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古已有之,最早可追溯至周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有雲:「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立秋,顧名思義,即秋天開始之意,標誌著陽氣漸收,陰氣漸長,萬物由盛轉衰,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每年公曆8月7日或8日,當太陽到達黃經135°時,即為立秋之時。
立秋時節,民間習俗豐富多彩,各具特色。
其一,祭祀土地神,以表達對農業豐收的祈願與感恩。人們整理祖先墓地,焚香祭拜,祈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其二,啃秋瓜,尤以南方地區為甚。立秋之日,家家戶戶食西瓜,以防秋燥,此習俗寓意著迎接秋天的到來,同時抒發豐收的喜悅。
其三,貼秋膘,北方地區尤為流行。人們以懸秤稱人,對比立夏與立秋時的體重,體重減輕者謂之「苦夏」,需進補以「貼秋膘」,增強體質,為即將到來的寒冬做準備。
此外,還有曬秋、放秋令、登高望遠等習俗。
立秋時節的飲食文化不僅體現了人們對季節變化的敏感與適應,還蘊含了豐富的民俗傳統和養生智慧。通過科學合理的飲食搭配,人們可以在享受美食的同時,達到養生保健的目的。在民間,立秋前後,要懂得忌嘴,建議少吃「3樣」,多食「3寶」,健康入秋!
立秋,作為夏季與秋季的過渡,不僅標誌著氣候的轉變,也是人體適應新季節、調整飲食習慣的關鍵時期。遵循自然規律,適時調整飲食,對於健康平穩地過渡到秋季至關重要。立秋前後,養生專家和傳統智慧都建議,應適當忌嘴,減少攝入某些類型的食物,同時增加有益於身體健康的食材,以達到調和陰陽、滋養身體的目的。
少吃的「3樣」
1. 辛辣刺激食物:在立秋後,隨著氣候逐漸轉涼,過量的辛辣食物可能加劇體內燥熱感,影響整體舒適度。因此,適度減少辣椒、花椒等刺激性食材的攝入,有助於保持身心的平靜與舒暢。
2. 寒涼性食物:夏日裡,冰鎮飲品與冷食為我們帶來了清涼,但隨著秋季的到來,過多的寒涼食物可能讓脾胃感到不適。適當減少這類食物,可以更好地呵護消化系統的溫和狀態。
3. 高糖高脂食品:立秋之後,人體新陳代謝趨於緩慢,過多的甜食與油膩食物不易消化,可能影響整體活力。減少蛋糕、巧克力、油炸食品等的攝入,有助於維持身體的輕盈與活力。
多食的「3寶」
1. 應季果蔬:秋季是許多水果與蔬菜的豐收季節,如葡萄、南瓜、蓮藕等,它們不僅色彩斑斕,更富含維生素與礦物質,能夠為身體提供所需的養分,增強抵抗力,同時帶來愉悅的味覺享受。
2. 滋陰潤燥食品:面對秋季的乾燥,銀耳、百合、枸杞、蜂蜜等食材成為理想的選擇。它們不僅能夠滋潤喉嚨與肌膚,還能提升內在的滋潤感,讓人感受到內外的和諧。
3. 高蛋白食物:隨著天氣轉涼,身體對能量的需求增加。適量增加魚類、禽肉、豆製品等富含優質蛋白質的食物,可以強化體魄,提升整體的活力與耐力,迎接涼爽的季節。
好了,今天文章就分享到這兒,如果對您有幫助,歡迎點贊,轉發,關注,若您有不同意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小簡和您一起探討!人生是一場荒蕪孤獨的旅行,冷暖自知,苦樂在心,照顧好自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