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荔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灣區系列交流活動澳門站順利舉辦

2023-11-28     中國小康網

原標題:廣州市荔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灣區系列交流活動澳門站順利舉辦

原標題:聚焦荔灣非遺傳承 促進穗澳文化發展——廣州市荔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灣區系列交流活動澳門站順利舉辦

「非遺潮未來 綻放大灣區」——廣州市荔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灣區系列交流活動澳門站現場。吳保權 攝

中國小康網訊 記者麥婉華 11月27日,由廣州市荔灣區委宣傳部主辦的「非遺潮未來 綻放大灣區」——廣州市荔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灣區系列交流活動澳門站在澳門科技大學舉辦。本次活動旨在充分展示荔灣區在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方面的豐厚底蘊,並搭建起荔灣與澳門非遺交流、互學互鑒的橋樑,從而進一步增強文化自信,凝聚中華民族的團結力量。

為讓荔灣與澳門在文化發展和非遺傳承方面有著更廣闊的合作前景,活動主辦方邀請了來自兩地政府部門、高校機構的領導專家以及非遺文化界的大師參與這場文化盛宴。澳門中聯辦宣傳文化部副部長田小平,廣州市荔灣區區委副書記、區長譚明鶴,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澳門博物館館長盧可茵,廣州市荔灣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徐明曦,中聯辦宣傳文化部傳媒處處長那納威,澳門廣州社團總會理事長李居仁,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張誌慶,澳門理工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林發欽,澳門和諧基金會監事會主席、長江商學院教授吳松以及荔灣區有關單位負責人、媒體代表、社團協會代表等出席本次活動。

廣州市荔灣區區長譚明鶴致辭。方怡暉 攝

「荔灣是廣州中心城區,歷史源遠流長、文化底蘊深厚,是嶺南文化中心核心地和廣州千年商都發祥地。兩千多年的歷史,不僅造就了14片省級歷史文化街區、226處歷史建築,更傳承了以粵劇粵曲、『三雕一彩一繡』為代表的60項非物質文化遺產。荔灣的非遺項目及傳承人數量均為全廣州之最,是中國曲藝之鄉、『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譚明鶴在活動中致辭表示,如何把寶貴的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傳承好、展示好,是荔灣一直以來上下求索的重要課題。澳門是推動中華文化傳承光大、多元文化交相輝映的典範,此次在澳門科技大學舉辦非遺交流活動,既是荔灣借鑑學習澳門先進經驗,探索與港澳強化歷史文化傳承、青少年交往交流、旅遊推廣聯合發展的重要行動,也是荔灣縱深推進新階段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深入開展文化合作交流的關鍵一步。

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張誌慶致辭。方怡暉 攝

張誌慶致辭表示,荔灣和澳門在非遺項目領域有相同也有不同,因此有很強的互補性。「荔灣在澳門、在科大舉辦這次活動很有意義。感謝荔灣把這次活動放在科大,使得我們的師生能夠近距離地、方便地了解非遺,接觸非遺大師。」

廣州市荔灣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徐明曦演講。方怡暉 攝

非遺不僅是傳統文化的載體,也是城市發展的重點領域。荔灣與澳門兩地有望藉助彼此的優勢,共同推動文化事業的發展,為傳承和發展中華文化作出努力。就此,在主題演講環節,徐明曦以「傳承嶺南千年文脈 讓非遺『活』起來『潮』起來」為主題進行演講。他從三個關鍵詞和九項具體舉措進行介紹。首先是「魅力」,荔灣做大做強非遺文化品牌、精心打造「嶺南博物館之城」、高質量籌辦文化盛宴。第二個關鍵詞是「活力」,荔灣加強頂層設計、創新傳承方式、發揮聚集產業效應。第三個關鍵詞是「潛力」,荔灣加強文化研究和人才培養力度、優化提質文旅產業平台、高標準深耕文商旅活力區。

澳門理工大學人文及社會科學學院院長林發欽演講。張玉榮 攝

林發欽則以「融和共生:非遺傳承與保護的澳門實踐」為題,介紹了澳門非遺傳承與保護的做法與經驗。他表示,澳門形成「政府主導,民間參與,學術支持」的非遺保護格局,並取得了初步的保護成效。

