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驅動》:為什麼你懂那麼多道理,依舊過不好這一生
5年前,暢銷書作家周嶺在網上開通問答專欄。
在收到的上萬份諮詢中,被問最多的一個問題是:
「我為什麼很努力了,卻看不到半點希望?」
有人堅持讀書學習,可技能沒學到幾招,智慧也毫無長進。
有人任勞任怨地幹活,可最終要麼走了彎路,要麼依舊原地打轉。
還有人每年立flag,細緻到幾點睡覺,幾點跑步,幾點看書……
但往往遇到困難就放棄,堅持不了幾個月又被打回原形。
周嶺說:我們看似很努力,也懂不少道理,卻都活成了「積極的廢人」。
究其根本,他在新書《認知驅動》中提到:
人很容易陷入一種成長陷阱,被鎖死在了低認知的牢籠里。
套著思維的枷鎖,束縛著手腳做事,一輩子也很難成為厲害的人。
人生是一場闖關遊戲。
只有在底層認知的驅動下,我們才能撞破壁壘,突出重圍。
1
太多人道理懂不少
卻活成了行動上的矮子
書里有個很有意思的科學實驗。
美國密西根大學教授卡爾·韋克,把蜜蜂和蒼蠅同時裝進一個玻璃瓶里。
他把瓶子橫放,瓶底朝著窗戶,觀察蜜蜂和蒼蠅誰先飛出去。
聰明的小蜜蜂,試了幾次後,就不再動彈了,伏在瓶底觀察。
而蒼蠅們,卻傻乎乎地亂飛亂撞,才不管什麼瓶口瓶底。
誰曾想,僅僅兩分鐘後,看似蠢笨的蒼蠅,率先從瓶口逃了出去。
作者說,很多時候,我們像蜜蜂一樣,只停留在思考層面。
但能迅速抓住機會,找到出口的,往往是那些麻利的行動派。
社會學上,有個概念叫「高認知窮人」。
形容的,就是那些滿腦子都是知識,卻拖延做事的人。
他們分析起來頭頭是道,觀察問題也頗有見地,可一旦要做點什麼,往往瞻前顧後,推三阻四。
在書里,看到過好幾個這樣的案例。
有個讀書會的會長,每天分享讀書方法,可一個月下來,卻是一本書都沒讀;
一位健身教練,把運動、飲食、作息研究得很透徹,卻常年宅在家裡足不出戶。
還有個美妝博主,很懂形象的重要性,但卻總懶得收拾自己,活得邋裡邋遢。
他們都很苦惱,紛紛向作者請教:道理都懂,就是不願做,怎麼辦?
而周嶺也毫不留情地說:方法只有一個,就是想也別想,直接去做。
空想千次,不如行動一次;懂多少道理,不行動也沒用。
知道和做到之間,是一道巨大的天塹。
跨過去了,才能繼續向前,跨不過去,就永遠只能被禁錮在原地。
書里有句話說得好:知識和智慧是兩碼事,智慧是去實踐。
通往羅馬的,不是你腦子裡的一條條規劃,一次次預演,而是腳下走出的每一步路,越過的每一座山。
只有真實地經歷過,下狠心磨礪過,我們所懂得的道理,才具有了現實的意義。
2
沒有認知驅動
你只是看起來很努力
在書里,作者還提到一類人,堪稱「高認知窮人」的對立面。
那就是,只行動不思考,渾身只有一股蠻勁的「無知勤奮者」。
作者自己,在剛踏入寫作圈的時候,也陷入過這樣的誤區。
當年,他聽從媒體圈大佬的建議,堅持日更,每天碼字上千。
既不懂分析流量,也不鑽研技法,更不會思考自己的價值感。
大約寫了半年,爆款文章寥寥無幾,還把自己累出了頸椎病。
後來,經過反思,他才驟然明白自己進行的是一種「低效努力」。
盲目蠻幹,缺乏思考,只看重數量和速度,缺乏認知作為支撐,這樣的努力,不過是自我感動,在旁人看來,並沒有多少價值。
看清這點,作者一改日更的習慣,從「經驗寫作」轉換到了「知識寫作」。
他大量閱讀,並將所思所學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這樣寫出的文字,不僅好評如潮,也令自己受益匪淺。
書里有段話很扎心:
你每天加班、學習、鍛鍊……用體力上的吃苦,來掩飾頭腦的懶惰,這樣貌似可以心安理得,但生活不會那麼好糊弄,早晚你會為你的低效、無知、盲目付出代價。
你每天加班、學習、鍛鍊……用體力上的吃苦,來掩飾頭腦的懶惰,這樣貌似可以心安理得,但生活不會那麼好糊弄,早晚你會為你的低效、無知、盲目付出代價。
說到底,天天瞎忙的人,不過是懷揣著一種僥倖心理。
希望用相對簡單的努力,來取代直面問題的思考,用蠻幹為不動腦打掩護,進而讓自己可以待在舒適區中。
豆瓣上,有個讀者在這本書的評論區里訴苦。
