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國家戰略 勇攀科技高峰|春風習習

2024-06-24     中國教育報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囑託高校矢志創新奮勇開拓——服務國家戰略 勇攀科技高峰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黨的二十大作出了「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戰略部署。

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們要開闢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根本上說,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我們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看科技自立自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

開展有組織科研、夯實基礎研究、攻克「卡脖子」技術、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圍繞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我國高校矢志創新,奮勇開拓。

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

【總書記囑託】

2021年4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清華大學時強調,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往往萌發於深厚的基礎研究,產生於學科交叉領域,大學在這兩方面具有天然優勢。要保持對基礎研究的持續投入,鼓勵自由探索,敢於質疑現有理論,勇於開拓新的方向。

【實踐故事】

今年59日,智慧天網一號01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並於528日順利進入預定工作軌道,開始在軌試驗。智慧天網一號01星不僅是我國第一顆中軌道寬頻通信衛星,也是國際上第一顆中軌道天基網絡衛星。此次發射成功,標誌著清華大學智慧天網創新工程任務邁出關鍵一步,對於突破空間頻率軌道資源科學利用關鍵技術、星座建設等重要任務具有里程碑意義。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智慧天網創新工程任務總師和工程總指揮、電子工程系教授陸建華介紹,不同於地面通信網絡,天基網際網路是利用天基平台(衛星)為地面和空中終端提供寬頻網際網路服務的新型網絡系統。當前,全球天基網際網路領域競爭激烈,尤其是歐美,在低軌通信衛星星座建設方面走在前列。僅美國SpaceX一家公司,在地球軌道上的星鏈衛星數量就已突破5000顆,超過了中國當前在軌衛星總數。

星座構建勢在必行,且是各國重要戰略競爭點。面向衛星網際網路、天地一體6G等國家重大發展需求和世界科技前沿,如何走出一條自主、自強的發展之路?

對此,陸建華介紹,2018年,清華大學團隊原創提出了泛同步軌道天基網絡解決方案,得到了上海市科技重大專項強有力的支持。該方案以8顆中軌道(約2萬公里高度)寬頻通信網絡衛星為一組,構成覆蓋全球的通信星座,並可按需擴展為16星(兩組)、32星(四組)等多重複蓋網絡,具有規模彈性強,自主安全性高,服務覆蓋區域全,發射、組網和維護成本低等特點,可為實現天基網絡與通信技術的創新突破,服務極地、遠洋、空天等全球通信新需求,推進空間多系統共享共建和可持續發展探索新路徑。

「整個星座建成後,將實現全球無盲點覆蓋的個性化寬頻網絡服務,並可與低軌衛星網際網路和高軌衛星網際網路共同構建統一的空天地6G網絡,實現全場景、全域下各類用戶的接入。」陸建華說。

智慧天網創新工程是多學科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的複雜系統工程,面臨著人才培養周期長和技術更新疊代快等多重考驗。

3年多來,清華大學時刻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殷殷囑託,以「科研創新成果與國家發展需要絲絲相扣」為指引,全力推進工程發展。

——突破關鍵技術。項目團隊攻克了星上處理交換模組化設計、捷變波束空時靈活控制、空間雷射通信系統微振動抑制等工程實施中的重難點問題,推動了工程進展。

——實施有組織科研。清華大學針對大系統工程特點,設立技術指揮線和行政指揮線,落實組織機制,聯合上海清申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29所、中國科學院上海光機所等多家單位,組成多學科科技攻關團隊,確保工程任務順利推進。

「清華大學始終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學校黨委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主動布局重大科研項目,探索新型舉國體制下的有組織科研模式,夯實基礎研究,打造戰略科技力量,自覺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使命擔當,主動支撐國家高質量發展。」清華大學黨委書記邱勇說。

【記者觀察】

清華大學勇毅擔當,不斷攻克「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牽頭研發的全球首座模塊式高溫氣冷堆核電站正式投入商業運行,自主研製出世界首款類腦互補視覺晶片「天眸芯」,牽頭研製的全球首條1.2T超高速下一代網際網路主幹通路開通……近年來,高校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化,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成效顯著,為創新型國家和教育強國、科技強國建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貢獻。

矢志創新勇擔當

【總書記囑託】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北京大學時強調,重大科技創新成果是國之重器、國之利器,必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必須依靠自力更生、自主創新。

【實踐故事】

晶片,這個小小的黑色方塊,已經嵌入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把晶片放到顯微鏡下,能看到什麼?