澳門廣州社團總會理事長李居仁演講。方怡暉 攝

李居仁以「加深穗澳文化交流 共推非遺事業發展」為題進行演講。他鼓勵澳門非遺傳承人特別是青年人深入了解非遺的內涵和價值,為保護和傳承非遺打下基礎。另外,他還建議,在文化發展方面,澳門和廣州可以互派文化團隊進行交流和合作,共同舉辦文化活動。

澳門和諧基金會監事會主席、長江商學院教授吳松演講。張玉榮 攝

最後,吳松以「新時代非遺文化守正創新的澳門力量」為題進行演講。他指出,澳門文化具有多元的包容性。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澳門是自然和全面的,並帶有國際化的輻射功能。

活動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廣彩瓷燒制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先進個人譚廣輝以個人的名義向澳門博物館捐贈廣彩陶瓷藝術品《金地牡丹》、向澳門科技大學捐贈廣彩陶瓷藝術品《蟬鳴荔熟》。

譚廣輝以個人名義向澳門博物館捐贈廣彩陶瓷藝術品《金地牡丹》。張玉榮 攝

廣州荔灣文化底蘊深厚,非遺資源豐厚,非遺大師眾多。而傳習技藝、傳承文化、傳遞精神、傳播文明,正是非遺大師永恆的初心。他們的非遺保護工作緊扣「傳承」主題,又注重創新性發展,在兩翼齊飛中潛心打造屬於時代、屬於廣東、屬於荔灣的非遺品牌。因此,在主題演講環節後,活動進入與非遺大師互動交流的環節。

譚廣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廣繡」項目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王新元、荔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州香道」項目區級傳承人孫莉萍、荔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廣州茶藝(點茶技藝)」項目區級代表性傳承人黃建紅4位非遺大師在現場進行圓桌對話,並與觀眾交流。

四位非遺大師在現場進行圓桌對話,並與觀眾交流。張玉榮 攝

譚廣輝1979年起從藝,至今已40餘年。在學習實踐中,他熟練掌握廣彩傳統技法,全面掌握了廣彩彩繪的全部工序,包括制印、做膠片、顏料、蓋印、刻印等。在廣彩繪製技法方面,他尤其擅長於人物、花鳥的畫法。2021年,他創立的廣輝彩瓷藝術工作室被評為廣東省級、廣州市級非遺傳承基地。2022年,譚廣輝獲得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薪傳獎」殊榮。

作為年輕一代的廣繡傳承人,王新元師承廣繡大師梁國興、吳玉珍夫婦。1982年生於江西武寧縣的他從事刺繡藝術已28年。從事廣繡藝術創作以來,王新元收穫了包括「百花獎」「國匠杯」「中國·金藝獎」「深圳·金鳳凰」等幾十項工藝美術類的重量級獎項。他不斷刻苦學習精進刺繡技能,最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刺繡風格,並獨創了針法——圈圈針法。

孫莉萍在1999年開始從事廣州香道文化傳播工作。她曾組織策劃數百場大型香道文化展演活動,多次代表廣州參加全國性香道比賽,展示了廣州香道文化的底蘊。孫莉萍是香品設計製作專家,她製作的香品在國內香文化展會中多次獲獎。

黃建紅也深耕茶領域20餘年,一直在挖掘和探索點茶與茶器的關係和使用性,以及點茶融入當下茶生活的價值和發展。近年來,她在全國多個城市參與和舉辦過上百場茶論壇、講座、茶會雅集,接待過160多個國家的大使及總領事。

非遺大師與現場觀眾、學生面對面交流。吳保權 攝

非遺大師邀請現場觀眾、學生體驗非遺製作的過程。張玉榮 攝

活動現場,觀眾針對感興趣的問題向4位非遺大師進行提問。現場觀眾爭相提問,非遺大師們用心作答,現場氣氛十分活躍。除了分享交流外,非遺大師還在現場布展展示他們創作的精品,並邀請現場觀眾、學生親自體驗非遺製作的過程,讓大家「零距離」體驗非遺魅力。

編輯:張玉榮

作者:麥婉華

責任編輯:風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d5af7bd4cbd0ed2aa227920602c0e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