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進中舉後發瘋,被眾人嘲笑,你卻不知道後來范進有多牛

2023-12-29     彤陌紅塵

原標題:范進中舉後發瘋,被眾人嘲笑,你卻不知道後來范進有多牛

在當今現代社會,高考被廣大學子認為是人生中至關重要的一場考試。十年寒窗苦讀的背後,學子們努力追求著在高考中取得出色的成績,因為這個結果或許會深刻影響到一個人未來的發展軌跡。然而,對於不同的人而言,考試結果總是有歡喜也有愁。這在古代科舉考試中尤為突出,科舉成敗關係到一個學子是否能踏上仕途,成為家族光宗耀祖的契機。《儒林外史》中描繪的范進,一位書生幾十年科舉考試不中,終於一舉中舉後因過度興奮而瘋癲的故事,生動地展現了古代科舉對學子的重要性和興奮之情。

然而,范進的故事並非止於他的一時瘋癲。在他二十歲開始準備科舉考試的艱難歲月里,幾十年的堅持中屢次落榜,范進的家庭條件同樣貧困,妻子為了他嫁來卻未能過上好日子,岳父對他的不屑更是如影隨形。直到范進五十多歲時,他終於中舉,一時興奮得以致瘋癲。然而,這段瘋癲並非永恆,而是在岳父的一巴掌中結束。此後,范進從一個無人問津的窮書生蛻變為受人敬仰的舉人老爺,鄉里鄉親開始敬畏他,岳父也對他改觀。范進未來更是一步步晉升,通過三年後的會試成為進士,最終升為通政,擔任四品官員,相當於當今國家的信訪局局長。

古代科舉制度對於普通書生的影響不可忽視。它為那些窮苦家庭的學子提供了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使他們能夠透過努力,跨越社會階層,提升地位和身份。雖然歷程曲折,但這也是一個普通讀書人為自己謀求更好生活、為國家做出貢獻的公平途徑。然而,這並非一開始所有人都能享受的機會。古代的選官制度經歷了多次演變,最終發展成了適應統治者政治治理需要的科舉制度。

在古代,早期的朝廷官員選拔更多地傾向於貴族,寒門子弟幾乎沒有為官的機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古代官員選拔制度發生變化,從貴族世卿世祿制到漢代的察舉制,再到後來的九品中正制,這一演變過程反映了統治者對官員任用和世家大族與寒門學子之間明爭暗鬥的關注。然而,這些制度初期對窮苦學子而言,機會依然有限。即使在察舉制度中,大多數仍是地方大家族的子弟成為官員,而普通寒門學子的機會有限。

到了魏晉時期,官員選拔進入了九品中正制的階段,這種制度使得士族對於官員的選拔占據主導地位。由於地方士族力量強大,他們通過選官制度迎合自身利益,大多數被選中的官員仍然是大家族的後代。寒門學子雖有機會通過試用考核入朝為官,但在實際操作中,仍以大家族子弟為主。這種局面導致政治動盪,直至科舉制度的誕生。

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逐漸成熟發展,從院試到鄉試再到省試和殿試,形成了完善的選拔流程。院試入選秀才,鄉試成為舉人,省試通過成為貢士,最終殿試高中成為進士。范進就是通過省試中舉,再在殿試高中,實現了從普通書生到進士的華麗蛻變。科舉制度為寒門學子提供了更為公平的機會,使得他們能夠通過自身努力改變命運,跨越社會層級,成為地方鄉紳。這一公平的選拔形式不僅激發了廣大學子的積極性,也加強了皇權的地位,擺脫了世家大族對官員選拔的控制。

儘管科舉制度早已結束,但其選拔人才的方式在今天仍然具有啟示意義。現代社會通過各類考試選拔人才,如中考、高考、研究生考試等,人們通過努力學習和考試來提升自己的學歷,實現更好的生活。這一方式雖然不同於古代科舉,但其背後的思想理念卻是相通的。我們現在擁有了讀書的機會,通過公平的考試途徑來追求自己的夢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eef66cd4c291b23fe13b8ffea128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