答案是,密密麻麻的線路排布,就像密集交織的高速公路,仿佛在極小的空間裡建造了一張由電晶體組成的交通網。北京大學電子學院研究員邱晨光的研究,就是要讓這條「信息高速公路」提速。

時間回溯到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北大考察時,參觀了碳晶片實物模型,該校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彭練矛向總書記作了介紹,當時還是彭練矛課題組博士後的邱晨光在一旁聆聽了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感到無比榮幸和自豪。

彼時,彭練矛帶領的碳基電子學團隊已經處於國際領先地位,邱晨光作為團隊骨幹,實現了當時世界上最小柵長的碳基電晶體,並開創了狄拉克冷源超低功耗電晶體機理。這些研究成果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獲評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

「發展我國自主可控的晶片技術和半導體技術極其重要,我們的科研工作一直在跟時間賽跑。」邱晨光說。

幸運的是,在低維半導體晶片新賽道上,以邱晨光為代表的國內科研人員搶占機遇,和國際同行幾乎同時起步,並且已經走在國際前列——

歷經4年的不懈研究,2023年,邱晨光帶領團隊研發出彈道二維硒化銦(InSe)電晶體,這是世界上迄今速度最快、能耗最低的二維半導體電晶體,其實際性能超過商用最先進的矽基Fin電晶體。這一成果獲評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中國重大科學、技術和工程進展,以及中國半導體十大研究進展等。

選擇科研,註定要與孤獨相伴。邱晨光自嘲為「科研狂人」,每天花十幾個小時「泡」在實驗室和辦公室,周末和節假日也不例外,甚至連續幾個大年三十都在加班攻關課題。他將晶片底層器件機理和微觀加工過程深深「印刻」在大腦中,連去食堂和上下班路上也在反覆琢磨。

科學探索的路上,失敗也是家常便飯,但邱晨光從不氣餒,「往往這個課題踩過的坑,會成為另一個課題的踏腳石,糟糕的實驗結果中可能會孕育出之後的好方案」。邱晨光每天和學生開展四五場頭腦風暴式的課題討論,他鼓勵學生們大膽拿失敗的實驗數據來討論和找問題。

在北大,還有很多像邱晨光一樣的青年科技工作者勇攀科研高峰,在世界科技前沿領域的原理突破與應用上取得多項突破性成果——

新一代幹細胞技術為我國幹細胞和再生醫學發展解決底層技術上的瓶頸問題;建成世界上首台小型雷射加速器輻照裝置;微型化三光子顯微鏡站到腦科學成像領域的最前沿;超高清視頻編解碼技術、大型二氧化碳製冷關鍵技術等落地應用……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北大在保持高水平自由探索的同時,注重支持開展應用牽引、問題導向的基礎研究,加快提升源頭創新能力;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北大加強有組織科研,在納光電子、塞罕壩生態系統等領域方向新認定10餘個國家級基地,加快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工作,有力服務國家戰略需求。

「作為重要的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我們將不負時代使命,主動對接國家戰略目標和戰略任務,在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中當好尖刀連、排頭兵。」北京大學校長龔旗煌表示。

【記者觀察】

北京大學把搶占前沿、追求卓越,產出突破性、標誌性意義的重大成果作為目標,聚焦「國之大者」加強有組織科研,針對國家迫切需要、關係國家長遠發展的重點領域進行集中攻關。近年來,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和發展趨勢,各高校積極開拓新方向,提出新概念、新理論和新方法,推動學科深度交叉融合,持續激發科研新範式,聚力打造了一件件「國之重器」。

樹牢科技報國志

【總書記囑託】

202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哈爾濱工程大學時強調,青年學子要樹牢科技報國志,刻苦學習鑽研,勇攀科學高峰,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綻放青春光彩。

