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仁墓碑
▌李秀梅
1688年南懷仁去世後被葬於柵欄墓地。這塊墓地當時是京城外國傳教士的墓地。
南懷仁去世後,康熙諭旨,賜「故欽天監治理曆法加工部右侍郎南懷仁祭葬。諡勤敏」。「祭葬」說明葬禮高規格,其墓碑也體現了清廷對他的極高禮遇。
明清時期的柵欄墓地,就是如今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利瑪竇和外國傳教士墓地」。這裡現有63通墓碑。在墓地的西園,居於正中且碑體最大的是利瑪竇之墓,南懷仁墓和湯若望墓分別位於其東西兩側。墓地的這些石碑都用中文和拉丁文鐫刻墓志銘,只有南懷仁墓和湯若望墓刻有滿文。
南懷仁墓碑的碑身陽面豎版題寫「耶穌會士南公之墓」大字,其右是豎版的漢字介紹:「南先生諱懷仁,號敦伯,泰西拂郎德里亞國人。自幼入會真修。於順治十六年歲次巳亥(應為己亥)入中國傳教。卒於康熙二十七年(應為二十六年)歲次戊辰(應為丁卯)十二月二十六日,壽六十六歲,在會四十七年。」其左是橫寫的拉丁文,是南懷仁傳教經歷的概述。
碑陰有很多看點。碑首篆額天宮位置寫著漢字和滿文的「敕建」二字。碑身右邊是豎版漢字:欽天監治理曆法、加工部右侍郎、又加二級,諡「勤敏」。接著便是碑文,其中有一段是其成就的最完美概括:「明時正度,曆象無訛,望氣占雲,星躔(chán)式敘;既協靈台之掌,復儲武庫之需。覃運巧思,督成火器,用摧堅壘,克裨戎行……」在碑文末尾,康熙再次表達了對他的敬重:「遽聞溘逝,深切悼傷,追念成勞,易名勤敏。」落款為「康熙貳拾捌年肆月初壹日」。碑身左邊是豎版的滿文,意思與漢字的相同。
環顧整座碑,雄渾大氣的蟠龍碑首、碑額上滿漢兩文題寫的「敕建」以及碑身上的滿漢長文,都表現了清廷對南懷仁的高度認可,而且碑陰兩次出現的諡號「勤敏」,也突出了南懷仁身後的殊榮:他是明清之際來華傳教士中唯一一位獲賜諡號者。
另外,墓碑兩側刻有飽滿的纏枝紋刻飾,這是墓地里絕無僅有的孤例。其碑座四面都有精美且寓意吉祥的雕刻。所有這一切使得南懷仁的墓碑顯得獨樹一幟、卓爾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