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省會,為什麼從伊犁遷至烏魯木齊?

2022-02-17     環球情報員

原標題:新疆省會,為什麼從伊犁遷至烏魯木齊?

新疆省會搬遷

新疆,古稱西域。從漢朝到唐朝,中央王朝一直對西域實行有效的管轄。公元8世紀中期,隨著唐朝衰落,中央王朝失去對西域的控制。

此後的1000年間,中央王朝未曾再次直接掌管過西域。直到18世紀中期,清朝重新將西域納入版圖,並更名「新疆」。

18-19世紀的清滅準噶爾形勢,伊犁為行政駐地

1762年,清朝置「伊犁將軍」,總攬新疆軍政,伊犁就此成為新疆的軍政中心。

19世紀中期,清朝邊疆危機爆發,新疆經歷了一個失而復得的過程。為加強對新疆的管理,1884年清朝設置新疆行省,並將省會遷至700公里外的迪化(今烏魯木齊,現自治區首府)。

清朝為何要將已設置百年的新疆軍政中心由伊犁遷往烏魯木齊呢?

天山下的烏魯木齊

一、故土新歸

中央王朝對西域的了解始於西漢,漢武帝為擊敗匈奴,派張騫鑿空西域,第一次了解到西域的情況。

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

公元前60年,大一統的漢朝收服盤踞此地的匈奴,設西域都護府,將西域正式納入中央王朝的版圖。在這一時期,中亞的拜火教、南亞的佛教和中原的道教相繼傳入西域,但佛教是當地的主要宗教。

然而,對西域的管理往往是隨中央王朝實力的變化而變化的,一旦中央王朝陷入動亂,對西域的管理往往就有名無實。

漢朝滅亡後,曹魏與西晉保持了對西域的管理。西晉末年,北方少數民族開始南遷,中原進入長達400多年的分裂時期,鮮卑人和突厥人相繼成了西域的主人。

直到7世紀,重新完成了大一統的唐朝擊敗突厥人,重新在西域設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再一次建立起對西域的管理。

唐朝重建對西域的管理

安史之亂後,唐朝衰落,失去了對西域的控制。從唐中期到清前期近1000年時間裡,西域成為多民族與宗教「混戰」的戰場。

8世紀中期,吐蕃趁唐朝內亂攻占西域;9世紀,蒙古高原的回鶻人(維吾爾族的祖先)西遷至此;10世紀初,伊斯蘭教傳入西域。

12世紀初,契丹人西遷至此,建立西遼政權,將中原佛教和漢文化發揚光大;13世紀,蒙古人滅西遼;15世紀初,信奉藏傳佛教的蒙古和碩特部西遷至此,使藏傳佛教在西域特別是天山以北迅速傳播。

隨後大一統的明朝與蒙古人就哈密地區進行過100多年的爭奪,但最終以明朝撤出西域而告終。

唐中期到清前期的西域政權示意

直到17世紀中期,清朝統一了中原。蒙古的準噶爾部則統一了西域,建起準噶爾汗國,汗庭設在伊犁。

雙方經歷了70年的戰爭,直到1757年,清軍相繼攻占天山南北,準噶爾汗國的統治土崩瓦解。在分別1000年後,西域再次重歸中央王朝的版圖。

18世紀60年代清朝疆域

此時的新疆西至帕米爾高原,北至巴爾喀什湖,東至阿爾泰山,南至阿爾金山,面積216萬平方公里。乾隆皇帝取「故土新歸」之意將西域命名為新疆。

但此時新疆並不穩定:外部,18世紀中期,哈薩克汗國逐漸被沙俄控制,哈薩克人經常偷偷越境遊牧,試圖蠶食新疆。

為穩定新疆局勢,清朝任命維吾爾族首領大小和卓進行管理,但不久大小和卓發動叛亂,清朝花了4年時間才最終平定。

清《平定準噶爾回部得勝圖》

叛亂平定後,清朝意識到必須對新疆實行直接管理。

但新疆不同於內地,民族宗教眾多,基層民眾都由各自的民族領袖進行管理,直接廢除舊有基層組織不僅難度巨大,而且必然會引起新的反叛。大量駐軍進入新疆,管理駐軍重要性遠遠高於管理民眾。