【實踐故事】

產出13項發明專利、4項軟體著作權、2篇高質量論文……哈爾濱工程大學本科生團隊研發的核電領域智能巡檢機器人,一台可抵100個人的工作量,能在高輻射劑量核環境下對核電站核心設備、管道進行日常巡檢。該項目團隊得到了國際國內行業領域頂級專家學者的認可,被稱為「為核電站『心臟』做體檢」,真正實現了以科技創新為核電安全護航,獲得第十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特等獎。

「只要有創新的想法,學校就一定能創造條件助力你一步步實現夢想。」在哈工程創新創業教育工作推進會上,該校智能科學與工程學院機器人工程專業2020級本科生、創翼科技社負責人陳陽站在發言席上,向全校師生講述了自己從一名技術「小白」到站上國賽領獎台的經歷。

2020年秋,陳陽和同學們在學院副教授張蘭勇的帶領下,第一次來到大亞灣核電站參觀,聽取關於設備檢測機器人的介紹,也就是在那一刻,科技創新的種子在陳陽的心底悄悄種下。

為保證核電站的安全和穩定,需要定期對壓力容器進行檢測,這些工作主要依靠人工或者傳統的機器人完成。耗時費力不說,常用的傳統履帶式核電檢測機器人還存在很多缺點,比如地形適應性弱、復用性差、抗輻射性能差等。

「能不能開發一款高性能核電機器人來解放人力?」陳陽一直在琢磨,他鼓起勇氣走進張蘭勇的辦公室,說出了自己的初步想法。

「將技術與行業需求相結合搞創新,這個想法可行。」張蘭勇鼓勵他大膽嘗試,放手去做。

「加了油一樣」的陳陽立刻跑了起來。作為創翼科技社的負責人,陳陽決定跨學院、跨專業選擇優秀本科生組建團隊。很快,科創團隊組建成功,分為機械、嵌入式、視覺感知3個技術組別,陳陽和同樣來自智能學院的廖雨菲,負責控制算法研究;物理學院的古翱翔主要負責視覺算法的創新設計;南安普頓海洋工程聯合學院的朱一達負責研究機械結構……就這樣,這支本科生團隊開始了核電領域智能巡檢機器人的研究。

寒來暑往,這一干就是兩年,陳陽和團隊成員遇到了無數的問題、困難、挫折,但他們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找老師、找專家,一直耐著性子一個個地解決,最終堅持到了成功。

在決賽的路演現場,陳陽團隊開發的智能巡檢機器人操作如行雲流水,讓評委眼前一亮。「我們是為數不多將實物作品『搬』到現場的隊伍,得到了專家的直觀評價和觀看者的點贊。」陳陽說。

除了核電廠檢測,巡檢機器人還能在崎嶇不平的道路上靈活旋轉、跳躍,爬坡過坎也毫不費力,可以在礦道檢測、環境監測等惡劣或複雜環境下代替人類完成勘測、搜救、運輸等任務,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青年學子要樹牢科技報國志。我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切囑託,刻苦學習鑽研,勇攀科學高峰,鍛鍊提升工程師思維和能力,為國家和社會發展作出自己的貢獻。」即將本科畢業的陳陽選擇留在哈工程讀研深造,繼續從事智能機器人的學習和研究。

【記者觀察】

獲獎是榮耀,是肯定,更是激勵與動力。每一次成功,都是哈工程人樹牢科技報國志的創新故事的續寫。他們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以赤誠的報國情懷,傳承和發揚「哈軍工」精神,錨定新時代人才需求,勤奮進取、腳踏實地,不斷提升自身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努力成長為科技領軍人才,為國家的海洋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更多貢獻。

本文來源|中國教育報2024年6月24日01版

本文作者|中國教育報記者董魯皖龍 焦以璇 曹曦

責任編輯|杜潤楠

推 薦 閱 讀

啟智潤心擔使命 培根鑄魂育新人|春風習習

瞄準國家戰略需求 造就拔尖創新人才|春風習習

矢志創新勇擔當 篤行不怠助發展|春風習習

培根鑄魂育新人 勇擔使命譜新篇|春風習習

用好紅色資源 育好棟樑之材|春風習習

擦亮青春底色 創造精彩人生|春風習習

立強國報國大志向 做奮發向上好少年|春風習習

山海情深跨千里 同心共鑄中華魂|春風習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d07be1de8dbc201a46a6005d4bd3d7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