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澤種子「逐夢九天」

2023-06-01     中國菏澤網

原標題:菏澤種子「逐夢九天」

牡丹晚報全媒體記者 姜培軍 郭衛東

飛天,是人類亘古以來的夢想,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一個個夢想照進現實。

在單縣番茄研究所培育的7000粒番茄種子搭乘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飛往太空之前,菏澤已經有多批次牡丹種子搭乘飛船、衛星飛向太空。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藉助一次次航天育種實驗,菏澤牡丹產業也取得了快速發展。

飛天夢想永不失重,科學夢想張力無限。

番茄好種好吃,農民增產增收

5月30日,任思黨、任輝父子二人培育的7000粒「菏澤籍」番茄種子成功「飛天」。任輝介紹,這些番茄種子遨遊太空後,單縣番茄研究所專家團隊將與地面種子進行基因比對研究,進行各種實驗,探索豐產、抗病、優質番茄的有效推廣途徑,助力鄉村振興。

「我們的目標是培育出優良的番茄種子,提高番茄的品質和口感,讓番茄好種、好吃,讓種植戶增產、增收。」任輝說,「目前,我們培育的『柿都14203』在全國種植面積達到了10多萬畝,它是雜交種,果大、抗病、皮韌性好,非常受歡迎;『柿都21002』是多基因聚合種,已經在雲南、河南等地試驗種植;『柿都21111』目前在全國的種植面積達到了10多萬畝,全國多個地區都在引種。」

「『一把尺子一桿秤,用牙咬來用眼瞪』,這是早幾年搞種子研發時,業內人士常說的一句順口溜。雖然現在科技進步了,研發水平也提高了,但是科研人員的眼力、腦力是什麼也代替不了的。」任思黨說。雖然年屆花甲,但他依然每天都奔波在育種基地里,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水。「現在氣溫還不算太高,夏天最炎熱的時候我每天都要換兩三身衣服,渾身上下都沒有干過。」任思黨笑著說。

「術業有專攻,專門鑽研一種種子才能有精力和時間,才可能做好,如果什麼都搞可能什麼都搞不好。」採訪中,當記者詢問任思黨為什麼這麼多年心無旁騖、執著於番茄種子研發時,他堅定地說。

兩代農人,一個夢想,任思黨、任輝父子二人,揮灑汗水、播種希望,在接續奮鬥中創造著美好的未來。

我國首批「太空牡丹」紮根菏澤

5月31日下午,曹州百花園內的太空牡丹種植區,一棵棵太空牡丹正在陽光下茁壯成長。「經過多年繁育,目前我們的太空牡丹有七八百棵,長勢都很好。」曹州百花園牡丹專家孫文海說。

在太空牡丹種植區樹立著一塊木牌,上面記載著我國首批「太空牡丹」翱翔太空的過程。2002年3月25日,約200粒菏澤牡丹種子,搭載神舟三號宇宙飛船進入太空,歷時6天零18個小時,繞地球飛行了108圈,這是我國首次在失重條件下對牡丹進行變異實驗。當年9月份,這批種子播種在了曹州百花園內。

據了解,當時曹州百花園向國家有關部門提供了1公斤大約3000-4000粒種子,包括黑花魁、叢中笑、景玉、露珠粉、紅菊照水等品種,涉及紅、粉、白、黑四種花色,登上「神舟三號」遨遊太空的200粒種子是從中選出來的「幸運者」。這批種子在2002年9月播種後,技術人員採取了地膜覆蓋、保溫保墒等多種措施,以確保種子能夠安全越冬,當年10月份種子發芽。

「與普通牡丹相比,太空牡丹表現出出土早、長勢強、植株生長快、枝幹壯、開花早、花期長、色彩艷麗等特點,花色有白、紅、粉藍、紫紅、墨紫等。」孫文海說,這些牡丹是菏澤的「寶貝」,每年都受到特別照料,也受到了廣大遊客的喜愛。

野生牡丹原種翱翔太空

「從實驗結果看,我們採集的野生牡丹原種翱翔太空後繁育的牡丹苗,根系更發達、植株更粗壯、花期明顯提前。」牡丹專家趙孝慶說。2018年10月22日,我國首批由野生牡丹原種翱翔太空後繁育的牡丹苗,紮根菏澤。

2016年4月6日,6000粒野生牡丹原種、2000粒芍藥原種搭乘「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進入太空。「據我所知,利用野生牡丹、野生芍藥原種進行太空育種實驗,當時在我國還是第一次。」趙孝慶回憶說。據他介紹,那次太空育種主要通過強輻射、微重力和高真空等太空綜合環境因素誘發牡丹籽的基因變異,以達到科學實驗的目的。

為在牡丹育種領域獲得新突破,趙孝慶當時選擇的牡丹種子和芍藥種子均為野生。「之所以稱為牡丹原種,是因為這些牡丹籽均是野生的,沒有受過種群雜交的影響。」趙孝慶說,「與之前國內進行的普通牡丹種子太空育種實驗相比,此次進行的野生牡丹、野生芍藥原種太空育種實驗,可以更科學地了解牡丹籽和芍藥籽的變異程度。」

據了解,當年進行太空育種實驗的牡丹種子包括紫斑牡丹原種、鳳丹牡丹原種和赤芍芍藥原種等。紫斑牡丹原種采自甘肅省隴南市,鳳丹牡丹原種采自安徽巢湖市,赤芍芍藥原種采自浙江永嘉縣。「由於不少野生牡丹屬於國家瀕危保護植物,我們採集這些牡丹原種費了很大勁,比如採集鳳丹牡丹原種之前,是得到安徽巢湖市人大授權的。」趙孝慶說。

6000粒野生牡丹原種、2000粒芍藥原種收集完畢後,經由西安航天基地航天育種科技產業示範園「搭橋」,於2016年4月6日搭乘「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進入太空。「實踐十號」衛星於當年4月18日返回。經相關部門清點公證後,牡丹原種和芍藥原種與其他進行太空實驗的物種一起被送回西安航天基地航天育種示範園。當年,這批牡丹原種和芍藥原種在西安繁育成苗。

「這批由野生牡丹原種翱翔太空後繁育的牡丹苗,於2018年春天開花。」趙孝慶說,「與普通牡丹通常三年開花不同,這批牡丹兩年便開花了,呈現出顯著的『早熟』特性。」趙孝慶介紹,除了「早熟」特性外,這批太空牡丹還呈現出根系發達、植株粗壯的特點。「無論根系還是植株,這批太空牡丹都要比普通牡丹大得多,這是我們在太空育種實驗之前無法預判的。」趙孝慶說,「不過,從種子產量、牡丹花觀賞角度來說,這批牡丹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敦煌的「飛天」不長翅膀、不生羽毛,憑藉飄逸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凌空翱翔,那是中國古人夢想的力量。今天的「太空育種」正在將夢想變成現實。公開資料顯示,航天育種又稱「太空育種」,就是利用載人飛船、返回式衛星、空間實驗室、空間站等太空飛行器,將植物種子帶出大氣層、帶到數百千米高的天上,利用太空環境中同時存在、地面上難以同時模擬的特殊條件,誘發種子基因發生變異。太空是一個「超級實驗室」,那裡同時具備微重力、弱地磁、強輻射、高真空、極潔凈、超低溫等極端條件。航天育種通常有四個步驟:種子選拔-太空遨遊-地面攻堅-示範推廣。

飛天夢想永不失重,科學夢想張力無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bc8fe434f21b7d18737ca0899591e2fa.html