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孩子不會玩,也不貪玩,才會輸在「起跑線」上

2022-04-16     沫沫的靜好歲月

原標題:一個孩子不會玩,也不貪玩,才會輸在「起跑線」上

最近這段時間,本著「不添亂」的原則,能不外出就不外出,能就近解決的問題也絕不往遠處跑。

結果,小寶在家裡哼哼唧唧,沒有什麼可玩的,天天都要呆在家裡,或者就去家門口的公園,閉上眼睛都能回到家的空間,真的無聊極了。

無奈,我建議我們去樓下健身器材的地方轉轉,順帶練習一下跳繩吧。小寶百無聊賴地跟著我,戴上口罩、背著水壺、拿著跳繩,準備下樓。

樓下鄰居家又在教訓孩子,媽媽河東獅吼的聲音充斥在樓道里:「天天就想著玩、玩、玩,作業寫完了嗎?書會背了嗎?練習做了嗎?……」

小寶輕輕說:「小姐姐真可憐,天天在家裡做作業。」

想來也是,孩子本就正處在貪玩的年齡,貪玩是本性,本就沒有什麼錯,也沒有什麼值得緊張的啊!

事實上,一個孩子不貪玩,也許會真的就輸在那道被人為刻意劃出的起跑線上了。

因為,不尊重孩子的生長規律,沒有把教育當做一條長線,還非要拔苗助長,勢必會得不償失,讓孩子早早地偏離了跑道。

生物、心理學家羅森茨威格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他選擇了一批遺傳素質基本一致的老鼠,把它們任意分成三組。

第一組3隻老鼠被關在鐵籠子裡喂養,此為「標準環境」;

第二組老鼠被單個隔離起來,隻身處在三面不透明的籠子裡,光線昏暗,幾乎沒有刺激,叫做「貧乏環境」;

第三組十幾隻老鼠被一起關在一個大而寬敞、光線充足、設備齊全的籠子裡,內設鞦韆、滑梯、木梯、小橋流水、各種玩具等,此為「豐富環境」。

經過幾個月的環境薰陶後,不難肉眼得出結論:第三組「豐富環境」中的老鼠最貪玩;第二組「貧乏環境」中的老鼠最老實。

實際上,科學家還把老鼠的大腦進行了解剖分析,從更為嚴謹的角度來詮釋「環境」所導致孩子的不同以及帶來的影響。

實驗結論顯示:這三組老鼠在大腦皮層厚度、腦皮層蛋白質寒涼、腦皮層與大腦的比重、腦細胞的大小、神經纖維的多少、突觸的數量、神經膠質細胞的數量以及與智力有關的腦化學物質等方面都存在明顯的差異。

第三組「豐富環境」中成長的老鼠優勢最為顯著。

實驗揭示:環境越豐富、玩耍越充分,大腦的發育就會越好!

我國著名的作家冰心曾經說過:淘氣的男孩是好的,調皮的女孩是巧的。

事實上,淘氣、調皮似乎是貪玩的孩子的代名詞;這類孩子對「玩」永遠充滿熱情和憧憬。

他們喜歡不停地擺弄各種各樣的物品、玩具,對新鮮的事情永遠好奇,願意去不斷地嘗試;他們正是從這些嘗試中對物品形成了自己基本的認知,同時為自己的概括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他們喜歡在戶外奔跑、跳躍,做各種運動,玩各種遊戲;他們正是通過運動和遊戲,學會了觀察和尋找,養成了細緻思維的習慣;

他們喜歡天馬行空的想像,擅長於把周圍子虛烏有的東西想像的活靈活現,即便是一個人也能夠玩的津津有味;他們正是通過想像和玩耍,充分調動了大腦神經的高度活動能力,同時讓自己保持舒暢、愉悅的心情。生活在快樂中的孩子更聰明哦!

……

貪玩,對於孩子來講,沒有任何的錯。這是他們的本能、本性,也是他們探索世界、感知世界的一種方式方法。

因為玩耍能夠滿足孩子的慾望,同時激發他們的求知慾、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和同伴們一起玩耍,也能夠完善孩子的個性發展,訓練他們的社交能力。

事實上,善於玩耍的孩子往往有很多優點:聰明、伶俐、樂觀、愉快、朝氣蓬勃、具備幽默感、樂於助人、善於交往、勇敢大膽、具有強烈的自我發展傾向。

試想,如果一個孩子壓根兒不貪玩,對任何遊戲、玩具都沒有興趣,大人讓做什麼他就做什麼,沒有任何自己的思想,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自己的興趣,其實對於孩子未來的成長來講,才真的是大麻煩。

所以,父母對於孩子的教育來講,要走長期路線,而不是只看眼前。尊重孩子的行為規律,順勢而為。而不是讓他們小小的年齡,必須學會多少單詞、背會多少古詩、計算多少數學、完成多少作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d61c1ea9ee159797d6a52e8d64d73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