常有,一個暑假大多數時間那條小河就成了我們"釣技"的演兵場,那時候沒有魚護,就找根線繩把魚從腮穿進再從口穿出一條條串起來,綁在小棍上插在河裡,太陽落山時,各自提上長短不一的"戰利品"趾高氣昂的相互"炫耀"一番。回到家母親把它清理乾淨和點面或打顆雞蛋,下鍋油炸,或煎魚餅,下鍋的一剎那"滋"的一聲,油炸小魚的那個香能穿透你我的肺腑,特別在六幾年七幾年是兒時"解饞"的最好食物了。釣的多了或家裡油不多就把它嗮成"乾魚"留著冬天吃。記得有一個釣技超好的大哥哥每次收穫都了不得,有時還能釣上大白條或"綿魚",惹的我們一幫圍在他身邊屁顛屁顛學釣技,其中一個技術就是前面提到的自製"釣墜",這些大男孩"名堂"多的很,他們用拖拉機上的廢舊水箱上的鉛,放在鐵勺里架在火上"融化",然後倒入提前在一方磚掏好的"模具"里,上面在插上一個細鐵絲做成的扣,冷卻後取出後就成了他們炫耀釣技的"法寶",好生叫我們幾個學了一個星期!才掌握技術。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h2vrHMBLq-Ct6CZkSP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