因此,清朝選擇了將軍制度。不同於內地的行省,將軍主要管理新疆的駐軍屯田與巡守邊疆,對民事的管理較少。

但在土地廣闊,情況複雜的新疆,將軍駐地的選擇又是一個重要的問題。

乾隆時期新疆的範圍

清朝將目光看向了原準噶爾部的汗庭——伊犁。

伊犁位於天山山脈西側,三面環山,伊犁河在此沖積出一片近13萬平方公里的谷地。

乾隆時期的伊犁河谷是真正意義上的「新疆之心」

從政治角度看,伊犁作為準噶爾的舊都,在此建立直接且有效的統治是防止準噶爾勢力東山再起的關鍵。

從經濟角度看,伊犁河谷是新疆降水最多,最濕潤的地區,農牧業經濟都很發達,能夠容納大量的人口,這與新疆其他沙漠地區相比有著顯著優勢。

從地理角度看,伊犁處於新疆的十字路口,向東連接北疆,向南控制南疆,向西向北可防止沙俄與哈薩克的蠶食。

從戰略角度看,如果外敵入侵,伊犁是交通要衝,必須在此派重兵駐紮。

1762年,清朝在伊犁置伊犁將軍,用以管理新疆的軍政事務。

伊犁在原新疆216萬平方千米的土地中,位置相對居中

但對於216萬平方公里的新疆,一個伊犁是遠遠不夠的,從伊犁前往南北疆仍需翻越海拔數千米的天山。

為此,清朝又在天山北麓修建迪化城,置烏魯木齊都統;天山以南的喀什噶爾置參贊大臣,用以管理這些地區的軍政。在基層,清朝則通過冊封南疆和北疆王公對本地區本民族事務進行管理。

就這樣,一個以伊犁為中心,迪化和喀什噶爾為樞紐,基層以自治為核心的新疆管理制度宣告誕生。

伊犁、迪化與喀什噶爾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此後的近百年間,清朝從內地抽調官兵與移民進入新疆。開放邊境貿易,吸引中亞大批商人到此進行商業活動,使得伊犁、迪化和喀什噶爾這些核心城市得到迅速地發展。

然而,到19世紀中期,新疆卻迎來了一場重大的浩劫。

二、一蹶不振

19世紀中期的清朝和世界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清朝日漸衰落,內部社會矛盾十分尖銳,長江以南的太平天國,以北的捻軍和陝甘地區的民眾幾乎同時起義,使得清朝自顧不暇。

歐洲的英法經歷工業革命,急需原料產地與商品市場,將侵略矛頭對準了清朝。

在中亞,沙俄於1847年吞併了哈薩克汗國,對浩罕與希瓦等中亞國家虎視眈眈。

19世紀中後期俄國吞併中亞形勢圖

1856年,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沙俄趁清朝無暇西顧的時機,入侵新疆巴爾喀什湖地區。

1860-1864年,沙俄強迫清朝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侵占了巴爾喀什湖東部和南部約44萬平方公里的地區。

沙俄侵占新疆示意圖(紅圈處為伊犁)

突如其來的變故使得伊犁的地位發生了變化,伊犁河谷從新疆的中心地區變成了邊疆地區。但是,更可怕的災難才剛剛開始。

1864年,內地陝甘的動亂引發新疆各地爆發反清起義,中亞浩罕國的軍事頭目阿古柏趁機侵入南疆。1865年,伊犁民眾起義驅逐了伊犁將軍,使伊犁變成了無主之地。

新疆混亂的形勢使沙俄意識到這是再度入侵的絕好時機。1868年,沙俄向阿古柏提供支持,利用阿古柏成為侵略新疆的馬前卒。

1871年5月,沙俄藉口有俄民逃往伊犁,派出一支1700人的隊伍以代清朝收復的名義進軍伊犁河谷,伊犁民眾奮起反抗,但由於裝備水平的差距,在抵抗了50餘天后,沙俄於7月4日徹底占據伊犁河谷。

1871年,沙俄出兵占據整個伊犁河谷(紅圈處)

占據伊犁後,沙俄至少將6萬民眾強制遷至沙俄境內。並拆毀了包括伊犁將軍駐地惠遠城在內的多座城市。曾經的新疆軍政和經濟中心遭到嚴重破壞,經濟與人口損失慘重。

惠遠城遺址

一系列的變故使得伊犁將軍制度的缺點暴露無遺:由於基層主要是自治管理,伊犁將軍能夠調動的只有幾個核心城市的軍屯士兵,無法組織起對大規模入侵的有效反抗。

此時,清朝正忙於平定陝甘動亂。1874年,日本試圖侵略台灣,又引發了海疆危機。清朝也正在進行洋務運動,財政十分拮据。

面對複雜的形勢,清朝內部出現放棄新疆,加強海防的想法。該想法被左宗棠強烈反對,他認為:如果放棄新疆,勢必擴大沙俄侵略的野心,其必將進一步吞併蒙古甚至整個北方,清朝將永無寧日,因此必須收復新疆。清朝統治者十分清楚新疆的特殊地位,不惜以關稅為抵押向滙豐銀行貸款,為收復新疆籌措軍費。

新疆的丟失勢必引起整個北方動亂

1875年,清朝命左宗棠督辦新疆軍務,收復新疆。左宗棠深知阿古柏只是表面問題,其根本還是要震懾沙俄等列強。因此,左宗棠提出了「先北後南,緩進急戰」的戰術。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1878年,清軍消滅了阿古柏政權,將新疆大部收復。但此時伊犁仍被沙俄強占,已無法再發揮軍政中心的職能。

清軍收復新疆之戰要圖

儘管清軍並不敢直接用武力收復伊犁,但沙俄仍然產生了危機感,此時的沙俄剛剛進行完第十次俄土戰爭,財政已經枯竭,無力再進行一次大戰,所以沙俄選擇照會清朝商談歸還伊犁的事宜。

