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川歸海」是一個廣為人知的成語,在隱喻萬眾歸一的事情發展趨勢的同時,也客觀的描述了地球上河流最終入海的水循環過程,這一點是大部分人常識的一部分。
每年全球從河流入海的水量大概有數萬立方千米,其重量需要用萬億為單位來計算。這些淡水會在進入海洋後,通過蒸發進入大氣層再變成雨水降在陸地上。
水循環的過程大部分人都很清楚,但卻有人提出過一個不解:「雖然水能夠進行海洋和陸地間的循環,那麼每年同水一起從河流入海的泥沙,又去到哪裡了呢?」
入海的泥沙都去哪了
和每年入海的水量相比,泥沙的比重要少得多。世界排名前列的河流中,以最為清澈的萊茵河為例,每年排入海洋的泥沙也達到了數百萬噸。
而相對渾濁的黃河等河流,入海後裹挾的泥沙可能會達到十多億噸。這個數量可能從黃河的入海口處,可以明顯的看出來——在清澈的海水中混入了明顯的黃色渾濁水流。
按照這個比率取平均值,那麼每年世界上河流入海傾瀉的泥沙,就可能達到至少數十億噸的量。如果自古以來都是這樣的一個數量,那麼至少在海底造一座大型城市綽綽有餘。
這麼多的泥沙沉積之下,海平面恐怕也會不斷上漲,可能海底深度也會因為泥沙而變小,如果按照這個邏輯可能如今的地球就是另一番模樣了。
不過事實證明理論並不等同於實際,大海在多年的泥沙注入下,依然清澈深邃,眾多的海洋生物也沒有受到泥沙的影響,似乎看起來這些巨量的泥沙就這麼消失掉了。
其實流入海洋的泥沙並沒有消失,而是通過堆積在海底日積月累形成了一處處層次分明的岩層。當然還有一部分因為地殼運動和火山爆發被焚化,形成了造型獨特的火山岩。
儘管由於生活環境的原因,我們無法確切的看到深海下面的地質構造。但其實如今在陸地上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古生物遺蹟,了解到滄海桑田的秘密。
我國境內的許多地方,至今留存著海底的奇特地質構造。位於西南地區的重慶市,有一片名為萬盛石林的地方,初到此地的人都會為它形態各異的岩石造型而驚艷。
經過研究發現,這個地方在數億年前就是一片海洋。而如今這些造型各異的石林,則是位於海底的部分。由此可見只有長期積累下的泥沙,受到環境的改造才會形成如此奇觀。
而在目前所知的大陸架模型中,我們也可以清楚的看出泥沙的走向改變了海岸地區到海洋深處的地形。和緩的坡度恰恰與泥沙堆積暗合,距離大陸越遠地勢就越低也符合物理學。
雖然僅靠著每年的泥沙入海,無法達到填平海洋的效果,但其實人類自從誕生以來,歷史中對於「填海」的設想就從未停止過。
精衛填海的傳說
中國人恐怕從小都聽過一個神話傳說,即精衛填海的故事。故事中的精衛死後變成了一隻神鳥,不停從陸地上銜來樹枝,石子投入海中,只為了有一天能夠把大海填平。
傳說畢竟是傳說,長大以後恐怕沒有人會相信僅憑藉一隻鳥的努力,就能夠填平無邊無際的海洋。不過隨著科技的發展,或許神仙和前人沒能做到的事情,如今已經不再是夢。
1630年英國傳教士來到美洲的一個小島,這裡風景優美,氣候宜人,更為重要的是它雖然三面臨海,但和陸地之間保存著一條極其窄小的通路相連。
這樣的地形十分適合停放船舶,於是很快在海外移民的建設下,這裡成為了北美地區一個重要的港口城市,儘管它的面積僅僅不到4平方公里,名字也是土裡土氣的肖穆特。
地方不夠用那麼就想辦法擴張底盤,肖穆特的方法並沒有放在兼并岸上的其他土地,而是向海里要地即填海造城。截止到1820年的十三年間這座城市的面積達到了12平方公里。
這個地方就是如今大名鼎鼎的美國波士頓,可能城市的居民很難想像,如今腳下的土地中大部分都是填海而來,波士頓可以看做是人類改變自然環境換區生存空間的一個典型。
