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高的山上有座樓,它的名字叫望海樓。
望海樓在哪兒?在永和縣黃河中游東岸那千山萬嶺之中,在一個叫望海寺的地方。老早就聽說過大山裡的那座樓,也是老早就想去看看它那綽約的風姿,可那時去望海寺的交通甚是不便,也難得有那樣的機緣巧合。於是,這種念想只能藏在心裡。
那年春耕時節,我被分派到一個叫陳家村的地方下鄉,我不曉得那是個什麼地方。一位老同志告訴我,那個地方可鄰著望海寺呢,那裡可有個望海樓呢。它一下子勾起了我極大的興致。第二天,便翻山越嶺向目的地進發了,走了近一天的山路,到天擦黑的時候,我隱約望到了高山之巔的一座樓,我想那一定就是望海樓了。
進村後,我被安頓在一戶姓陳的大爺家住宿。晚上睡在他家窯洞裡的土炕上和老人拉呱,我好奇地問,望海樓上能望到海嗎?大爺一點也不含糊地答:能!
怎麼可能?從地理概念上講,誰不知道此地距大海差著十萬八千里呢,能望到海?這難道不是痴人說夢?我在心裡想。
於是,在村裡的日子,趁著早起還未上地的間歇,我都會仰起頭來,久久地瞭望高高山上的那座樓,並一直在猜想著那樓與海的關聯。
那天下雨,終於有了閒暇的工夫,我披了件雨衣,從山腳下順著那面長長的、陡陡的大坡,一直往上爬去,山路泥濘濕滑,爬了足足有一個時辰,終於黑汗水流地爬到了高山之巔,步入了依山而立、拙樸幽靜的望海寺里,走近了那座臨崖而建、凌空聳立的望海樓。
這是一座古老的寺院。據史料記載,它建於金代明昌五年,掐指算來,也有將近900歲的高齡了,為永和八景之首。寺內用山石精心打磨砌成的主殿依然堅固、安穩,透著肅穆、莊重、神秘的氣息,西耳殿、僧房似乎成為主殿的陪伴,依偎在身旁不離不棄;特別是寺院內那幾棵樹皮斑駁、虯枝挺拔的古柏,儼然幾個壯實的衛士,護衛著這方凈土的悠悠歲月和深厚的根基。據說這裡曾是一處規模十分宏大的寺廟,僅占地面積就達萬餘平方米,可再看眼前的景象,多少有些殘敗、荒蕪,缺少了昔日的盛大和輝煌;只有東面那座立於險峻崖邊的望海樓,看上去依然具有獨占鰲頭的氣勢和堅強不屈的傲骨。
原來,望海樓也只是個俗稱,它其實是一座選址浪漫、結構精巧的魁星樓。提到魁星樓,自然是要和文化緊密相連的。都知道魁星是古代神話傳說中主宰文運的「神」,在歷代儒士學子心中地位獨特、至高無上。建造魁星樓、讓文運昌達,似乎早已成為讀書人拜魁星的虔誠。奇特的是,在這遠離鬧市的萬山之中、偏僻之地,建造者依然要造這麼一座樓,以祈願山野鄉村文脈沿承、文運增輝,那境界便不一般了。
站到望海樓下,我總是在想這樓與海的關聯。可當登上樓閣,面對千山萬嶺那起起伏伏的遼遠氣象,以及遠處黃河上泛起的白光,我頓時明白了,這不就是大海嗎?波濤洶湧,無邊無際,煙雨迷濛,如夢似幻,即使再遼闊的海,也不過如此了。在我看來,「望海」二字還不單單是眼前的景致,我感覺建造者所以將樓建於此,還有另一層意境藏在其中。他似乎是在昭示一種能量、一種信念:山野俗子,雖身居深山,卻絕不能被崇山峻岭擋住了眼界、閉合了胸懷,他要讓更多的山村子孫能從登高而望中,看到心中的大海,這是一種氣度,更是一種境界。難怪,當我問起老者站到望海樓上能否望到海時,他的回答是那麼從容和堅定。這倒讓我想起了上海著名教授潘順玉先生登臨此樓時,有感而發的詩句:「踏過舊階登新道,無限風光無限妙。萬里黃河入眼底,且看斯樓高步高。」生活在大上海的潘教授早已看慣了滿目林立的摩天大廈,為何還會對呂梁大山中的這座山野之樓如此感慨?想必定有別樣的感悟蘊含其中。
望海樓,真的是一座能看得見山、望得到海的樓。
馬毅傑
(責編:馬雲梅、劉_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f8e4dbbeda7ce627e0ba9f1d1e95ec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