清朝先是派出使者談判,但談判結果卻是沙俄割占伊犁河谷西、北、南三個方向的領土,清朝只能收回伊犁河谷東部的幾座空城。

沙俄曾試圖割走伊犁附近大部分地區

如此屈辱的條約令清朝難以接受,清朝先是嚴懲了談判使者,接著命有豐富外交經驗的曾紀澤再往沙俄談判,並令左宗棠進軍伊犁。

面對清朝的強硬,沙俄被迫做出了一定的讓步。

1881年,《中俄伊犁條約》最終簽訂。條約中,沙俄同意歸還伊犁的大部分地區,但仍然強占霍爾果斯河以西7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意味著面積13萬平方公里的伊犁河谷一多半被沙俄占據,伊犁將軍所在的惠遠城距離沙俄領土最近的距離只有30公里。

《中俄伊犁條約》中關於領土劃分(黑圈為割走領土,黃圈為歸還領土)

三、新的選擇

1882年,左宗棠的西征大軍尚未撤還,各地業已建立過渡性機構「善後局」用以取代原先各民族領袖的管理。

此時,在新疆建省的時機已然成熟。同年11月,清朝正式決定在新疆設置行省。

清末丟失的領土(深色)

但此時的伊犁顯然已不適合作為新疆的省會,沙俄十年的占領以及《中俄伊犁條約》的簽訂,從多方面深刻改變了伊犁所處的地位。

從政治角度看,從1878年清軍收復新疆到1882年伊犁回歸的4年間,由於伊犁無法發揮軍政中心的職能,新疆軍政事務主要在北疆的迪化(今烏魯木齊)和南疆的喀什噶爾(今喀什)兩地處理。這使得兩地的重要性日益上升。

從經濟角度看,沙俄十年的占領拆毀了伊犁河谷的大部分城市,並將伊犁的人口基本遷走。伊犁回歸時,人口大大下降且混進不少沙俄移民,難以管理。

從地理角度看,新疆已從乾隆時期的216萬平方公里被侵占到剩160多萬平方公里,伊犁河谷以西以北的領土全部被沙俄強占,伊犁河谷的大半也被沙俄占據。導致伊犁城面臨一個「喇叭開口」的尷尬局面。曾經新疆的十字路口變成了直面沙俄的邊境之地。

伊犁河谷被一分為二,伊犁的地位變得十分尷尬

此時,新疆必須有一個新的軍政中心,天山南北的迪化與喀什噶爾成了兩個重要的備選。

最終,清朝將新疆行省的省會設置在迪化。

從政治和經濟的角度看,迪化在乾隆時期曾大量駐軍屯田並置都統進行管理,這使迪化成為新疆僅次於伊犁的政治和經濟中心。

雖然長期以來南疆人口明顯多於北疆,但廣闊的塔克拉瑪干沙漠使南疆的各城市距離非常遠,交流不便。北疆經濟比南疆更為發達,氣候更為穩定。

在伊犁丟失期間,迪化也基本成為新疆政治和經濟中心。

從位置角度看,在伊犁丟失新疆之心的地位後,迪化成為了新疆的中心:迪化則地近河西走廊,可以與中央保持較為密切的聯繫;向東可以抵達吐魯番,向南與南疆緊密聯繫;向西則可以沿著天山到達伊犁、塔城等邊境地區,向東北則與準噶爾盆地相連。

南疆的喀什屬於綠洲城市,被沙漠包圍,氣候乾旱,地理位置又位於邊境,不易對全疆進行管理。

迪化與喀什噶爾位置示意圖

迪化成為新疆的省會後,成為了新疆最早開始近代化的地區。新疆最早的西式學堂、鐵路、電報局等新興事物皆出現於此,為新疆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卓越貢獻。

新中國成立後,迪化繼續作為新疆的中心。因迪化本意為「啟迪教化」,1954年,迪化更回本名烏魯木齊,蒙古語意為「美麗的牧場」。1955年,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首府依舊設置在烏魯木齊,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今天。

蘇聯解體後,伊犁河谷為中國和哈薩克邊境地帶

四、新的起點

時至今日,烏魯木齊成為中國向中亞地區開放的橋頭堡,因此又有了一個新的稱號「亞心之都」。

烏魯木齊在絲路經濟帶的區位

但是,新疆之「心」從伊犁到烏魯木齊的變化史,更多折射出的是晚清的屈辱。近代中國的貧弱導致國家領土任人瓜分,人民流離失所,新疆地區多民族創造的燦爛文化遭到毀滅性打擊。

伊犁,這座承載了無數歷史的塞外明珠,在近代侵略者烽火的燃燒中逐漸暗淡,丟失了新疆之「心」的特殊地位。

伊犁霍爾果斯口岸

新中國成立後,伊犁地區成立了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首府伊寧市。儘管失去了軍政中心的地位,但伊犁州的政治地位依舊突出,是全國絕無僅有的副省級自治州。

伊犁州名義還管轄塔城和阿勒泰地區(黃色部分)

作者|在舟

從事高中歷史教學

責編|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d451b1a9bf31208ff2a03032ebd14a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