無獨有偶,生存在海洋之中的島國多數會生出填海造地的想法。或許因為看慣了海洋的浩瀚,更迷戀陸地的穩定,或許是人口大規模增加造成的居住空間不足。
無論因為哪個原因,島國日本也走上了填海造城之路。二戰後日本的經濟開始突飛猛進的發展,出於旅遊業和其他行業的需求,日本先後靠著填海建成了神戶人工島和大阪機場。
而為了彰顯自身超過平均水平的環保理念,日本在填海的用料據說都是採用的循環垃圾材料。這個舉動無疑一下子解決了困擾日本的兩大麻煩,這個新聞也在當時引起了關注。
如今幾乎每一個擁有海洋國土的國家,都或多或少的進行過填海或者圍海工程。其中填海是向海洋要陸地,一遍建造更多的建築還不用承擔越來越高的地皮購買成本;
「圍海」顧名思義,則是把大海用相應的材料圍起來,變成一個個獨立的養殖或者捕撈區域,已發展海洋養殖行業或者近海捕撈產業,這個做法在一段時間內吸引了不少從業者。
無論是填海還是圍海,在古人看起來酷似神跡的作法,如今已經不再新鮮。人們對於自己生存環境的改變,也變得越來越變本加厲,為了利益和更好的生活似乎其他的並不重要。
不過看似短時間無害的填海和圍海,卻讓數十年後的人們品嘗到了環境改變後的苦果,包括缺乏治理的泥沙入海也給居住在河流水域內的人們,帶來了難以解決的麻煩。
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
對於黃河的治理自古就有,在宋代時由於國都的位置使然,每次黃河改道都會影響到大量百姓的生存,甚至威脅到整個王朝的安危。
自那時起國家每年都會組織大量治河徭役,不厭其煩的深挖航道,拓寬河床以避免洪水來襲時的決堤。不過如今的我們會知道,如果不解決黃河中游水土流失是不行的。
不從根本解決問題,也就意味著黃河中的泥沙會越來越多,治理的難度也將越來越大。正因如此我國才花大力氣增加兩岸植被,減少黃河之中裹挾的泥沙總量。
經過對黃河中下游的生態環境治理,包括整個流域的河道走向布局,如今的黃河再也沒出現過如歷史中記載的那樣的恐怖決口,許多人也驚喜的發現現在的黃河變得清澈了。
其實同樣的現狀也出現在填海之後,儘管人們在海上通過填充製造出一片片「陸地」,並在上面修建了一處處的繁華盛景,但對於自然的改造終有一天會影響到人類自身。
首先在海上建設人造景觀,必然會影響到海洋固有生態環境,從而造成之前罕見的海洋生態危機頻繁的出現。如危害嚴重的紅色藻類形成的「赤潮」,就為人類敲響了警鐘;
其次填海還會影響到潮汐和波浪的軌跡。人造景觀無形中阻礙了港口的空間,海浪受到壓制必將導致水流增速,對於停靠和出海的船隻來說危險性會更大;
許多在海邊建立人造島嶼的城市,會因為建築物阻擋了沿岸流的流動方向,導致其上游出現少量的泥沙沉積,而另一側則會有大量的泥沙被捲走,這個過程被稱之為凸堤效應。
因為這種特性意味著人工填海造地,可以算是自然海灘的終結者。隨著海灘不斷的被蠶食,其造成的自然環境改變和水土流失問題同樣是不可避免的。
一方面人們通過各種方式,在海中不斷建立新的陸地;另一方面恰恰是因為這些人工造物,才促使原本的海岸線不斷被海水蠶食,反而減少了陸地面積。
這種「拆東牆補西牆」的作法,恰恰是如今大部分國家樂此不疲的工程本質,只是不知道用原來的土地換取海洋中人造島嶼的行為,究竟是賠了還是賺了。
好在目前包括我國在內的諸多國家,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並開始積極採取補救措施。我國就先後在渤海海域和海南島附近進行了「投礁種草」以及「拆島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