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花費過億買回國寶並創辦了博物館,自己卻只穿著100塊的布鞋

2019-09-23     琰棱

2016年,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在B站走紅。

一共三集的內容,講述了一群「貌似普通、身懷絕技」的故宮文物修復工作者的故事,生動了再現了故宮文物修復的全過程。這些「文物醫生」,面對流傳了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文物,始終秉持著耐心、細緻的工匠精神,無私地奉獻自己。那一年,這部紀錄片在豆瓣拿下了9.3的高分,還引來了兩萬多名年輕人報名去故宮修復文物。

再說到這幾年文創界大熱的網紅,不得不提故宮博物院。每次出新品,分分鐘就賣斷貨,摺扇、膠帶、彩妝……無一不是有深度又自帶萌點。

為什麼我們會喜歡故宮?喜歡故宮那些有趣的周邊?因為從博物館的層面來說,它是一個城市乃至國家的文化符號。觀賞藝術、鑑賞歷史、學習知識、休閒娛樂……它承載了許多功能,讓後人在回看歷史的時候,能發現曾經閃耀過的一面。

據統計,我國登記註冊的博物館數量已有三千多個,並繼續以每年一百個左右的速度增長;民辦博物館也有四百多家,再加上未正式註冊的,數量已近千家。這些大大小小的博物館,是先人們留給我們這個時代的寶貴財富。

不久前,我去了佛山南海的一個博物館——大觀博物館,館內主要展出青銅器、陶瓷和錢匝。

佛山是我非常喜歡的城市。這個武術之鄉,歷史上曾是中國天下四聚、四大名鎮之一,還是粵劇的發源地、廣府文化發源地和興盛地、以及傳承地之一。在這片每個角落都滲透著濃濃文化底蘊的熱土上,有這麼一座文博新地標、網紅博物館,幾乎濃縮了我國看得見的歷史。

大觀博物館位於佛山的千燈湖畔,本就靠著美到極致的湖景。更為特別的是,大觀博物館可夜間參觀,它是全廣東省首家試行夜間開放的博物館。

今年4月,國家和省級文物鑑定委員會專家對大觀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定級,確定了館內擁有一級文物757件,是國內一級文物數量最多的非國有博物館,也是國內青銅鏡和紙幣門類收藏首屈一指的博物館。

一座非國有博物館,竟然能搜集到如此之多的珍貴文物,並開放給普通群眾參觀?這博物館的所有者到底是怎麼想的?

聽到丁方忠館長緩緩講起他的故事,我才明白,有些人、有些事,大概是命中注定的背負與承擔。

小時候的丁館長,也是個淘氣的孩子。那時,他的爺爺是個頗有文化的老幹部,有自己的書房,收藏著很多很多經典的書籍。丁館長,身為家裡的長孫,有那麼一點特權可以進出爺爺的書房看書。

丁館長想著在朋友們面前顯擺一把做個孩子王,於是三國、水滸……讀得異常認真。有一次,偶然從書中掉出一張五萬元的紙幣。丁館長愣住了,那時候的五萬元對他來說,是天價。他急忙撿起錢,跑到自己眼饞很久的飯店買包子吃。

這家飯店就在丁館長上學放學的路上,每天都用飄散出的濃郁香氣吸引著路過的人們。丁館長興沖沖地地把錢遞給老闆,財大氣粗地要包子吃。老闆看著錢,笑了,告訴他這是老鈔票,已經不能用了。看著瞬間耷拉下臉的丁館長,老闆還是給了他兩個包子。

直到現在,每次回老家,丁館長還會給這位老闆捎些禮物,表達深深的謝意。

從那之後,丁館長就愛上了搜集古錢幣。他用糧票跟同學換老鈔票,「私藏」也因此越來越豐富。2009年時,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60周年,他被邀請參加首都博物館舉辦的「中國首屆歷代紙鈔展覽會」。在展覽上,丁館長驕傲地展出了自己的藏品,也一下拓寬了自己的視野。