他自稱是個勞模,工作中兢兢業業,時常加班加點,生活中也從不偷懶,買菜做飯幹家務樣樣全包,可一年到頭,升職加薪沒他的份兒,生活也沒有半點起色。
他本以為會得到網友的安慰,卻不料有人毫不客氣地問:
「你是不是那種只有苦勞沒有功勞的人?只干最簡單的事,碰上難題就繞過去,就像周嶺老師說的那種,悶頭拉車卻不會看路的人。」
被如此一問,這位讀者也只能承認,自己這些年,的確是一直在蠻幹。
你看,當一個人習慣了手腳走在腦子前面,就是把自己活成了拉磨的驢。
直到耗盡精力與時間,才驟然發覺,自己一直在吃力地原地轉圈。
白岩松老師就曾感慨:愚蠢又勤奮的人最為糟糕。
不經思考的行動,是對自己的消耗;缺乏認知驅動的生活,是對生命的浪費。
別再讓自己的辛勞,成為成長的反作用力。
開啟思考與行動的雙驅模式,才能從根上終結瞎忙的惡性循環。
3
人最高效的成長
離不開認知驅動
在書里,作者談起自己的經歷。
他從2017年兼職寫作,僅僅三年後,就出版了暢銷書《認知覺醒》,並大獲成功。
他非專業出身,也非天賦異稟,能脫穎而出,全然是因為他獲悉了一種「成事心法」——認知驅動法。
我將此法,提煉出以下三種驅動力:
1. 方法驅動,令你事半功倍。
作者認識一個頂級大廚,年紀輕輕,就實現了財富自由。
這位大廚,從入行第一天起,就不像其他人那樣,只學顛勺炒菜,而是花大量精力研製特色菜品。
而後,他以「秘方」入股,加盟連鎖酒店,享受股利分紅。
網絡時代到來,他又製作了特色菜教學視頻,在直播間銷售。
如今,哪怕什麼事都不做,他每年都有固定的幾百萬收入。
而其他同行呢,仍守著炙熱的鍋台,累死累活地賺那點薪水。
大廚說:這是我摸索出的適合自己的成功訣竅。
發現沒?講究做事方法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比如,你想寫作變現,就要運用「輸入+輸出」的方法,一邊閱讀積累,一邊多寫多練;
比如,你想美體健身,就要科學飲食搭配合理運動,根據自身情況制定健身計劃。
書中提到:成大事者,必須擺脫盲目的毅力支撐,採用科學的方法驅動。
否則,就會陷入蠻幹傻干,徒勞無功的境地。
2. 目標驅動,令你做事有後勁。
作者在取得一點成績後,也曾一度迷茫。幹什麼都沒意思,整個人非常懈怠。
這時,身為同行的李笑來給了他靈魂一問:想想你的目標是什麼?
他靜下心來想了一下,起初,是為了多賺一點錢,博一點名氣。
但自己最想要的,其實是對他人的影響力,能切實地幫到別人。
當確定了「利他」這一目標,他忽然有了幹勁,開始用文字為大家解惑。
如今,他在寫作這條路上,已經堅持了10年,但仍不失熱情,後勁滿滿。
尼采說:人需要有一個追求,寧可追求虛無,也不能無所追求。
有所追求,人生的路,就有了熠熠生輝的燈塔。
目標越清晰,做起事來就越堅定,不會因挫折而放棄,因質疑而猶豫。
只有聚焦目標做事,我們才能踏平險阻,跨越一道又一道的難關。
3. 心態驅動,令你掌控人生。
在書里,作者講了稻盛和夫先生的一個習慣。
稻盛和夫每做一件事前,都會找一個「捧場王」聊天。
這個人,不是行業大佬,也沒什麼真知灼見,只會說「你的決策,聽起來棒極了」。
眾人不解,覺得稻盛和夫這是自欺欺人,虛榮心作祟。殊不知,稻盛和夫這樣做,不過是為了調動起自己的積極心態。
每當他灰心喪氣之際,他就會不停地默念「這個決策棒極了」。
而積極的心理暗示,總會給他源源不斷的力量。
書中提到,一個好心態,可以讓人從渾渾噩噩轉而擁有強烈的嚮往。
就像心理學上的「安慰劑效應」,你相信未來會好,一切就會變好。
4
有人評價《認知驅動》,是一本堪稱經典的「方法論手冊」。
其中的每一個建議,都可能成為驟然升起的啟明星,照亮你迷茫的前路。
書的最後,作者提出了一個「七年即一生」的概念。
意思是,如果你從今天開始轉變,最多7年,就將收穫完全不一樣的人生。
選擇決定命運,認知決定選擇。
規劃路線,比努力奔跑重要,梯子搭對了牆,攀爬才有意義。
用認知做嚮導,我們才能一步步走出邏輯閉環,擺脫低水平努力,突破思維局限,駛向更好的未來。
點個贊吧 ,與朋友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