真正讓丁館長深受觸動,決定做一座博物館,是看到了08年的日本海嘯。丁館長發現在自然的災害面前,城市頃刻間就會覆滅,能留下些什麼呢?只有文化。一個國家的強大,不僅僅是政治、軍事、經濟。國民素質的成熟才是代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成熟。

丁館長找來弟弟,一起打造了這座大觀博物館。館內設有四個常設專題展覽,包括「青銅之光」、「鏡鑒之明」、「絲路遺珍」以及丁館長最愛的「商貿之本」——古錢幣,四個篇章。

當問到這麼多的藏品中,哪件是最愛?丁館長毫不猶豫地給出了答案——一座春秋時期的交龍垂鱗紋升鼎。這座鼎高55厘米、寬73厘米,造型精美、氣勢雄偉,堪稱鎮館之寶。

為了這座鼎,丁館長拼上了自己的全部身家,負債纍纍。

第一次見到交龍垂鱗紋升鼎,是在一個國外的展覽上。丁館長一見傾心,想著必須讓這樣的國寶回到祖國,讓更多人知道我們曾有著多麼輝煌的青銅器鑄造歷史。和這座鼎的主人,一位比利時的收藏家商談了很多次,最終對方開出了一個非常昂貴的價格。

丁館長借遍了身邊所有人的錢,也才湊到了3800萬,只夠首付。沒辦法,丁館長只能抵押了自己的企業,去銀行融資,分幾次才付清了款項,終於這座鼎回到了祖國的懷抱。說到這裡時,丁館長的語氣充滿了自豪,差點為文化的傳承傾家蕩產,但他甘之如飴。

看看丁館長一身樸素的裝扮,腳上穿的布鞋也不過一百塊,再想到他的壯舉,真心讓人敬佩。就像人們常說的,哪有什麼歲月靜好,不過是有人在替你負重前行。

丁館長便是這樣的英雄,他也被譽為現代版張伯駒。

走過「青銅之光」,就是「鏡鑒之明」展區。這裡收藏著50多面工藝精巧的青銅鏡,從春秋到清代跨越了2500多年。

每面銅鏡造型各異,鏡上的銘文、紋飾都述說著各自年代的故事。丁館長又和我們講起了銅鏡的歷史,「以銅為鏡,可以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他說,鏡子,可不止是鏡子。

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

細看那些鏡子,有方鏡、有圓鏡。

還有一件道教法器——五嶽星辰八卦紋的照妖鏡。

這面破鏡重圓,是從兩個墓中出土後合二為一的,非常罕見。

不止鏡子,鏡架也是精緻非凡,讓人嘆為觀止。

再到「絲路遺珍」,這裡以一帶一路為陳展脈絡,展出了各類形態優美的陶器和瓷器,展示了古代中國的強盛和商貿往來的繁盛。

人物和動物造型都十分傳神,栩栩如生。

一座門神尉遲恭的塑像,身上的色彩即使已經剝落了,還是能看出原先的飽滿。明明是怒目圓瞪、氣質凜然,為何看起來萌萌噠哈哈?

最後,是「商貿之本」展區。這裡重點展出了中國紙幣史上許多重要的發展階段,元明時期的貨幣、清代的紙幣,還有發行主體不一的民國紙幣……

走完博物館,我不禁深深感嘆,不知丁館長是耗費了多少財力、物力,才搜集到了這些珍品,呈現在我們的面前。

都說,一座博物館中的文物藏品質量和數量,很大程度影響著博物館的業務能力和社會效益。大觀博物館就是一所文化大學,讓人沐浴在歷史的氛圍里,感受到民族的驕傲與自豪。謝謝丁館長,也謝謝那些還在為祖國修復、找迴文物的人們,他們都是了不起的時代英雄。


我是琰棱

帶著有趣的靈魂

我一直走在路上

旅行|攝影|寫作|分享

CFP/攜程簽約攝影師、中國民俗攝影協會會士、知名旅遊博主、搜狐金牌作者、微博簽約自媒體、秒拍達人、微博旅行視頻博主、樂途旅遊網專欄作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fkBXm0BJleJMoPM4bF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